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父母買什麼保險?這裡有最實惠的搭配方案

給父母買什麼保險?這裡有最實惠的搭配方案

人吃五穀生百病,生老病死,意外事故,人們的保障意識提高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保障,這裡的保障,較多說到的是保險。

我來自農村,似乎大概七八年前吧,保險在那個小地方突然就火起來了,當然,讓它火起來只是在那麼一小群人中間,對於其他一大群人來說依然是望塵莫及的。

每到年關,外出打工的農村人回鄉過年,這時候也便是鄉下那一群保險代理人最活躍的時間。他們經常會拎著一箱牛奶或者一箱王老吉,去那些外出務工回來的老鄉的家裡,從同鄉人情面子的角度,希望說服他們從自己這裡買保險。

這個時節一般來說是保險代理人的旺季,畢竟年關外出務工回來,手上總歸有點餘錢,購買率自然比平時要高很多;當然也不排除有好大一部分購買者,是因為抹不開抹不開人情面子會從代理人那裡購買保險。另外,也不排除,有好大一部分人,面對保險代理人上門,仍然不為所動,不收那一箱牛奶或者王老吉,也不會買保險,其實在當年,這種人佔大多數。

我能理解這種情形出現的原因,畢竟在農村,尤其是對於偏遠經濟不發達的農村,一年好幾千塊錢的保費支出,還是需要很大的決心的。

作為一個農村家庭,家庭收入的來源無非兩點:農作物收入,旱澇並不保收,價格無法恆定,加上交通條件等方面的影響,其實收成也許並不樂觀;除此之外,一個家庭的經濟收入全靠頂樑柱外出打工的收入,所以說,對於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農村家庭來說,收入非常有限的,那麼此時,保險對於他們來說,屬於一種高層次的開支。他們寧願在吃喝、穿戴上多花點,寧願每年往銀行多存一點,而更不願意每年用幾千塊錢來支付這筆保障。

可以調查一下,在農村,身邊40歲左右的中年人,他們或者說他們的家庭,其實保障少之又少。說白了,他們覺得,一年幾千塊的支出,太多了!解決眼目前的困難,對他們來說更現實。

雖然我並不認同這種觀念,但是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的人來說,我理解這種觀念產生的原因。

說了保險,也談談互助。

互助平臺不一樣,不需要你一次預付好幾百好幾千,互助是一種事後分攤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的經濟壓力,以及資金風險的焦慮,參與者以每個月僅支出幾塊十幾塊(權利高低決定)來獲得了一份未來的保障。同時,參與互助的人,與平臺之間並沒有有形的契約或者合同形式,他們之間更多是一種無形的約束(約定),一種權利與義務的隱形的紐帶,將他們聯繫在了一起。

這種形式雖然原始,倒也牢靠,比如國內第一家大病互助平臺康愛公社,至今已經九年了,0元加入不需要提前預存無資金風險;平臺非常透明,社員可以從每一期的互助公示裡看到自己幫助了哪些人,每一期的資金去向一清二楚。

怎麼說呢,如果買不起保險,社保或者新農合一定要有,再就是加入康愛公社互助也不錯,畢竟他們發展的時間最久,還是經得起考驗的。

值得欣慰的是,國家3月份還發文了,到2030年,要全面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託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

這是醫療互助,在國家層面被指出,所以,關於康愛公社之類的大病互助平臺的未來,我是非常看好的。

只是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有幾分感觸。總而言之,保障一定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