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為什麼中方輸的這麼慘?

15世紀末,世界大航海時代開啟,寥寥數十號人,零星幾條小船,濺起了世界歷史的滔天巨浪。然而也是這個世紀的上半場,卻是中國國家實力的show time。鄭和七下西洋史詩級規模,震動“西洋”諸國。

“大海不留下我的足跡,但我已來過”,財大氣粗、技藝先進的中國人在海上耀武揚威了一番之後,又迅速銷聲匿跡。


自縛手腳


鴉片戰爭為什麼中方輸的這麼慘?

乾隆清五十八年,馬戛爾尼帶領英國使團出使中國

400年後,大批英國人出現在中國東部沿海。乾隆當年評價“只配給小孩子玩的東西”(馬戛爾尼使團贈予大清的“君王號”戰艦模型,上面列裝有110門大炮),結果差點要了大清的命。是中國技不如人嗎?對,亦不對。至少在造船技術上,中國本不會落伍,乃是被清廷硬生生給壓制住,不讓造技藝先進的船。


為何壓制?閉關鎖國的政策使然。清朝對民用船的尺寸規模和製造技藝限制十分嚴苛,謹防百姓有了先進的船與域外勾結危及統治;另外,清朝對軍用艦船的規模樣式也有定例,這在乾隆年間就已固定下來。造好船?造大船?技術倒是有,但沒必要,也沒那個專款。清朝水面艦艇以緝捕海盜為主,海上的重大威脅主要留給海岸炮臺、城寨應付。頂層思想和現實措施狠狠壓制了清朝造船技術的進步,乃至是退步。


小巫見大巫


鴉片戰爭爆發時,清軍水師艦船有數百艘之多,但都是小船。其噸位尚不及百噸,安裝大炮也只有區區10來門,艦船質量也是相當堪憂。當時浙閩總督鄧廷楨在比較了中英艦船的差距後,認為“船炮之力實不相敵”。當然,鄧廷楨也道出了清方造船問題所在“此向來造船部定則例如此,其病不盡在偷工減料”


那麼,英國海軍情況如何?


鴉片戰爭為什麼中方輸的這麼慘?


英國海軍是當時世界之最,擁有各類艦船400餘艘。由於完成了工業革命,蒸汽動力鐵殼明輪船也裝備入列。但實際上,此時的蒸汽戰艦噸位尚小,不能遂行主力作戰的任務。其海軍主力軍艦仍為木製風帆動力,不過在製造上卻很有講究。一是船體原料是堅實的木料,能抗風濤而涉遠洋;二是船體下部為雙層,抗沉性能好,且用銅片等金屬材料包裹,防蛀防朽防火;三是船上有兩桅或三桅,懸掛數十具風帆,能利用各種風向航行。另外,英國軍艦造得很大,排水量從百餘噸至千餘噸都有;大炮也安裝得非常多,從10門至120門不等。


英國遠征


1840年,英國從印度調派入侵中國的機動艦隊共有艦艇40餘艘,其中

戰艦16艘(3艘為裝備有74門大炮的大型軍艦),蒸汽軍艦4艘,運輸艦船28艘。戰爭爆發後,英國從本土又不斷增援。除去被替換回國的艦船外,到1842年8月戰爭結束時,侵華英軍戰艦達25艘,蒸汽艦船15艘,醫院船、測量船、運輸船共60餘艘。英國侵華戰艦主要是五、六等及等外級戰艦和少量的三等艦。


這裡提一下,英國當時的軍艦分為7等:


鴉片戰爭為什麼中方輸的這麼慘?


按英國軍艦分類標準,清朝艦船連末等都排不上。清軍水師在戰爭期間根本不敢出海迎戰英軍,繼而喪失了戰爭的主動權。預想靠著海岸炮臺禦敵於海上,可惜大炮又不敵英軍,靠不住;再靠“英勇”的八旗士兵作戰,奈何八旗早已不是當年的八旗,還是靠不住。儘管樣樣拼不過英軍,卻決意不信任發動普通百姓參戰。畢竟外患哪有內憂厲害,刁民不配心繫大清江山。


往事並不如煙


“君王號”戰艦模型依舊躺在圓明園接受蒙塵的命運,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軍發現又運回倫敦;乾隆贈予小斯當東(馬戛爾尼使團副使喬治·斯當東的兒子,曾作為見習侍童隨使團來華,時年僅13歲略會中文,與乾隆親切聊過天)的荷包卻被精心保管著。


1840年4月,英國下院議會,當年的見習侍童小斯當東成了國會議員,他發表演說力勸對華動武

,“我很瞭解這民族的性格,很瞭解對這民族進行專制統治的階級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們想獲得某種結果,對中國的武力征服是必須的”,271票對262票,戰爭降臨......


前幾次中英對比點擊

中英鴉片戰爭裝備PK第一回:火槍

中英鴉片戰爭裝備PK第二回:火炮

中英鴉片戰爭裝備PK第三回:火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