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土壤缺乏的不是“肥力”,真正缺乏的而是“地力”

中國擁有數千年農耕歷史,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些年農業生產也的確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清楚地認識到,現今中國農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下降,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等負面問題也隨之而來,給農業生產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打擊。

我們的土壤缺乏的不是“肥力”,真正缺乏的而是“地力”

因此,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農業發展的道路,重視生態農業發展方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用現代科學觀點來認識,可以說,在悠久的中國農業生產歷史中孕育著如何充分地利用人類生產、生活所產生的廢棄物,促其重新迴歸大自然,加速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以達到宏觀調控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以及保護人類生態環境質量的先進思想萌芽。這種帶有盲目性,但基本上符合客觀實際的思想與勞動行為,使我國農業土壤的自然肥力得到了有效的然而是較低水平的調節。

我們的土壤缺乏的不是“肥力”,真正缺乏的而是“地力”

肥料是農業生產中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各種農作物增產增收的基礎。1950年至1960,中國的農業生產以有機肥(農家肥和土雜肥)為主要生產資料,沒有化肥工業,糧食單產很低,當時中國人口總數只有四萬萬五千萬人,社會的問題是逃荒要飯、餓殍遍野,全民吃不飽肚子,各種農作物整個生長期都處於營養匱乏的飢餓狀態。

我們的土壤缺乏的不是“肥力”,真正缺乏的而是“地力”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中國開始有了化肥的初級生產。1992年李鵬總理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人民宣佈“中國有十億人口,能解決吃飯和溫飽問題已經很不容易了”。可見化肥居功至偉,從此中國農業進入到了化學農業時代。所以說:多年來我國農業由於長期、大量並依賴性地使用化學 肥料,已經將我們本來健康、肥沃的土地“喂”得板結、酸化、鹽漬化、地力衰竭,其惡化程度觸目驚心!土壤汙染、水汙染、大氣汙染、各種病害,其嚴重程度令人髮指!

我們的土壤缺乏的不是“肥力”,真正缺乏的而是“地力”

在大量的農村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原本用100斤的化肥現在已經用到了200斤甚至300斤,不僅不增產而且還減產,如此則證明——我們的土壤缺乏的不是“肥力”,真正缺乏的而是“地力”!而土壤缺乏地力的根本原因則在於土壤缺乏有機質和微生物菌!

我們的土壤缺乏的不是“肥力”,真正缺乏的而是“地力”

在實踐中,各地採用優質土壤調理劑,有機肥,微生物肥等搭配使用之後,對改良板結、酸化、鹽漬化、病害嚴重、汙染超標、地力衰竭的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修復土壤健康、恢復地力、促進作物增產、改善品質,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投入少,見效快,生態效果持久。

我們的土壤缺乏的不是“肥力”,真正缺乏的而是“地力”

對於現階段的中國而言,生態農業應當是現代化的生態農業,是生態農業與現代農業的複合體系,既不能只重視生態效益而忽視了投入產出,也不可以生態環境為犧牲換取經濟效益。總之,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將是一個長久的艱鉅的工程。

我們的土壤缺乏的不是“肥力”,真正缺乏的而是“地力”


河南萬豐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閱讀 8

在看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