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暗訪金華市區多家餐飲場所:浪費有所緩解 杜絕有點困難

記者暗訪金華市區多家餐飲場所:浪費有所緩解 杜絕有點困難

資料圖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最具象的幸福,往往離不開餐桌。當中秋、國慶雙節宴請高峰期遇上剛發佈不久的《浙江省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行動方案》,金華市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方面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10月6日晚,記者再次隨金華市文明辦工作人員對市區多家餐飲場所進行實地暗訪,發現大多數市民都能夠 “按需點餐、節儉用餐”,基本做到了光盤,但也有少數浪費現象存在,尤其是婚宴等宴席類消費,浪費相對嚴重,有的菜品甚至沒動過筷子。

婚宴浪費觸目驚心

剩菜打包有點難

國慶假期歷來是舉辦婚宴的高峰期,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新人推遲婚期更是為雙節婚宴添了一把“火”。當晚,記者走訪了金華市區多家婚慶酒店,發現各個酒店的婚宴場地歡聲笑語、喜氣洋洋。但宴席結束後觸目驚心的浪費現象,也令人唏噓不已。

晚上8時多,位於金義新區的大喜成宴會中心陸續有賓客拎著喜糖往外走。記者走進其中幾個宴會廳發現,大多數賓客已經吃好離席,服務員們正在抓緊收拾餐桌。“我幹服務員有四五年了,從來沒見過不浪費的婚宴。”一名正在收拾餐桌的服務員說,“如果客人提出打包,我們會免費提供餐盒,但是可能考慮到食品衛生原因,主動要求打包的客人並不多。”

記者注意到,不少餐桌上的菜餚剩下一半以上,其中不乏螃蟹、扇貝、多寶魚、羊排、紅燒肉等價格較貴的菜餚,後面上的主食、蔬菜、果盤更是幾乎沒動過,有些桌子上饅頭剩了七八個,蒸餃剩下一整籠,全部被服務員倒進處理剩菜的容器。 “我們這兒有規定,哪怕客人沒動過,我們也不能吃,只能當作垃圾倒掉。”一旁的服務員補充說,“現在大家生活好了,平時伙食就不錯,婚宴菜量大,根本吃不完。”

當晚,在市區瑞萊克斯大酒店的婚宴現場,記者看到了同樣的景象。客人離席後的幾張餐桌上,銀耳羹、清炒時蔬等菜品大多沒動過筷子,清蒸鱸魚、菌菇湯等菜品剩餘半份以上。“看著這麼多的飯菜沒動,我們也覺得浪費,但一起吃飯的人很多不認識,不好意思打包,只能眼睜睜看著好端端的食物被倒掉。”一名參加婚宴的賓客表示。

“現在婚宴都是套餐制的,只能選價格檔次。我們選的是2988元一桌,一輩子就結一回婚,多花點錢也在預算之內。”在新人楊先生看來,婚禮邀請的都是最重要的親朋好友,要是婚宴檔次不夠,賓朋來了沒吃好,是件很丟面子的事。

金華市區一餐飲酒店負責人朱女士告訴記者,現在市區主流的婚宴定價一般都在每桌2000元以上,一桌至少安排12-16道菜品,有些標準高的有20多道,其中雞鴨魚肉、海鮮、點心、果盤等都是標配,菜量絕對夠吃。有一些客人為了講排場,還會額外再加一兩道硬菜。

對於婚宴講排場、要面子的現象,從事餐飲行業多年的嚴經理表示,這段時間,為積極響應上級號召,減少餐飲浪費,同時兼顧新人對婚宴高品質的要求,他們從提升婚宴菜品入手,對婚宴套餐進行了重新設計。同等價位的婚宴,他們會建議新人選擇“精緻且夠吃”的高品質套餐。同時,他們還為每桌客人配備了公勺公筷,免費提供適合婚宴的大份打包盒,鼓勵客人打包一些易回爐、易儲存的菜,比如魚、蝦、四喜丸子等硬菜,願意打包的客人逐漸多了起來。但他坦言,即便如此,整場婚宴下來還是會浪費很多菜,只能作為廚餘垃圾處理。

據記者調查瞭解,婚宴酒席浪費的問題並非個例,是目前餐飲行業的普遍現象。要想改變這一現象,拒絕婚宴浪費,需要政府、市場、餐飲企業和個人多方配合,從轉變社會風氣、倡導節約觀念入手,儘早避免盛宴變“剩”宴。

家宴消費偶有浪費

女性打包意願高於男性

當晚記者還走訪了市區婺景生態園、菜餚故事、陽光綠洲、戴店社區大排檔等餐飲場所,發現以家庭聚餐為主的大眾消費基本能做到適量點餐,吃不完打包帶走。但是一些朋友間的宴請,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費。

當晚7時多,菜餚故事餐廳二樓包廂的兩桌客人相繼離開,記者對比了這兩間包廂的結賬單發現,一桌7位客人點了7個菜,加上酒水飲料共消費533元;另一桌12位客人點了12道菜,算上酒水飲料共消費806元,兩桌客人均做到了“一人一菜”,基本光盤。

在瑞萊克斯大酒店的4樓,記者走進其中一間剛剛散場的包廂,發現桌子上大部分菜吃完了,但烤鴨、魚頭、羊排等幾個菜剩下不少,並未打包。 “一般來說,喜歡喝酒的男性客人少有打包習慣,用餐後經常有剩菜,就算我們提醒可以打包,他們也不會帶走。”正在收拾包廂的服務員告訴記者,如果用餐的是女性客人,往往會把剩下的菜品打包帶回家。

據瞭解,該酒店包廂設有最低消費,其中10人包廂最低消費800元,20人的包廂最低消費2000元。餐廳負責人表示,酒店餐飲與社會餐飲的性質還是有所區別的,目前來看,酒店餐飲還是難以做到基本光盤。“比如,宴請性質的餐飲,請客的人會擔心菜點少了,客人不夠吃。”該負責人表示,點菜時服務員會提醒客人按人數點菜,吃不完的話,會建議客人打包帶走,並免費提供打包盒。在用餐時,如遇一些可以分餐食用的菜品,服務員會將菜分到客人碗中,減少一些桌面上的浪費。

在婺景生態園。一個卡座的圓桌上有6個菜,其中3個菜剩餘不少,按照餐位看,應該是3個人用餐。記者詢問如果3人用餐,應該點幾個菜合適,服務員表示:“可以點3個,因為分量比較大,不夠可以再加。”

在陽光綠洲餐廳,記者遇到了一家正在辦喬遷宴的市民。客人離場後,女主人正在將一些未吃完的菜品打包。“我們請了6桌客人,都是自己家裡的親戚,不會太鋪張浪費。點餐時,服務員提醒過我們適量點餐,吃不完的肯定要打包帶走。”

在暗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各餐飲單位的用餐宣傳引導氛圍普遍比較濃厚,均有餐前提醒、餐後打包服務。市民的勤儉節約意識日益增強,按人數點餐,不剩菜、不剩飯已成為很多市民的自覺行為。只是在餐後打包服務是否免費上,各家餐廳做法不一,有的餐廳免費提供打包盒,而有的餐廳要收費,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民的打包需求。

市民王女士表示,打包是一件非常科學和文明的事。很多時候跟朋友出來吃飯,彼此都有這樣的共識,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沒有什麼礙於面子的問題。還有一名受訪者則表示,要想讓餐飲節儉成為習慣,光靠自覺還不夠,“最好能通過法治發力,規範餐飲行為,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據《金華日報》,原標題《記者暗訪市區多家餐飲場所 婚宴VS家宴 浪費有所緩解 杜絕有點困難》原作者:王龍玉 羅奕。編輯:沈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