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有衣,襟帶天地(漢服中的深衣)

《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此所謂“華夏”也!)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

“深衣制”作為我國傳統服飾的主要形制之一,起源於秦漢時期,由於其濃重的儒家背景,歷代大儒對於考據深衣都有很深的執念。

根據這些大儒的考據不同,還要再分成朱子深衣、江永深衣等,但是這些考據很多是文字或簡單圖片,轉化成具體實物又有所不同。

華夏有衣,襟帶天地(漢服中的深衣)


華夏有衣,襟帶天地(漢服中的深衣)


本篇從目前最重要的考古發掘成果——西漢馬王堆來大致介紹深衣的結構。

深衣為秦漢時期常見服裝形制,根據衣裾繞襟與否,可分為直裾和曲裾。

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就是古籍資料提到的“續衽鉤邊”。

華夏有衣,襟帶天地(漢服中的深衣)


『馬王堆出土曲裾深衣』

“衽”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應該是形容繞襟的樣式。總體特徵為交領、右衽、續衽、勾邊。

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襬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併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

而直裾下襬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繫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總體特徵為交領、右衽、直裾,袖與下襬鑲大幅的寬緣。

長沙馬王堆一號墓中出土的西漢素紗襌衣、印花敷彩絲綿袍、絳紅紗印彩綿袍都為典型的西漢直裾深衣。

華夏有衣,襟帶天地(漢服中的深衣)


『馬王堆出土俑人』

直裾與曲裾的區別很簡單,可顧名思義,“曲裾”典型特徵為續衽向後繞襟,基本可繞一圈以上,從出土的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襬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

而直裾剪裁中千後大身部分是平直的布幅。文物平鋪對比也能看到衣襟形狀、長度的區分。

華夏有衣,襟帶天地(漢服中的深衣)


同樣為視覺效果上下連體,直裾與後來在服飾歷史中也很重要的袍服(如道袍、圓領袍等)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從剪裁結構來看,深衣制都是上下分裁再連成一體,直裾的結構圖中可看到除了縱向的中縫外,上下為拼接,而袍服上下是一體通裁,只從前後中縫處拼接。

其次還有一個細節上的差別,根據《酌中志》記載“直身,制與道袍相同,惟有擺在外”,即兩者均為交領長袍,兩側開衩有擺,區別在於,道袍擺在內側、並縫在後襟,直身則擺在外面兩側。

深衣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襬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慢慢地,男子曲裾越來越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一些。

華夏有衣,襟帶天地(漢服中的深衣)


IN CHINA

華夏有衣,襟帶天地(漢服中的深衣)


IN CHINA

華夏有衣,襟帶天地(漢服中的深衣)


華夏有衣,襟帶天地(漢服中的深衣)


直到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興,曲裾深衣自然也幾乎銷聲匿跡。後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則是襦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