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说《论语》1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理解关系学基本定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燕雀说《论语》1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理解关系学基本定律

此为燕雀所作新解论语系列的第十四篇文章,如对前面文章感兴趣,请点击我的头像。

在正式开始将讲解这段之前,我还想再谈谈儒学“实用性”的问题。

重申前篇的提法,越是高级的学问就越抽象,好像越没有实用性《易经》如此,《道德经》如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你要仔细去瞧瞧,也会觉得离我们普通大众关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相距甚远。《论语》还算好,毕竟礼仪孝道嘛,家家户户都认可和需要。《儒林外史》里面喜好读书的匡超人受到了老叔如此夸奖:“在外学得忒知礼,会打躬作揖。”除了写八股文考功名取富贵,众多考不上科举的儒家门徒在老百姓眼里也就只剩下“打躬作揖”一点能耐了。这并不是孔子希望看到的结果,更

不是他的主张,反倒是儒学在历代风雨中被功名利禄越带越偏,以至于后来读书人不再重视儒学核心内容:德行修养,“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儒林外史》语)。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事洞明是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红楼梦》语)刨开市侩油滑的味道,这幅对子还是有道理的。一个人独善其身毕竟不是儒家最高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必须依托良好社会关系。一门传承千年的学说,从中能够学会构建良好社会关系,这不就是极大实用价值吗?有一次和几个哥们侃大山,东拉西扯聊到“儒家学说主要内容是啥。”有人说“忠孝”,有人说“礼义仁智信”等,最后总归为“空洞没用的大道理而已”

我说不对,儒家学说其实就是“关系学”,怎么会没用呢!

大伙儿一想,可不是吗,不管忠孝仁义等等,不都是在讲下上级之间、子女父母之间,夫妻之间,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吗?

一时间大家来了兴致,我想那多半都是对“关系学”的兴致吧。不过燕雀不是孔孟之道的推行者,儒家至高境界也不是“关系学”这么简单。但为大众消除认识误区,对国学产生兴趣并从中受益,适当突出儒家某些实用特点燕雀以为还是可以的。

所以,有关这几句原文的解读围绕“关系”来展开。大致可为“与下级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上级的关系”,翻译如下。

孔子说:“有身份的人不敦厚庄重就没有威信,所学的先王治理之法无法全面实施。主张和践行忠和信,没有这方面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首先君子解为“有身份的人”是出于跟下文“威”的联系。

没身份的人建立威信干什么?这不是平等与否的问题。

一个家庭,一个团队总归要有人做主,做主的人需要建立威信,而普通成员个个都有威信人人都能做主,那不就

乱套了吗?大概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认同这一节。

但是,在如何建立威信进而构建良好上下级关系上,却存在较大的误区。最常见的做法是“打成一片,公私分明”,怎么做呢?上级和下级平时吃吃喝喝嘻嘻哈哈,或者张家长李家短聊八卦,或者没上没下开玩笑,乃至于上级满口脏话荤段子。等到办正事的时候,上级说:“公是公,私是私,现在严格执行奖惩制度,我不讲半点交情!”真是说的轻巧吃根灯草啊。小人之交甘如醴,平常不分上下的交情像醪糟一样又甜腻又浑浊,一种畸形的上下级关系形成了,不是谁想扭转就能扭转的。

如果事情办得顺利倒也无妨,若遇到困难或失误必须问责时,上级就算把脸拉成一张铁板恐怕都别想有威信了。纵然迫于饭碗的压力,下级表面唯唯诺诺,暗地里也将恶语相报:“这家伙不是个玩意儿,翻脸比翻书还快。”办事肯定大打折扣,上级所领受的任务自然无法全面完成。即“学则不固”。这里采用了孔安国注疏之义,把“固”解释成“蔽”,也就是全面落实的意思。

那么按照孔子的指教,正确的做法是上级应当与下级保持适当距离。

“重”是敦重(仍用孔安国注疏)。

敦代表诚实表里如一,寡言近于微讷,不是端架子或装出来的,而是内心本就安定如磐石。

重是“自重”之义,上级神态庄重,气宇稳重,像大鼎一般有分量,没有人可以轻易地搬来挪去。常言道“距离产生美”,即便上级有些小瑕疵,也不会因走得太近而落于人眼,成为遭讥诮被轻视的话题(此论略功利,但事实如此)。如此一来,下级由远生敬,由重生畏,敬畏具足则上级威信可立矣。这可以称之为儒家“关系学”的一条定律吧。

第二个层次,上下级正确关系建立起来可办成大事,其效果必然有利于“忠、信”关系的稳固与传扬。

有关忠、信的详解请参看前面篇章。这里略作回顾:忠,简言之是忠于事、忠于理,不是当忠犬忠奴;信,是谨慎考察的前提下,对朋友充分信任和守信。

那么“忠、信”之事办成之后,咱们再环顾周围,看看所交的朋友或者即将成为朋友的人,他们在“忠”和“信”方面做得比我怎么样?若比我差,对不起,踢出朋友圈。这就叫“无友不如己者”。各位读者大大想必已经看明,“无友不如己者”绝对不能单独讲,而是必须和“主忠信”连起来理解。

燕雀当年断章取义,在这一点上可有着深痛的教训啊!

记得是读初中那会儿。我写作文特别喜欢寻摘《论语》等儒家名言金句,屡屡得到老师夸奖。请注意“寻摘”这个词——抠出单句当做宝,全不管前后文联系,其实《论语》阅读者常常会犯类似毛病。且说又有一家贫体弱的男生常遭我冷眼相看,恶语相向。班长看不下去了,找我谈话:“你写作文都条条有理的,老是欺负某某是哪门子道理?”我自以为有理,只是读书少的人不明白罢了,当即回答:“书上的道理!无友不如己者,你瞧他那怂包样,学习没我好,壮也没我壮,连饭卡都买不起,没一样跟我比怎么做朋友。既然不是朋友那我还客气什么?”岂料班长一句话点醒了我:

“歧视别人还有理了,什么书教的?我看你是没读通吧!”啊呀,想一想是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怎会把贫富,壮弱当择友标准?打开书仔细一瞧,果然是漏掉了“主忠信”三字。

当时我知道错了,心里很是羞愧,却又没能实践下一条“关系学”定律

“过,则勿惮改。”

若说前面“不重不威”是针对下级;“主忠信”是针对平级或朋友关系,那么这一句就该仰而向上了。这里不涉及本来的身份地位,只要是做错了,就应该在当事人面前认错改过,人家不论身份何等低下,在那一刻都相当于犯错者的上级或长辈。呼应前面那两条关系学定律,就叫“高站位树威信,持忠信交朋友,低姿态改过错。”可惜当年气浮心躁,抹不下面子跟那位同学道歉。这恰恰是“惮”的表现,怕丢面子,怕被拒绝,怕老师同学笑我拿《论语》装逼

……怕来怕去,第二年那位同学没能来上学了。一段践行儒家关系学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机会就这么丧失了,也许人家永远记得那个凶神恶煞的燕雀吧。遗憾啊遗憾,今示于读者诸君,若能从中加深对本章文句的印象和理解,也算是善莫大焉了吧!

下一节,我们要讲讲儒家如何对待父母的逝世。

燕雀说《论语》13“子夏曰:贤贤易色…”——儒家真的不好女色?

教育,不应当偏重谋生技艺—燕雀看《论语》12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真诚才是关键!燕雀说《论语》⑪“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作者简介

燕雀(本名李戟),为蜀地职业写手,理工科出身,研习《易经》多年。2005年在台湾上砚出版社出版首部长篇小说《虚唐幻道》,又在《今古传奇》发表连载小说《地狱骑士》等多部小说,网络留有180万字长篇小说《玄门》。幸得深读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对《易经》奥义尤感醉心,经十年磨砺自感有成,遂立志弘扬《易经》之正宗,昌大中华之文采,得东篱悠闲情怀,不复为五斗米摧眉折腰矣。有言曰:究卦象之根本,传君平之遗学,更百篇之奇文,待每日之知音。

版权声明

此文为“象帝”头条号拥有者——燕雀(李戟)原创文章,独家首发在今日头条平台“象帝”头条号,其他任何平台转载、引用,须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否则视为侵犯知识产权之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