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點酒,把經濟搞活

1900年6月6日,一位名叫凱麗•內森的美國人,拿著斧頭衝進一家酒館一通亂砸,留下一片狼藉後揚長而去。一個月內,內森用同樣的手法,砸了100多家酒館。


她的事蹟登報後,獲得了禁酒主義者的大力支持。她還在美國多地巡演,號召大家加入禁酒運動,讓酒徹底從美國消失。彼時,禁酒民意已成燎原之勢。


“斧王”凱麗·內森


最終,在清教徒、女權組織和資本家各方的共同推動下,1920年1月17日零點,美國修改憲法並頒佈了史上最嚴禁酒令——《沃爾斯泰德法令》(Volstead Act)。


根據這項法律規定,凡製造、售賣乃至於運輸酒精含量超過0.5%以上的飲料皆屬違法;雖然個人在家喝酒不犯法,但與朋友共飲或參加酒局則違法,最高可被罰款1000美元及監禁半年。


喝點酒,把經濟搞活


禁酒令頒佈後婦女踩碎冷凍啤酒的冰塊


禁酒期間,美國烈性酒的消費量約下降了一半,其他酒精飲料的消費量則下降了約三分之一,但這也幾乎徹底摧毀了美國的釀酒業,導致了110億美元的稅收損失,與禁酒令相關的犯罪活動逐年增加,相關執法活動花費3億美元。


30年代初,在美國禁酒令頒佈10年後,美國發生經濟危機,過剩的商品賣不出去,失業的人越來越多,整個社會人心惶惶,美國各界開始呼籲解除禁酒令。


1933年,羅斯福出任美國總統,通過《憲法第21條修正案》,結束了禁酒令。此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勢頭如同一輛被踩下油門的汽車,高速奔馳起來。


1933年,人們滾下一桶酒,慶祝禁酒令廢除


中國自古是農業社會,糧食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而釀酒必然消耗大量糧食,因而酒在歷朝歷代的官家手中,既是政治賞罰的重要物質手段,又是大宗稅賦的經濟收入對象。


酒跟鹽、鐵一樣,是普遍的生活生產物品,社會需求量極大,加上利潤豐厚,榷酒政策應運而生。所謂榷酒,就是由國家壟斷酒的生產和銷售,不允許私人從事與酒有關的行業。通俗地說,就是酒的專賣。


中國榷酒政策,始於西漢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是漢武帝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財經政策的重要一環,為當時頻繁的邊關戰爭、浩繁的宮廷開支提供了財政支撐。後來,榷酒制度開始衰落,直至被取消,實行稅酒。也就是說,不再實行政府專賣,而只是徵稅了。


西漢酒買賣圖


有人根據《宋會要稿食貨志》關於東京麴院一段時間平均年產200多萬斤曲的記載和蘇軾《酒經·釀酒法》介紹的配曲量計算,僅北宋東京每年釀酒就達8000萬斤,該城人口高峰期為150萬,平均每人每年消費的商品酒多達50餘斤。因為酒的稅率高,隨著商品酒的大量生產,國庫收入猛增,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的酒稅收入為1164萬貫,約佔國庫總收入的五分之一。


可見,昌盛的釀酒業,有助於推動經濟發展。


百禮之會,非酒不行。


酒已然成為了百姓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壓低產量並不能減少需求,甚至還能抬高酒價,提供暴利空間,促使私釀走險,帶來社會生活的紊亂。


再者,從節約糧食的角度上去考量,是對穀物用途過分保守的一種偏見,本身就違背了產業發展規律。以糧釀酒,因酒取稅,同樣有利於國計民生。


馬克·吐溫曾說:“假如世界上沒有了香菸,那麼世界就會純淨得多。假如世界上沒有了酒,那麼世界就會寂靜得多。”


疫情之下,我們對「靜靜」已經不那麼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