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朱有勇院士把科技旗幟插在“直過民族”脫貧“上甘嶺”上

(往事記憶:2017年在蒿枝壩寫了文字,2018年拍了照片)

院士團隊科技助力“直過民族”脫貧攻堅

——瀾滄縣竹塘鄉蒿枝壩科技精準扶貧新樣本

雲南瀾滄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有拉祜、佤、布朗3個“直過民族”22.88萬人,2016年全縣有13.93萬貧困人口。當年10月,由朱有勇院士牽頭、雲南農業大學學科骨幹組成的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團隊扎駐蒿枝壩。

一、選定產業,走對路子,科技精準發力

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是“直過民族”拉祜族聚居區。有3個村民小組183戶655人, 農民人均純收入3763元。

(一)緊扣資源優勢,摸清突破方向

扶貧隊多次實地調研發現竹塘鄉適宜發展冬季農業和高原特色農業。

在海拔1500米以下區域的氣候都能種植冬季馬鈴薯。與夏季馬鈴薯生產相比,可減少農藥施用80%以上 ,價格增加5倍左右 。

瀾滄縣海拔1400~1800米,鬱閉度0.6以上的林地有45.83萬畝,可以發展有機三七 。

另外,瀾滄縣生態環境優越,適宜冬早果蔬生產。

(二)抓好技術示範,凸顯成果支撐

工作組制定了以冬季馬鈴薯為突破口;以冬早蔬菜、早熟鮮食葡萄、畜禽養殖推進產業多元化發展,以林下三七帶動林下藥材種植,推進可持續發展產業脫貧。

朱有勇院士說,其實支撐這些產業發展的科技成果都是多年來雲南省各個科技計劃支持取得的研究成果,正應該在精準扶貧中大放異彩。

2017年4月8日,中國工程院專家實地測產100畝示範地 。“該示範基地冬馬鈴薯最高畝產為4.7噸,平均畝產3.32噸,畝產均達3噸產量目標,商品薯率達97.2%。按每公斤3元的訂單價格,畝增收益9200元。”

5年前朱有勇院士把科技旗幟插在“直過民族”脫貧“上甘嶺”上

大豐收


三七產業在雲南產值近800億元,連作障礙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林下三七原生態種植,是解決連作障礙的有效措施。項目組佈置10個試驗點,採取松針覆蓋,保溼驅蟲防病,避雨避病,微生物抑制病害等技術原生態種植,每畝產量50~80公斤(乾重),收入5~15萬元。

二、科技進村入戶,成果落地生根

(一)以專家團隊推新技術,讓科技成果高效轉化

雲南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教授朱書生說,每天清晨,草木還掛著露珠,隊員們便拿著儀器下田了。白天在田間觀察記錄,晚上大家討論研究,目的就一個,找準當地最適合的種植項目。

“專家都沒有回家過年,和我們一起勞動,一同吃住。” 村民們說。

技術負責人都是朱有勇院士與學科專家。村民們還給工程院扶貧團隊的毛如志博士、紀韻祚教授、於德才博士、朱書生教授等各項目技術責任人。起了別稱,如“毛葡萄”; “紀蔬菜”、“於洋芋”、“朱三七”等等。

這些院士(專家)和博士、碩士把扶貧第一線變成科研主戰場,實施教學、科研、推廣、生產“四結合”。

問及博士、碩士何以能“在得住”?回答道:“這裡有豐富的植物、氣候、土地資源,可以開展系列研究。院士專家也好,博士碩士也好,真正能實現在大地寫論文,讓成果見實效,體現科研的價值。”

(二)以公司、基地帶農戶,讓農民學會真技術

2016年,蒿枝壩村民小組實施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項目。群眾將信將疑,14名村組幹部帶頭出資,動員33戶村民出租土地100畝,依託公司、蒿枝壩合作社,開展種植示範。農民到基地打工,不但學習技術,每天還可以拿到60元工錢。

冬季馬鈴薯在11、12月播種,翌年3、4月收穫,鮮薯價位高。”看到一堆堆碩大的新鮮馬鈴薯,農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通過示範,已經摸清了霜凍問題,可以通過調整播期避過霜期。”朱書生說:“很顯然,冬馬鈴薯可以做成一個能帶動全縣脫貧致富的產業。”

冬早蔬菜、早熟葡萄種植示範示範點就是“參與式IPM農民田間學校”,每天20多戶農民像上班打卡一樣準時地來到田間學技術。

林下三七的試驗示範由朱有勇院士親自指導,3位教授、2名博士、1名碩士開展種植試驗和相關機理研究。瀾滄澎勃生物藥業等公司技術員配合種植管理和帶動農民種植。

瀾滄澎勃生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彭磊信心滿滿,計劃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開展200畝林下三七試驗示範。

5年前朱有勇院士把科技旗幟插在“直過民族”脫貧“上甘嶺”上

林下三七

林下三七種植技術成熟後有望做成一個惠及農民的大產業。

(三)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賺

拉祜族農技推廣員彭扎髮指著示範地說,我們沒種過冬季馬鈴薯,以往這些地種油菜,收入就是600元左右,今年都在萬元左右了 。

5年前朱有勇院士把科技旗幟插在“直過民族”脫貧“上甘嶺”上

朱院士為種植能手頒獎

村民劉新保家一共有9畝地,專家手把手教他,從整地、播種,一直到採收,學會了技術,他準備今年冬季就自己種。

博士們說,只要這個產業發展起來,這裡不僅能脫貧,而已可以奔小康

而竹塘鄉黨委書記黃鎮對於全鄉的脫貧已經心裡有譜, 3031戶建檔立卡戶10590貧困人口將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出列。

四、構建科技+教育+產業脫貧新格局

在蒿枝壩有個300多平方2層樓的普通農家小樓被成為“科技小院”, 掛著“中國工程院科技幫扶瀾滄縣竹塘鄉蒿枝壩農業科技示範點”“雲南省院士專家工作站中國工程院院士工作站”這是全國絕無僅有的。

多位院士帶項目、帶團隊到瀾滄,推行“扶貧先扶志,致富靠產業”。


5年前朱有勇院士把科技旗幟插在“直過民族”脫貧“上甘嶺”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