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携带核导弹到底是带12—16枚合理还是24枚更好呢?

闪闪红星永流传


目前在世界上所有装备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国家中,只有美国海军的俄亥俄级可以携带24枚导弹,而英法俄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则可以携带16枚导弹,至于中国和印度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则是携带了12枚弹道导弹。对于核潜艇携带的弹道导弹数量,一般主要受到导弹技术、潜艇技术、作战定位和成本控制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展方向主要朝着追求静音性、打击能力和成本的平衡,并强化导弹的分导能力和突防能力,至于导弹数量反而处于次要的考虑地位了。

(世界各主要大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对比)

作为三位一体核打击和核威慑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导弹核潜艇与其所携带的导弹导弹,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潜艇越大越好,导弹越多越好。不过,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的。首先,核潜艇如果要想多携带导弹,要么减小导弹的尺寸,要么增大潜艇的吨位。鉴于当前在导弹小型化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的条件下,减小导弹尺寸难以实现。而增大潜艇的吨位和尺寸,又会对潜艇的耐压壳体技术、静音性和动力系统等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这些技术不过关,即使携带很多的导弹也难以发挥战力。如前苏联的台风级战略导弹核潜艇,为了规避前大型耐压壳体技术不足的问题,采用了品字形设计,结果导致潜艇的吨位达到了4万吨。虽然其可携带20枚P-39导弹。但美国的俄亥俄级吨位只有台风级的一半,却可以携带24枚三叉戟导弹,而且台风级在静音性方面还难以对抗俄亥俄级,总体性能处于下风。

(台风级为了规避技术问题,造的吨位很大,但总体性能不及俄亥俄级)

其次,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导弹性能才是衡量其威慑能力和打击能力的关键。冷战初期,由于潜射导弹技术还并没有那么发达,此时导弹越多,打击效果和威慑能力也就越好。而随着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使得一枚导弹可以携带多枚弹头,打击同一目标或不同目标,作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如美国海军装备的三叉戟II型导弹,其可以携带8枚10万吨当量的W-76核弹头或10枚47.5万吨当量的W-87核弹头。这就使得一艘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最多可以打击240个目标。而如果不具备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就算携带的导弹数量翻一倍,显然也很难拥有这样的作战能力。

(俄亥俄级核潜艇可携带24枚三叉戟II导弹)

(三叉戟导弹可携带多枚分导式多弹头)

最后,战略导弹核潜艇携带的导弹数量还与作战定位和成本控制有关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条件下,平衡好经济性与作战能力的关系也很重要。冷战时期,美苏双方都准备进行一场毁灭性的核大战,在战略导弹核潜艇方面可以说不计代价的投入。如前苏联的台风级核潜艇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潜艇,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才能完成建造,而且造价和维护成本也很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无力承担这样的吞金巨兽,草草将其退役,只保留了一艘作为实验艇。而美国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冷战结束后,同样也面临着没有敌人和成本高昂的困境。美军只得将4艘俄亥俄级核潜艇改装为巡航导弹核潜艇,执行常规打击任务。俄罗斯的下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北风之神级与美国下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哥伦比亚级,都采用了16枚导弹的设计,不再一味强调高精尖,而是重视作战能力与成本控制的平衡。

(俄罗斯新一代北风之神级战略导弹核潜艇)

综合来看,战略导弹核潜艇携带导弹的数量受限于潜艇技术、导弹技术,作战定位和成本控制等因素的影响。导弹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还要综合考虑潜艇的作战定位和作战能力。当前,世界主流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大多可携带12-16枚导弹,已基本可以满足各主要大国的作战需要了。


战情解码


战略核潜艇/Strategⅰc Submarine

也称为:弹道导弹核潜艇。

号称:镇國神器!
核潜艇、是一支水下核威慑力量、是一个国家三位一体核打击的重要一环。

核武器……是战略核潜威慑力量、杀手锏。

核潜艇的作战武器系统是携带的配置了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与空中的战略轰炸机、陆基洲际导弹形成“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威慑力量!



核潜艇、同时被誉为“海底幽灵”、航程大、续航能力强、隐蔽性强、来无影去无踪……


美国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可以携带24枚“三叉戟ⅠⅠ”型洲际弹道导弹。

俄罗斯的“台风
”级核潜艇可以携带20枚R–39“礁石”洲际导弹的。

核潜艇携带弹道导弹的数量是由潜艇的吨位大小和潜艇的设计结构有关系。

当然了、核潜艇携带的弹道导弹数量越多打击的范围和目标就更多。

那么、核潜艇携带的弹道导弹应该是12枚? 20枚? 24枚?这些不是关键!

战略核潜艇、战略轰炸机、战略陆基洲际导弹的是相为补充的核威慑力量,“威慑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有没有”是硬道理、实用、够用才是“硬道理”!

但愿–核潜艇的弹道导弹发射口盖永远不要打开……!


孔乙己乱弹


多有多的优势,少有少的妙处,当前国际上普遍比较认同的潜射洲际核弹装载数量是16枚,英法俄三国都是16枚,至于中国的12枚和美国的24枚是一个例外。

先从宏观上看一下,有关战略核潜艇的载弹数量问题,理论上是越多越好,但是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一般来讲,载弹数量越多,潜艇所需要的空间就越大,以此类推潜艇的吨位也就越大;但这一逻辑也是不万能的,潜艇的载弹数量还和导弹自身的尺寸有很大关系,小型化搞好了一定程度上可以在一个有效空间内容纳更多的导弹。比如前苏联时代搞的台风级,满排接近4万吨,当之无愧的水下巨无霸,但其对手美国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排水量只有其一半,导弹垂直发射管的数量达到了24个,大吨位的台风级却只有20个,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战略核潜艇设计中,以有限的空间容纳更多的导弹是世界各国孜孜不倦追寻的目标,其实质上在导弹搭载数量和潜艇自身尺寸上探索一个平衡。因为当潜艇的吨位增大后,所需的发动机机械工作噪声以及消音措施的有效性都将大打折扣,其自身的隐蔽性将随之放大,也就是说其降噪工作难度加大,而噪声水平又是核潜艇极为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同时还会对潜艇建造所需的工艺、材料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我国核潜艇吨位相对较小,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我们对大直径耐压艇壳技术掌握不够导致的。

所以在国际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英法俄三国在战略核潜艇发展上初步寻找到一个平衡,那就是搭载16枚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包括俄罗斯最新发展的新一代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也是选用了16个导弹垂直发射管。在现有的艇体基础上想要增加导弹的数量,只有两条路可走,即进一步将导弹小型化和增加艇体长度来实现。

以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小型化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进一步小型化在燃料领域无法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只能是通过减轻载荷来实现,即是减少燃料载荷和武器载荷。导弹燃料减少之后,必然影响到导弹的射程;武器载荷减少之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打击效能的下降,这两者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以美国三叉戟导弹为例,当携带分导式核弹头的数量增加时,其打击射程将会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三叉戟最大射程达到1.2万公里,但是当载荷最大化后,射程会缩减至6000公里,下降了一半还多,由此可以说明一切。

在早先单纯追求导弹数量提升打击效能的背景下,苏俄两国分别发展了台风级和俄亥俄级,导弹垂发管的数量首度突破20管;但是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分导式弹头的出现,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发展思路,即通过增加核弹头的数量来提升潜射弹道导弹的打击效能和突防能力,这也是当前国际上主流的一个发展方向。

还是以美国的俄亥俄级为例,其主要使用的是D-5三叉戟Ⅱ型洲际导弹,该型洲际弹道导弹具备出色的分导核弹头搭载能力,主要搭载MK-4 MIRV和MK-5 MIRV两种核弹头,携带小当量的MK-4时最多一次可携带14枚,通常携带8枚MK-4从而保证1.1-1.2万公里的射程;在携带47.5万吨TNT当量的MK-5时,最多装载8枚,射程也就缩减至6000公里。而苏联的台风级比俄亥俄级大了一倍,但只能携带20枚P-39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每枚最多携带10个分导式核弹头。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将三叉戟Ⅱ型洲际导弹装备到我们的094上,虽然只有12个发射管,但是单艇的核弹头数量在搭载MK-4的情况下,总数将达到182枚,在携代MK-5的情况下,单艇的核弹总数也在96枚,两种弹头的总打击当量分别为1820万吨和4560万吨,这个数据还是很高的。将我们的巨浪-2装备到俄亥俄级上,按照5个分导式核弹头数量计算,总携带核弹头总数也不过120枚,打击当量根本比不上搭载三叉戟Ⅱ的094型。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并不是导弹垂发管的数量越多,战略核潜艇的打击效能就更高,其核心还是在于导弹本身上,尤其在分导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比优势差更加明显。结合上文我们所讲的一个逻辑,发射管数量增加,导致潜艇尺寸增大,进而影响到潜艇的隐蔽性。意味的追求发射管的数量更多,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国际上拥有战略核潜艇的国家只有美英法俄中印度六个国家,印度的歼敌者号不伦不类算不到比较行列中,其余的英法俄三国目前都采用的是16管装填模式,我国也在向16枚的标准砥砺前行,基本上能够满足战略核打击需求,在各个方面性能指标上达到一个折中平衡。总体上来看,16枚够用了,强化分导能力和降低潜艇的噪声才是长远之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