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历史上汉献帝真的有“衣带诏”流出吗?

继续看三国连环画,《煮酒论英雄》。

煮酒论英雄,历史上汉献帝真的有“衣带诏”流出吗?

灭了吕布,曹操把刘备带回了许昌,留在身边。还带着见了汉献帝,通过汉献帝确认了“皇叔”的身份,这对刘备的身价起了极大作用,从此不再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而成了天下皆知的刘皇叔。

为了韬光养晦,刘备虽没有再编席编草鞋,可在自家园子里种起了菜。而曹操则开始欺负起了汉献帝。在一次狩猎时,曹操用御用弓箭射鹿,还接受了群臣的“万岁”呼喊,在古代这可是“僭越”大罪,有不臣之心,足够诛九族的了。

煮酒论英雄,历史上汉献帝真的有“衣带诏”流出吗?

这让献帝非常不爽,回宫闷闷不乐,献帝的老丈人推荐国舅董承,可在外联络大臣,诛杀曹操。于是献帝手书血书,藏于玉带之中,赏赐给董承,诏他诛杀逆臣,匡扶汉室。董承接诏后,四处联络王子服、马腾、刘备等,结盟立誓,共诛曹操。

煮酒论英雄,历史上汉献帝真的有“衣带诏”流出吗?

曹操预感到一些问题,先是在宫门处严查了董承一番,接着邀刘备入相府,上演了一出“青梅煮酒论英雄”,成了演义中著名一个桥段。

本文就不说耳熟能详的这个故事情节了,主要来讨论一下,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么一个“衣带诏”。

煮酒论英雄,历史上汉献帝真的有“衣带诏”流出吗?

先看演义上故事的逻辑。汉献帝真是个倒霉的皇帝,他是董卓所立,从登上皇位的第一天开始,就有人把持朝政,自己就是个傀儡。而董卓是相当残暴的,直接毒杀了前任皇帝,他的皇兄。董卓死后,又被李傕、郭汜裹挟,这两个更野蛮,使他从长安一路被追到洛阳,吃不饱住不好,命在旦夕之间。好不容易被曹操接到许昌,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没几年。如果说受权臣欺负,前面更过份的都受了,还受不了曹操这点小气?就打算冒生命危险,致自己于险地?这个实在有些说不通。

煮酒论英雄,历史上汉献帝真的有“衣带诏”流出吗?

再者,就算不满曹操,要招个臣子出头护驾,还用亲自写个血诏,留下个字据,一但事情败露,好让曹操拿住把柄,好兴师问罪?刘协可是从小就显出很有智慧,强于刘辩的,怎么经历了那么多权臣之后,越大越笨呢?这也不合逻辑。

煮酒论英雄,历史上汉献帝真的有“衣带诏”流出吗?

从曹操的角度看,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首在一个“奉”字。此时曹操收降了张绣,灭了吕布,可实力并没有雄霸天下。正如煮酒论英雄时,刘备所列那些,淮南的袁术,冀州的袁绍,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权,益州的刘璋,都还是当时的各大势力,甚至都比曹操实力雄厚。这时曹操怎么会马上显出“不臣”之心,给诸侯们讨伐他的借口?那曹操的“枭雄”之名,岂不是白叫的?政治智慧也太差了吧?

最后我们去看史料。对董承被曹操以判乱名义诛杀的记载,《三国志》中记载,是董承“辞”受皇帝密诏而谋反诛曹。这里的“辞”,是说辞的意思,也就是说是董承自己说,受了献帝的密诏。而到了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则更直接用了“董承称受皇帝衣带密诏”,这个“称”就更好让人理解了。

煮酒论英雄,历史上汉献帝真的有“衣带诏”流出吗?

后汉,外戚宦官是朝堂上两大毒瘤,十常侍之乱后,太监被诛杀到远离朝政,可外戚总有些心思不死之人,董承就是其中一个。真实情况是董承想要篡夺权力,联络了一群人,假冒有皇帝密诏,要诛杀曹操。事情败露,被曹操诛了三族。

演义中,为尊刘抑曹,把“衣带诏”这事当真事写,并把没有参与董承之乱的刘备和马腾都牵扯进去,使刘备、马腾与曹操对抗有了充分的“正义”性,同时把曹操一开始就写成了早有篡位之心的“汉贼”。各位看官,不可不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