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上下一手抓脫貧,一手防返貧——給老百姓帶來“穩穩的幸福”

麥苗吐出穗兒,葡萄樹長出葉兒。4 月18 日,在經開區南埡村,貧困戶張許德起得格外早,煮豬食、餵雞鴨,忙完家裡的活兒後,趕緊到村裡的農家樂上班。“我主要負責打掃衛生、洗碗端盤,每個月有1500 元的工資。”張許德說,兒子兒媳已出門打工了,雖然2015 年已脫貧,但這幾年幫扶力度不減,有產業、能就業,日子充滿希望。

據悉,截至去年底,我市僅剩194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脫貧,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當前全市上下一手抓脫貧,一手防返貧,全力幫助貧困群眾務工就業和發展農業生產,不敢有絲毫鬆懈。

產業抓牢 斬斷窮根

“去年10月,我家代養了兩頭本地母牛,其中一頭牛已經生崽了。前兩天,幫扶幹部和我一起算了算賬,今年上半年增收6000餘元問題不大。”在平昌縣得勝鎮獨柏村,貧困戶胡友德說,以前養牛為耕地,現在養牛為掙錢,加上“借牛還牛”模式,養牛風險小了,日子很好過了。

胡友德所說的“借牛還牛”模式,即政府投入幫扶資金70萬元到久雲牧業公司,由公司統一購買種牛,按協議“借”給有養殖能力的貧困戶,以5年左右為一個養殖週期計算,以產崽4個為標準,牛崽歸貧困戶所有,養殖週期滿後母種牛“還”歸公司。對於重病、重殘或無條件養殖的貧困戶按協議再反向“借”給公司代養,每年每頭牛可獲得固定收益500元。為消除貧困戶後顧之憂,久雲牧業有限公司還為其提供養牛技術、銷售、防疫等幫助。領養戶只需要出一份人力,騰出兩間舊屋,把牛養大就可以。

目前,該鎮已經通過以上兩種模式帶動25戶貧困戶自養45頭牛、56戶貧困戶雙向委託公司代養60頭牛,實現戶均增收達1200餘元。同時,通過“公司+專合社(大戶)+農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帶動養殖大戶和有發展能力的貧困群眾自建家庭農場25個,養牛1300餘頭,同步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300餘人,貧困戶400餘戶1400多人增收致富。

今年,我市根據個體實際分類完善幫扶計劃,在產業斷窮根上,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種植養殖業,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推進產業發展。

增加崗位 穩定就業

一大早,通江縣沙坪鄉濫井壩村裡,村民們陸續出門,種菜耕地、管護青花椒、放牛,春光下,村民們忙碌的身影格外亮麗。

“在森林高火險期和森林高火險區域內,禁止一切野外用火……”聽到熟悉的小喇叭聲,村民們知道是胡大成巡山了。“這份工作一年能領5000多元,我還領辦了種植養殖合作社,不僅日子越過越紅火,還帶動20多戶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胡大成說,自己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對有勞動力、有意願就業的,要作為就業幫扶第一梯隊優先安排公益性崗位。”今年,我市選聘5500名具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成為生態護林員,參與森林資源管護並獲取勞務報酬,年人均報酬在5000元左右,有效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除了公益性崗位增加就業,我市正在組織“春風行動”“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就業扶貧行動日”等專項活動,為貧困勞動力提供政策宣傳、崗位推介、創業指導等公共就業創業服務。

“我身體不好,留在家,家屬和兒子都通過扶貧幹部的幫忙,順利外出打工。”平昌縣南風鄉大玉村貧困戶莫尚文高興地說,“現在政策好,掙錢路子多,我們脫貧致富有信心。”

底線兜住 短板補上

這幾天,平昌縣大寨鎮四埡村裡,62歲的唐金碧正忙著育秧,“圈裡養著1頭豬、10多隻雞鴨,今年我準備栽1畝水稻、1畝玉米,加上政策兜底,應該能脫貧。”在1942名未脫貧困難群眾中,唐金碧就是其中之一。

“我老伴兒有肺病,往幾年在外面打工落下的後遺症,幹不了活,端盆水都不能端重了,兩個女兒已經出嫁,條件也不好,我一個老婆婆,一年掙不到錢。”唐金碧說,現在兩人都有低保,都已經滿60歲,每月能領到養老金,自己再發展點庭院經濟,堅決要脫貧。

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今年我市聚焦未脫貧人口,確保實現徹底“清零”。把著力點集中到未脫貧人口收入達標上,減少剛性支出,增加現金收入,做好兜底保障,同時同步做好監測戶、邊緣戶、臨時困難戶等三類群體的跟蹤幫扶,建立動態監測和預警機制,加強風險管控,防止致貧返貧。

儘管早已經脫貧,但巴州區梁永鎮宏福村裡,貧困戶陳貴宗仍是扶貧幹部長期關注的對象。“他中過兩次風,老婆又患有精神病,雖然現在搬進了聚居點,但穩定增收還是有點問題。”村支書唐俊說,除了該享受的政策一樣不少,目前還根據實際情況幫他家規劃了庭院經濟,最終實現穩定脫貧。

脫貧不脫幫扶,除了未脫貧人口外,我市還聚焦貧困戶長期穩定脫貧,確保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