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德國人,如何決定了大清王朝的繼承人

1619年7月15日,德國人湯若望和他的教友們抵達了澳門,被安置在聖·保祿學院裡。傳教士們一踏上中國土地,便開始精心研習中國語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話為目標。這些西方修士入鄉隨俗,脫下僧袍,換上儒服,住進中式房屋,並潛心研究中國經史和倫理,尋找其中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點。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過程中,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讀漢文典籍的西方傳教士,自然贏得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從而達到其傳播信仰的目的,這就是利瑪竇開創的"合儒超儒"的傳教策略。

一個德國人,如何決定了大清王朝的繼承人

1622年夏天,湯若望換上了中國人的服裝,把的德文姓名"亞當"改為發音相近的"湯","約翰"改為"若望",正式取名湯若望,字"道未"出典於《孟子》的"望道而未見之"取道北上。

其時正是明朝內憂外患之際,滿洲努爾哈赤的勇兵悍將"非火器戰車不可御之"。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崇禎重新起用徐光啟,並且派遣李逢節和王尊德遠赴澳門,採購紅夷大炮。滯留澳門的傳教士們以軍事專家的面目,跟著大炮隨行,得以進入內地。

從崇禎二年到三年,在畢方濟、龍華民和湯若望等傳教士的協助下在京仿製成四百多門紅夷炮,同時,廣東王尊德則從廣東招募工匠,利用從澳門炮廠借來的炮模製造了三百門紅夷炮。紅夷大炮以逐漸成了明朝軍中重型火器的中堅力量,將原來的重型大口徑火銃淘汰。

1634年(崇禎七年),湯若望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戰炮,並口述有關大炮冶鑄、製造、保管、運輸、演放以及火藥配製、炮彈製造等原理和技術。

1644年(清朝順治元年),清軍進入北京。

多爾袞進京後,不但沒有人追究他當年犯下的“罪行”,他甚至還和范文程成了好朋友,並深受多爾袞欣賞。多爾袞所頒佈的第一份大清曆法,就是這位洋神父主持修訂的。他在西醫西藥方面的知識是他和孝莊皇太后與福臨結下善緣的重要原因。據說,福臨稱呼這位洋和尚為“瑪法”,,在滿語中 “爺爺”的意思,晚上將他召入宮中,,時常作徹夜談。有一年福臨過生日時,甚至將生日宴會擺在了湯若望的教堂裡。

在順治勢將不起之際,湯若望前來問候。據說,他有效地打消了皇帝立堂兄弟為繼承人的想法。按照這種說法,玄燁即後來的康熙皇帝被選擇出來,湯若望也是功不可沒。因為,當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見,詢問哪一個兒子可以成為未來的皇帝時,湯若望回答說,應該選擇已經出過痘、不會再害天花的孩子。

這個孩子恰恰就是玄燁——康熙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