頂級核潛艇單價超過100億美元,為什麼不在在海底建造導彈發射井代替?

雛菊西瓜Peterpan


核潛艇是目前最可靠的二次核反擊力量,因為海洋佔據地球71%的面積,潛艇的潛深平均能夠達到300米左右,這就讓潛艇具備了無可比擬的隱身優勢。因為無論是聲吶探測、磁異探測、紅外溫感探測都無法在上千萬平方千米的水域快速探測出核潛艇的存在,即使反潛機能夠一時進行目標定位,核潛艇也能夠進行水下機動或者是直接坐底,逃避攻擊。 局勢緊張之時,核潛艇就會從本國基地出發,前出至預定作戰海域進行蟄伏,一旦戰爭爆發,核潛艇就能夠利用自身的隱蔽性,出其不意的發動先發制人核打擊或者是二次核反擊,讓對方防不勝防!



聯合國五常國家中,即使不佈防陸基核導彈,也必定會擁有可靠的水下核長城,例如目前的英國,狹小的國土不適合佈防陸基導彈,空中戰略轟炸機也退役了,但是那四艘前衛級核潛艇依舊能夠勉強維持自己日不落帝國的最後顏面。 核潛艇作為人類製造過的最複雜的工業機器之一,高集成度的小型大功率核反應堆、超高屈服強度的的耐壓殼、超隔音減震技術、多單元水下垂髮系統等多種黑科技集於一身,其價格自然也不會便宜。

英國下一代的無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總共計劃投入410億英鎊,單價約102億英鎊(130億美元)。而美國下一代的哥倫比亞級核潛艇,如果平坦上前期研發設計費用,單價更是達到140億美元的天價,這價格比最新的福特級航母都要貴了將近三分之一!

▲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

既然核潛艇這麼貴?那麼我們能不能使用另一種更高性價比的方法進行替代?在海底建造導彈發射井難道不香嗎?別說,還真行不通!主流的潛射垂髮導彈,一般分為冷發射和熱發射兩種,但是無論哪種方式,其在發射之時,潛艇都必須上浮至水面通氣管深度(不超過50米水深),以確保成功發射,主要出於兩點原因:



第一、由於水的密度是空氣的約800倍,因此水下壓力巨大,潛射導彈彈體很難長時間保持穩定,無論是熱發射還是冷發射,一旦導彈在水下行進的距離過遠,就很可能導致彈體姿態紊亂,最後無法出水甚至直接在水下發生爆炸。

第二、熱發射潛射導彈,發動機在水下直接點火,在水下行進距離過遠,會極大的消耗燃料,甚至讓發動機在水下停機。而冷發射是由高壓氣體將導彈擠出來的,其作用力本身就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在大潛深將導彈成功頂出水面。 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約3750米,即使是大陸架區域的深度也多在50米以上。如果在深海挖設導彈發射井,導彈根本就不可能發射的出去,並且發射井還要面臨巨大水壓導致的密封問題、長期海水浸泡的鏽蝕問題、海底工程建造施工等多項幾乎無法克服的難題。即使投入巨資克服了這些問題,其投入肯定也不會比目前的核潛艇要便宜,因此價格上並不會佔據優勢。



而如果要在近海建設,水深太淺,由於人員活動太過於密集,不僅影響漁民正常工作生活,一旦發生核洩漏,那後果也是不堪設想。 其次,即使建成了海底導彈發射井,實戰意義也不大,這種工程本身就規模龐大,而且海上作業無遮無掩,很容易被敵人的偵查飛機和衛星探測出意圖,進而將其鎖定為戰時第一波摧毀目標。

海底導彈發射井的安全性也會很差,一旦發生海底地震或者是大規模海嘯,佈置在水底的發射井就容易被破壞,這玩意兒維護起來還得派遣水下機器人或者潛水進行作業,出現一點故障就可能導致整個發射井失效,甚至潛射導彈直接報廢!就這樣的玩意兒,論價格比不上陸基發射井,論功能比不上核潛艇,純屬雞肋!


軍武吐槽君


根本不可行啊。很簡單,海底是多底?深度多少?

拋開海底建設導彈發射井的施工難度不談,現在人類的能力只能做到讓導彈從水下50米左右的深度發射。而且要為此付出很高的代價,那就是要把導彈頭部做成圓形,來減少摩擦阻力和形狀阻力,這樣的代價就是在大氣中飛行時,圓頭會帶來額外的空氣阻力。如果再深一些,那就要在導彈的設計上付出更高昂的代價。你說在海底建發射井,那深多少呢?幾百米還是幾千米?幾千米下建發射井,導彈連打都打不出來。核潛艇能下潛的深度也只有幾百米,潛射導彈不可能超過這個深度。而且為了能夠應付水中的壓力,導彈的殼體要做的更厚更重,增加了很多死重。而現役的潛射導彈都是用薄壁金屬板甚至碳纖維來製造的。如果用厚厚的耐壓殼體包裹,導彈的射程就沒法看了,戰略導彈變家裡蹲導彈。


正常的潛射導彈

海底發射井發射的導彈,被厚厚的耐壓殼體包裹


此外,這樣的發射井摧毀起來你以為比陸地上難很多嗎?水下的發射井比陸地上的發射井還好摧毀。因為空氣是可壓縮流體,衝擊波強度是距離的3次方的反比,或者說以正比於距離三次方的速度衰減;而水是不可壓縮流體,因此威力更大,衝擊波強度於距離的1.13次方成反比,衰減速度要低得多。因此摧毀海底的發射井,哪怕丟的不是那麼準,也可以輕易摧毀。

敵人:什麼你的發射井在水底啊?那我隨便丟丟好了

目前最接近這種海底發射井想法的一種方案,是俄羅斯搞出來的,就是隨機往海底丟導彈發射筒,打仗的時候靠傳輸指令來控制發射。但是一個薄薄的發射筒,註定了只能放在淺水區。這種方式主要是利用水的隱蔽性讓戰略導彈藏的更好。但這樣玩為啥不直接把戰略核潛艇保護的好一點啊?打仗的時候你還得一個個靠近了才能發送指令,麻不麻煩?


紙上的宣仔


之所以人們使用戰略核潛艇在水下發射導彈,並不僅僅因為它是個水下平臺而已,關鍵在於潛艇是個“隱藏”的機動平臺,它理論上可以攜帶導彈跑到海洋的任意一個位置。

冷戰時人們發展出了龐大的戰略導彈投送體系,各種中程、遠程核彈被安置其上,但是以當時的導航技術來說,即便是洲際彈道導彈,也存在著無法攻擊到的死角(其實今天也一樣,只是關鍵國家都能做到覆蓋),因此,人們開發了核潛艇。

核潛艇隱藏在茫茫大海中,它們一旦進入了大洋深處便很難再被發現了,如此,它們便可以充當陸基戰略導彈的補充部分。因為潛艇是活動的,它們可以從大洋中心一直無限抵近對方的海岸線(實際上潛艇的彈道導彈不需要抵近到這個地步),只要埋伏的足夠隱蔽,誰都不會想到自己眼皮底下擁有著一艘滿載核彈的大黑魚。

正因為這種靈活的機動能力,潛艇的佈局可以相當的變化多端,它們的戰略值班位置不是恆定的,敵方無跡可尋,己方按需排兵,直到今天這仍然是無解的一環。所以潛艇成為大國全球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光負擔著彈道導彈空檔補充,還是重要的核威懾和報復力量。即便核戰爭爆發,雙方核設施炸成焦土,潛艇也能活到最後,對敵方剩餘的部分發動最後的攻擊。

發射井顯然做不到這一點,人們既無法安然的在深海中建造發射井,也無法將如此重要的核設施無人照看的扔在海底。萬一讓別人給發現了,把核彈頭給拆走了怎麼辦?即便不發生這樣的問題,那麼導彈的維護、發射井的調試測試、系統的可靠性保障怎麼辦?哪天一個海底火山爆發,發射管裡的導彈自己噴了怎麼辦?

最麻煩的是,它是固定死的,這就註定了海底發射井的能效大打折扣,一個不能移動的死物,做的事情與潛艇還差不多,這無論如何也彰顯不出其價值。

成本優勢?建造這樣一個自動化的海底發射井,還需要秘密安裝、秘密維護、秘密的拿潛艇輸送人員過去,說到底還是要用潛艇,這不是多此一舉麼?

戰術優勢?一個不會動的死物談什麼戰術?發射井被固定後,那便再也不能移動了,倘若被敵人發現,當心登報給你變成旅遊勝地。

你看,戰略導彈核潛艇本身就是個水下發射井,它們擁有超強的彈道導彈發射能力,以及隱秘的戰術能力,人們何必還要去搞個固定的發射井呢?


王司徒軍武百科


事實上前蘇聯還曾經真的計劃在水底建設一座固定式潛射彈道導彈發射系統,只不過後來因為某些原因而取消了。而如今俄羅斯前兩年還曾經公開發布過自家最新的“賽艇”潛射彈道導彈發射系統,該發射系統不同於目前更為常見的陸基、空基和海基“三位一體核打擊平臺”,其創新的將彈道導彈發射裝置佈置在了水底,從而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戰略打擊平臺,所以也被俄羅斯稱為新的“四位一體核打擊平臺”。

首先從現有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平臺的優缺點來說,現有的空基核武器平臺存在很多缺點,比如需要一種更加先進且能夠突破敵方防空火力打擊的先進隱身戰機來執行戰略核打擊任務,而且其平時需要的基礎設施比如機場跑道很容易在首輪核打擊中損壞,所以空基核武器發射平臺並不是最好的;

其次是陸基核武器發射平臺雖然根據發射位置分為固定的地下發射井發射和機動的輪式、鐵路發射兩種,但是這三種發射方式優缺點互存,比如陸基彈道導彈地下發射井因為位置固定,所以其同樣會在第一輪的核打擊中成為敵首要攻擊目標,而鐵路機動發射中的鐵路線路較為固定,同時鐵路作為很多國家戰爭時期的重要運輸線,所以其同樣會成為首輪攻擊中的目標而損壞。輪式發射作為一種新的發射方式,其避免了陸基固定發射易被發現、易被摧毀的缺點,同時有有著更加低廉的研發、維護成本,所以輪式機動發射已經成為中俄最主要的戰略打擊平臺之一。

當然在現有的三位一體中海基核武器發射平臺是被公認最好的,因為這個星球上超過70%的面積是海洋,所以對於搭載有潛射彈道導彈的戰略核潛艇而言,其生存空間大大增加,而且其可以潛航到距離目標更近的位置發射,從而為成功突防增加更大的機會。但是海基核武器發射平臺也存在不少缺點,除了因為研製難度大、研製成本高等因素外,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受限於發射平臺戰略核潛艇的耐壓殼直徑限制,潛射導彈的長度、直徑、重量在設計時會有嚴格的限制,導致潛射彈道導彈的總體性能往往不如同時代的陸基彈道導彈。而且因為戰略核潛艇的沉沒還會使得喪失重要的戰略反擊平臺。

所以前蘇聯時期就有計劃在蘇聯國內上百個湖泊水下發展一種新的潛射發射方式,這種發射方式相比陸基地下發射井和機動發射平臺而言,位置更為隱蔽不易被敵方的衛星等偵察系統發現,其次相比海基核武器發射平臺更為安全、可靠。同時其因為無需裝進潛艇內部,所以對導彈的尺寸、重量限制沒那麼多,因而可以使用性能更強的導彈。其次研製好的彈道導彈與發射裝置可以直接在出廠前,就和防空導彈一樣封存在可以儲藏、運輸、發射一體化的發射裝置中,整個系統在岸上檢測完畢後可以直接由小型潛艇拖拽至預定發射地點,並固定在水下的某個發射地點。這樣在接到發射指令後,導彈可以選擇和常規潛射導彈一樣直接出筒發射,或者導彈發射筒上浮至水面後打開發射艙蓋發射導彈。

而且其生存能力極高,因為這種水下佈置的發射裝置對於敵方的任何衛星和空中、陸地偵察系統來說,都無法實現精準定位,而且就算通過追蹤拖拽潛艇繼而發現預定發射位置,也很難對其進行打擊,因為在導彈發射系統上方有十幾米、幾十米的水作為天然屏障,就算敵方的導彈落在發射系統正上方也是白搭。

所以總結一點來說,這種將彈道導彈發射裝置佈置在水下的發射方式可以說是獨具一格,畢竟其有著傳統三位一體核打擊平臺所不具備的綜合優勢,那就是其沒有陸基地下發射井的固定目標容易被摧毀的缺點,但是卻有著其不受體積和重量限制下的性能更強大的實力表現;其沒有陸基輪式車輛對於體積和重量的限制;其沒有空基核武器發射平臺生存能力差的缺點;其沒有海基核武平臺造價、運營成本高昂、對體積和重量有很大限制的缺點。但是這種發射系統也不是沒有缺點,就是其在水下控制系統的可靠新問題值得商榷,畢竟在水中只有聲波才是最佳的傳輸介質,但是水聲波很容易被水中的其他雜波干擾,所以這些技術被攻關後,或許這種全新的戰略核武器發射平臺將會重新認識大家。


魑魅涅槃


核潛艇的出現就是要解決隱藏、隱蔽,靈活機動、出奇不意的戰術要求,建設導彈發射井無異於失去了這些核潛艇的優勢,轉而退回到一個更加複雜,更加不確定性的武器平臺上去,其隱蔽性、生存性,還有經濟性都不高,價值遠不如核潛艇。

從戰略投送平臺上追溯,為了解決洲際導彈的隱藏、發射、保養維護等一系列問題,在世界主要大國間都相繼建立了導彈發射井。導彈發射井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對於體型龐大的戰略導彈,最大限度解決了燃料貯存、液體加註、戰備值勤、地點隱蔽,標稱固定等問題,在一定時期內是各主要大國最主要的戰略打擊力量。

然而,隨著太空技術和現代偵察技術的不斷演進,導彈井位置固定,易偵察、易打擊、液體加註慢,準備週期長等劣勢被不斷放大,這也就慢慢衍生出固體導彈,移動式發射車,蘇聯還開發了在火車軌道上的發射車,這都極大的提高了戰略投送武器的生存性機動性。而核潛艇也正是這個思路下不斷被開發出來的,核潛艇可以長期潛伏在大海深處,如大海的幽靈一般,神出鬼沒,這給了別國以極大的威懾。

如果在水下建設核武器發射井,必須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才可能具備實戰性。

一是位置的選擇。選擇在近海還是遠海,近海水位較低,經濟活動太多,隱蔽性不好,很容易暴露,那樣就失去了藏於大海的初衷。選在遠海的公海里,保護難度大,不易控制,還容易引起外交。

二要考慮經濟性。在海下施工難度比陸上要大很多,恐怕成本要比陸上多出幾倍甚至幾十倍,除了建設成本外,還要有長時間的維護與戰備,成本也同樣比陸上高很多,綜合來說性價性不高。

三是防護難度大。即便建設了水下發射井,由於需要對設施設備進行防護,而大海設防難度比陸地更要高很多,潛艇、蛙人,深潛器來無影去無蹤,隨著可能被打擊、被破壞。

四是技術難度大。水下發射要考慮到水下通信、水壓、平臺助推等一系列問題,其技術難度是比較大的。

很多時候,科學家或軍迷們腦洞大開,一些奇思妙想的武器就登上了舞臺,如二戰中的德國的超級巨炮,飛碟計劃等等,但大都沒有派上用場,主要是實用性太差。而水下發射井建設的技術上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在衛星偵察無孔不入的今天,再利用海洋來掩護一個固定的武器平臺已是越來越難了,最終綜合考慮它的成本、防護及實用性自然就會得出一個不能建設、沒有必要建設的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