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大順軍橫掃明帝國,雖有紅夷大炮,為何與清軍作戰屢戰屢敗

明朝末年,社會矛盾叢生,加之遭遇乾旱、蝗災、各地糧食欠收,百姓無糧可食。流民聚集在一起,自然會有領頭的帶頭揭竿而起,李自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率農民軍經過多年征戰終於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大順政權。


李自成大順軍橫掃明帝國,雖有紅夷大炮,為何與清軍作戰屢戰屢敗

相對來說,大順政權一路下來確實是比較順利的,沒有遇到太多的硬仗。明朝的軍事實力並不弱,但經不起內憂外患的消耗和內部的勾心鬥角。外有後金(清朝)的威脅,內有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可謂是壓下葫蘆起來瓢。

明軍的精銳都用於抗擊清軍,而在與清軍的作戰中不斷被蠶食削弱,尤其松錦會戰,最精銳的明朝邊軍損失殆盡,李自成的剋星洪承疇也被俘虜並投降了清朝。明朝境內的明軍戰鬥力弱,最終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打敗,明朝江山易主。

李自成打下了明朝江山,卻擋不住滿清的鐵騎,雖然繳獲了明朝的紅夷大炮,但仍然處處被動挨打。大順軍為何打不過清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其紅夷大炮技不如人或者說是戰術不如清軍。

李自成大順軍橫掃明帝國,雖有紅夷大炮,為何與清軍作戰屢戰屢敗

先來看大順軍的軍力,大順軍的軍力,也就是精銳部隊有限。大順軍一共230餘隊,標營100隊,左、右、前、後四營130餘隊。每隊兵馬50,廝養小兒30或40有差,步兵每隊100或50有差。總計馬步兵6萬。所謂100萬眾,乃附從之饑民及裹脅之壯丁,臨時編成之勤務部隊。

大順軍強調騎兵、精兵,以冷熱兵器組合的“三堵牆”的方陣戰術對敵戰鬥。此戰術對內地作戰無能的明軍來說,殺傷力極大。

大順軍的方陣戰術在與清軍的“騎兵加大炮”的新式戰術對陣,其威力實在一般,火炮技術落後,成為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自成大順軍橫掃明帝國,雖有紅夷大炮,為何與清軍作戰屢戰屢敗

清軍在陸上作戰時,曾善用馬隊並在紅夷火炮掩護下進行寬大正面的高速衝擊,後面步兵雜以滑膛前裝火炮和散彈鳥槍,逐漸形成輪番齊射的“連環槍法”及連營跟進的密集方陣戰術。

紅夷大炮(在歐洲被稱為加農炮,在中國當時被稱為西洋大炮或“紅夷炮”,意指“紅頭髮野蠻人的大炮”。該炮重量較大,密閉性能好,一直到19世紀70年代以前成為標準方式並佔支配地位)的發射技術日趨成熟之後,此種新型武器的攻堅力與殺傷力令其在城池的攻防戰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中國傳統的城牆構造自此不再具備足夠的防禦能力。

而大順軍的裝備始終處於冷兵器為主的階段,作戰方式主要是騎兵加步兵以及零星的火炮的配合,其火器主要來自繳獲的明軍,自己從未製造過,故對火器的應用,始終不及明軍,更落後於清軍。此種狀況,與其政治短視和長期流動作戰無法進行內部軍器變革有關,他們沒有成建制的鑄造與裝備紅夷炮的兵種,其軍中的火炮(如紅夷炮)大多來自戰利品,並以中國的傳統火炮為主,攻擊力不強。

李自成大順軍橫掃明帝國,雖有紅夷大炮,為何與清軍作戰屢戰屢敗

大順軍繳獲明軍火器量比較大的一次當為1642 年十月,即與明陝西三邊總督孫傳庭對壘的河南郟縣之戰。時孫出潼關,至河南往剿義軍,以屬將白廣恩統火車營,火車營載火炮甲仗者三萬輛,戰則驅之拒馬,止則環以自衛。而義軍在河南打敗孫軍,乘勝破潼關。《平寇志》(卷5 )、《懷陵流寇始終錄》(卷 15 )、《綏寇紀略》(卷 9 )等不同的史書記載:農民軍沿途追擊,共斬獲明方將校78人,步騎數千,更得火炮無算。

大順軍繳獲明軍火器量最大的一次當為攻破明朝首都的北京之戰,因為北京為明朝命脈所在,所佈防的炮兵和炮位之多,更遠遠超過各省重鎮和邊塞,這自然為轉為大順軍所有。

大順軍這些大炮在自己手上還沒捂熱乎,就被清軍奪去。尤其是山西太原之戰,清軍繳獲了大順軍紅夷大炮5門,發貢炮17門,三眼銃13000杆。當初這些槍炮是大順軍奪取自明軍,然後又被清軍繳獲。

李自成大順軍橫掃明帝國,雖有紅夷大炮,為何與清軍作戰屢戰屢敗

因為成規模和建制的紅夷炮群缺乏,大順軍也不可能把當時最新的軍事技術,即紅夷火器的製造、使用以及作戰方法的改變提上歷史的日程上來。

反而是清軍比大順軍更加擅用紅夷大炮,大順軍的攻擊力可以通過其攻打城牆時的破壞程度看出。他們攻城略地,雖也憑紅夷炮攻城,但炸燬城牆幾十丈的記錄是沒有的,而它的對手清軍炸燬城牆幾十丈的記錄早已司空見慣。

1645年2月7日清軍對潼關的初次進攻失利了。大順軍奮力抗擊,甚至設法把滿漢先頭部隊與其主力分割開來,使多鐸的人馬傷亡慘重。但紅夷大炮改變了戰局。當炮兵猛轟起義軍時,許多大順士兵驚慌潰散,死者不計其數。

李自成大順軍橫掃明帝國,雖有紅夷大炮,為何與清軍作戰屢戰屢敗

此次戰事持續了20多天,清朝方面投入了大部分八旗勁旅;大順軍方面,李自成親自增援和指揮。雖說此役的規模與影響不一定與山海關決戰等同,但在某種意義上,此役事關大順軍的未來命運。不幸的是,大順軍缺乏成建制的紅夷炮團,儘管拼盡了全力,仍無法取勝,在銳氣旺盛和紅夷火炮精良的清八旗軍前,似乎永遠是失敗者。

清軍另一支部隊阿濟格部軍出現在延安近郊時,兵力已增至8萬,與大順軍李過部發生激戰。李過部為保衛延安同清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雙方曾7次交鋒,其中大順軍兩次乘夜間出城反擊,都因兵力不夠和火炮威力有限未能奏效。

清軍這邊紅夷大炮對著潼關開始猛轟,大順軍攻也不行,守也難守,火炮不給力,騎兵也不如清兵,最終潼關守軍開城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