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蛻變的心路歷程:從逃離京城的那一刻起,我要當一名奸雄

上一篇說到董卓殘忍嗜殺,權傾朝野,在洛陽城內引得民怨沸騰,朝堂上忠於漢室的老臣敢怒不敢言。

接著,小說中詳細介紹了曹操行刺董卓的經過。

但其實曹操的行刺經過細想起來,是有些情節硬傷的:

曹操蛻變的心路歷程:從逃離京城的那一刻起,我要當一名奸雄

1.王允借辦壽之名,召集反董卓會議,這件事太過招搖,難道不怕底下哪個同僚已經投靠董卓呢?畢竟人心難測!

2.前有伍孚行刺董卓失敗的前車之鑑,王允卻毫無顧慮地同意借七星寶刀給曹操行刺。這麼大的事,王允你這麼滑頭,就這麼輕信曹操能刺殺成功,還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

3.曹操知道王允有七星寶刀,保不齊其他人也知道。曹操行刺失敗,董卓難道沒想到去調查這把刀的來歷嗎?稍微調查一下,應該能直接將王允給揪出來,也就沒有後來王允巧施連環計的戲份。

4.曹操行刺之舉,無疑是同歸於盡的節奏。他如果當時把董卓殺了,曹操也將被呂布的方天畫戟戳成馬蜂窩。作為奸雄,在後來殺呂伯奢全家時還喊出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自私男,他是不會幹這樣愚蠢的事。

細究起來,這段曹操行刺的情節幾乎完全出自小說作者的杜撰,初衷是為了增加主角之一曹操的戲份,以及情節的緊張刺激之感。電視劇中基本上也非常忠於原著地拍了這段場景。只是在幾個細節上,彌補了上述中的某幾個情節漏洞。

比如,小說中曹操就在王允的壽宴上,囂張地說出了刺殺董卓的計劃,而王允只是避席聽曹操的計劃。有關避席是怎樣的動作,易中天老師在百家講壇中親身示範了這個動作。避席不是屏蔽在座的同僚,單獨與曹操聊,而只是王允為了表示恭敬,洗耳恭聽,自己從跪著的席子上,挪到了席子外的地板上的動作。

這無疑增加了計劃敗露的風險,曹操作為青年官吏,愛出風頭,大放厥詞也不是說不過去。王允作為一位朝中老臣,一位之後深謀遠慮地設下連環計的智者,他也絕不會只避席聽這樣大膽的計劃。

曹操蛻變的心路歷程:從逃離京城的那一刻起,我要當一名奸雄

94央視版《三國演義》電視劇的改編情節是王允從主賓席上站起來,走到曹操面前聽計劃。曹操還環顧左右,示意王允單獨聊。王允也馬上領悟,帶曹操到自家暗室裡密談。

電視劇此時還不忘加戲,讓王允給曹操看了袁紹寫給他的信。信中慷慨陳詞,大意是希望王允能想計策帶頭誅殺董卓。而曹操則嗤之以鼻,認為袁紹遠遠地避禍於渤海,倒叫別人從中取事,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貌似大義凜然,實則只是賣弄口舌之利,不像曹操這樣的實幹家,來得實在。

接著,曹操說出了想借王允七寶刀,行刺董卓。王允當即表達了不信任,因為有伍孚行刺的前車之鑑。還說出了“老賊出入,皆有鐵甲護衛,呂布那廝又片刻不離左右”的話。

曹操則說:“董卓為人粗獷有餘,而精細不足。前者,有伍孚於朝堂之上行刺未成,身遭殘害。董卓只以為殺一儆百,他人便不敢再效法伍孚了。然而事則不同,前番不成,此次則未必不成。”

王允表示道理雖說如此,但還是感覺操作起來還是很難。曹操接著以理說服王允:“董賊防人之心不償稍懈,這自然不言而喻。然而其所防者是誰?自然是與他為敵者。昔日,要離行刺慶忌,那慶忌有萬夫不當之勇啊!而要離呢,卻是個殘疾之人吧,卻為何能夠行刺成功呢?……那是因為慶忌信任要離之故……近日,我屈身侍卓,董卓對我已頗為信任。舉凡大小事,均與我商議,我因得以親近董卓,出入相府也頗為方便。若得司徒寶刀,早晚入相府時,伺機刺殺老賊,必定成功。”

曹操蛻變的心路歷程:從逃離京城的那一刻起,我要當一名奸雄

曹操的這番話,徹底打消了王允的顧慮,馬上將七寶刀獻給了曹操。

說了這麼多,事實上史書記載的是,董卓霸京師的時候,曹操跟袁紹一樣,沒有發一言就從京城裡溜之大吉了。壓根就沒有跟王允來這樣一出“荊軻刺秦”的戲碼。

三十多歲的袁紹和曹操還太稚嫩,一個遇事愛找幫手,犯難愛開溜;一個天天叫囂著荊軻刺秦,逞匹夫之勇

曹操蛻變的心路歷程:從逃離京城的那一刻起,我要當一名奸雄

曹操在十常侍作亂的時候,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何必興師動眾,殺他們只要一獄卒足以。這一句話作為鼓舞人心的話沒毛病。但曹操作為三十多歲渴望建功立業的熱血青年,給何進正兒八經地獻上這樣的計策,顯得太過稚嫩。

那時候的袁紹純純的一個世家公子的做派,沒有擔當,遇事容易慫,猶猶豫豫的,最喜歡的是憑著自己的名聲和魅力,拉大旗作虎皮,以壯聲勢。而那時候的曹操,也遠沒有後來作為領導人的成熟手腕和大局觀。他還想著效仿《史記》裡記載的“刺客列傳”的行為,博取功業。曹操代表著寒族階層,崇拜個人英雄主義,非常瞧不起生來就喊著金湯匙的世家公子,總想著通過驚世駭俗的表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曹操蛻變的心路歷程:從逃離京城的那一刻起,我要當一名奸雄

曹操蛻變的心路歷程:從逃離京城的那一刻起,我要當一名奸雄

曹操蛻變的心路歷程:從逃離京城的那一刻起,我要當一名奸雄

這麼想來,給曹操安排一場 “謀董賊孟德獻刀”的情節,是能夠表現出青年曹操亦正亦邪的性格的。正氣是曹操立於朝堂之上的外衣,而骨子裡曹操是狡黠的,奸詐的。他的正氣讓他有勇氣和智慧,抓住時機,抽刀刺殺董卓;他的狡黠,讓他預感到行刺即將失敗的時候,急中生智,幾乎本能的反應,做出了獻刀的姿態。因此,他的刺殺行為,不是像之前伍孚一樣,視死如歸,一身正氣,毫無私心地捍衛漢室皇權,而是充滿著自己很多的慾望和私心。曹操能臣和姦雄的氣質,在此體現得恰到好處。

十常侍之亂的兩個重要參與者,曹操和袁紹沒能控制住董卓霸京師的局面,相繼灰溜溜地逃出京城。他們沒能當上朝廷的顯要能臣,也沒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再造一個治世。要想翻盤,只能走另一條道路,那就是在亂世中當一位掌握一方軍政的諸侯。而他們都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忘了自己的初心。他們再也不是那個在朝堂上,為了正義和漢室基業,而挺身而出的忠臣。

曹操“放棄做能臣,要做奸雄”的蛻變,可以說是從曹操殺呂伯奢開始的。

當曹操行刺失敗,逃出京城的那一刻,他已然放棄了做能臣的夢想。儘管曾幾何時,他依附權傾朝野的大將軍何進,無限接近於自己的夢想。他也在朝廷中,極力掩飾著自己奸詐的面孔,努力以一位剛正不阿的能臣形象示人。他在京城的每一刻,都顯得非常壓抑和謹小慎微。假如他在行刺董卓的現場,就被當場擒住,就地正法,他在歷史上的形象,將會光輝高大得多。

曹操蛻變的心路歷程:從逃離京城的那一刻起,我要當一名奸雄

然而此刻,他逃出了京城,逃出了那個偽善的自己。他再也不想裝得那麼辛苦,他要不折手段地活下去,要不折手段地活出彩。因此,當他在莊上錯殺呂伯奢全家的時候,他選擇了逃避責任,再次跑路。

曹操蛻變的心路歷程:從逃離京城的那一刻起,我要當一名奸雄

當他在路上碰到親自給他買酒的呂伯奢的時候,曹操心機頗深地不忘斬草除根,先下手為強,依著呂伯奢對他的信任,詐說讓呂伯奢回頭看是誰來了,轉移他的注意力,出其不備地拔劍了結了呂伯奢。這一個不知道哪兒泛出來的邪惡念頭,是曹操在京城長期壓抑自己秉性的強力反彈。最可氣的是,呂伯奢臨死的那一剎那,可能會閃過一個念頭,認為眼前這個砍下他腦袋的人,絕對是易容成曹操模樣的土匪。曹操的殘忍,在於你連死都不知道因為什麼死的。從這一點說,董卓的殘忍顯得遜色的多。

演義中通過這一精彩的情節,將曹操的奸詐刻畫的淋漓盡致,也讓曹操牢牢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同樣是出其不備,後來的魏延被馬岱砍死的情節,看著讓人解氣痛快。而曹操殺呂伯奢的情節,看著令人恨得牙癢癢。無怪乎,為救曹操,放棄官職,毅然投奔他的陳宮,看到這樣一位由著性子亂殺的主兒,又毅然與他分道揚鑣,日後還成為了死對頭。從陳宮的眼中,他看到了一個比董卓更為可怕,令人生畏的亂世奸雄。

好了,今天的解說就到這裡。下一期我們將詳細解說94央視版《三國演義》第五集“三英戰呂布”的劇情。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鬆散的十八路諸侯反董卓聯盟,再瞭解影視劇中呈現的三英戰呂布的戰鬥場面,與小說有何出入。敬請關注我的賬號,感謝收看。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和影視截圖,侵刪。因能力有瓶頸,知識有盲點,如有表述不正確之處,歡迎各位三國曆史愛好者,留言討論,必定虛心接受批評。在此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