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明清交際的葡萄牙僱傭軍(上)

16---18世紀,是歐洲僱傭兵們的“黃金時代”。那時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戰爭,都少不了他們參與其中。而在這些僱傭兵裡,尤其以“兩顆牙”——西班牙與葡萄牙僱傭兵最為吃香。他們把自己的足跡留在了除南極洲外的各個大陸上,連堂堂大明朝也不例外。明朝時期,曾利用葡萄牙僱傭軍取得了對後金作戰的輝煌勝利。然而伴隨著這支西洋部隊的灰飛煙滅,大明王朝也漸漸走向了曲終人散的末日。


起源


明朝末年,政府內憂外患,國事日非。特別是女真人建立的後金國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後,明軍在與後金的幾次大戰中接連慘敗,大片國土落入敵手。明軍當時雖然裝備有較為先進的佛郎機、鳥銃等火器,但由於官兵施放技術不嫻熟、火器戰法不到位,故而在八旗軍凌厲的攻勢面前往往一敗塗地。痛定思痛,以徐光啟為代表的一批較為開明的士大夫主張利用西洋先進火器和練兵方法來重新武裝明軍,以扭轉遼東戰場上的頹勢。泰昌元年(1620年),徐光啟委託李之藻等人,派張燾、孫學詩到澳門向西洋商人購買火器。張燾等人幾經選擇,購買了四門紅夷大炮。經試射後,威力果然驚人。徐光啟聞訊後,立即奏呈朝廷:“今時務獨有火器為第一義……可以克敵制勝者,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徐光啟集.疏辯》)

不久後,鑑於遼東戰局日益惡化,明廷深感需要一種“神奇”來剋制建虜(明朝對建州女真的稱呼),故而一時間滿朝公卿紛紛上奏,請求購買西洋大炮。於是,天啟二年(1622年)七月,明廷以張燾、孫學詩為欽差,往澳門購買火炮並聘請西洋炮師。當時,葡萄牙藉口晾曬貨物,取得了在澳門的居留權。為防止荷蘭、西班牙等國勢力染指澳門,葡萄牙非常樂意討好大明,遂當即以優惠的價格賣給明朝大炮22門,並提供了23名葡籍炮手和1名翻譯,由張燾等護送進京,傳授明軍用炮、造炮技法。


這23名葡籍炮手,是史籍記載的中國戰爭史上第一批正式被中方政府僱傭的西洋軍事人員。然而不走運的是,次年四月,炮隊在京師演示大炮操炮方法時,一門火炮炸膛,致使葡籍炮手若翰哥里亞當場身亡。朝中的保守勢力認為此乃不祥之兆,彈劾徐光啟等玩弄“奇技淫巧”不守正道,致使蒼天示警擊殺洋人,故而洋兵洋器萬不可用。受到排擠的徐光啟對此頗感無奈,只得上表辭職,回老家上海種田養雞去了。他一走,其倡導的購炮等事隨之中斷,已經來京的葡籍炮手被全部遣回澳門。

轉機


然而很快,事情出現了轉機。明軍在袁崇煥的率領下,採取“憑城用炮、防守反擊”之策接連重創八旗軍,取得寧遠、寧錦兩次大捷。而這兩次大捷中,紅夷大炮功不可沒。於是,不久後即位的思宗烈皇帝對西式火器大為青睞,遂重新起用徐光啟,並擢其為禮部左侍郎。但此時的明廷苦於用度不足,對徐光啟所奏的練兵這種費時又費錢的建議沒有興趣,但對他提出的購買西式大炮這種效果立竿見影的想法卻深以為然。於是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明廷派李逢節和王尊德奉旨至澳門購募西式火器及炮師。次年十一月,後金大汗皇太極親統大軍入關,直抵北京城下。憂心不已的明思宗十分著急地追問買炮的進展,以至徐光啟把在京的西洋傳教士都動員起來守城,以安帝心。


其實此時,李逢節等人已經順利完成使命,正率其組建的炮隊向京師進發,只因路途遙遠,未能很快趕到。這一回,下了血本的明廷一口氣購買了大型火炮七門、大型火銃三支以及單兵銃(西式火槍)三十支,並聘請了以葡萄牙人貢薩握德謝拉為首的31名炮手、技師和造炮工匠。貢薩握德謝拉是一個葡萄牙職業軍人,徐光啟在《聞風憤激直獻疏》中稱其為“西洋統領公沙的西勞”。

發展


皇太極兵抵北京之時,炮隊才到山東濟寧。不久後,兵部派人前來催促,但炮隊卻在涿州遇到了後金軍。公沙的西勞當機立斷,率炮隊進入涿州,並在知州陸燧的幫助下,將大炮和火銃裝好彈藥,而後登城據守。後金軍逼近城池,炮隊遂試射火炮,“其聲如雷”,後金軍大懼,只得向北退去。


崇禎三年(1630年),炮隊抵京。在之前的京師大戰中,明軍遭受重創,總兵滿桂、黑雲龍等陣亡,督師袁崇煥下獄,副將祖大壽遠走山海關。在這種情況下,明廷決定支付領隊公沙的西勞每年一百五十兩的薪水,每月再加十五兩的額外花費,其餘人則年支一百兩,每月另給十兩伙食錢,以便讓這支僱傭軍能夠為大明所用。這一待遇甚是優厚,要知道在當時,明軍一位六品百戶的俸祿,才只有每月20兩銀子;一般士兵每月則只有相當於4兩銀子左右的俸米。很快,所有西洋大炮都被安置在了京師各處要衝。後因遼東吃緊,公沙的西勞主動請求支援遼東戰事,得到准許。


隨即,炮隊來到登萊(今山東半島),協助巡撫孫元化造炮練兵。孫元化對西方火器十分熟諳,以為“中國之銃惟恐不近,西洋之銃惟恐不遠,故必用西洋之法。”遂重用炮隊編練新軍。在孫部效力的葡籍炮手前期有13人,後來增加到40餘人,他們成立了一支模範炮兵,作為明軍的示範部隊。雖然這支僱傭軍是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但幹起活來卻一點也不含糊。他們毫無保留地教授明軍各種知識,頗具敬業精神。

高潮


葡萄牙僱傭兵到達登萊僅1個月後,就直接參與了戰事。崇禎四年(1631 年)五月,後金軍大舉進攻皮島(位於鴨綠江口東之西朝鮮灣中)。皮島本是毛文龍東江軍的根據地,東江軍從此處出師襲擾女真後方,令後金頭疼不已。但後來,督師袁崇煥斬殺毛文龍,東江軍因此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而皇太極也正是瞅准此時機,決心消除這個後顧之憂。


五月十七日,準備就緒的後金軍乘船向皮島發起進攻。然而,他們還沒能登上皮島,就遭到重大打擊。明軍之前已經在周邊島上設置了炮臺營壘,以火器猛轟後金戰船,水師也乘風而進,以大炮來往射擊。後金軍陸戰無敵,但水戰卻兩眼一抹黑。當時朝鮮人曾記錄下後金軍“扶傷盈路,不可勝記;柞滷俱漂,草木渾腥”的慘狀。雙方激戰十餘日,後金軍也打得十分頑強。但明軍在西洋炮師的指揮下,射擊十分準確,加上新式大炮火力威猛,往往幾炮下去,後金的陣勢便被打得稀巴爛。明軍擊退後金進攻後,又趁勢發起反擊。西洋炮隊作為先鋒,“用遼船架西洋神炮,衝擊正面,令各官兵盡以三眼鳥槍、騎架三板唬船四面攻打。而西人以西炮打築牆,計用神器十九次,約打死賊六七百”(明朝兵部檔案)。六月二十八日,後金被迫自朝鮮撤兵


此次戰役中,能熟練操縱西洋大炮的,主要就是先期到達的13名葡萄牙炮手。《火攻挈要》亦載:“崇禎四年,某中丞令西洋十三人,救援皮島,殲敵萬餘,是其(指西洋大炮)猛烈無敵,著奇捷之效者此也”。文中某中丞即指張燾。雖然殲敵萬餘有些誇張,但綜合各方記載,後金在此戰中陣亡達5200餘人,以至於此後六年不敢再犯皮島。

覆滅


然而,這場勝利不僅未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反而成為明軍在遼東戰場上的“絕唱”。當年八月,皇太極率軍進圍關外要地大淩河,孫元化派孔有德、耿仲明部率軍增援。孔、耿二人原為毛文龍部將,毛死後投奔了孫元化。當時孫元化先是令孔有德等率軍從海上援救,結果遭遇颶風,孔有德幾乎喪命。渡海不成,孫元化又拼命催促九死一生的孔有德取道山海關走陸路。行至吳橋(今河北吳橋縣東),天降大雪,軍中乏食,官兵怨聲載道,孔有德亦不滿孫元化薄情寡義,遂振臂一呼,舉兵反明。由於長期以來毛文龍被殺事件的積恨,孔有德部沿途大殺特殺。他們配備紅夷大炮 20餘門,炮手都接受過葡萄牙人的訓練,以至所到之處,城池立破。隨後, 明軍和叛軍交戰達18 個月,雙方都使用紅夷大炮作戰,以至出現了“百炮齊射,炮矢如雨”的場面,這恐怕是當時整個亞洲技術水平最高的戰鬥了。


這場叛亂,令本來日薄西山的明帝國再遭打擊。次年正月,叛軍攻陷登州(今山東蓬萊)。當時,在皮島大捷中立下大功的葡籍炮隊恰在城中休整。城破後,炮隊諸人躲避不及,包括公沙的西勞在內的13名炮手中12人陣亡,另有15名葡籍技師、工匠等受傷。曾經受教於他們的叛軍感念師徒之情,讓倖存的葡萄牙人在傳教士陸若漢帶領下離開登州,返回澳門。


這支西洋僱傭軍的覆沒,令其倡導者徐光啟深感痛心。年已古稀的他憂憤滿懷,從此無心政事,轉而潛心於《大統歷》的修訂工作。兵變後的第二年,崇禎六年(1633)十月初七日,晚明科學巨匠、引進西方軍事科技最主要的實踐者徐光啟與世長辭。此後,明朝造炮人才枯竭,進行中的各項軍事建全盤停滯,西學東漸宣告中斷,本已改善的戰局又開始日趨惡化。而隨著孔有德等投降後金,使後金掌握了西式先進火炮的生產和使用技術,大明王朝也由此更加風雨飄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