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永遠無法逃脫的她


《安娜·卡列尼娜》:永遠無法逃脫的她


前幾日讀完《安娜·卡列尼娜》。關上手機,回想到安娜躺於軌道前那些內心的掙扎,悲哀的發現她其實依舊未認清自己的角色轉變和現實處境,所以她的死有現實的制約,有別人的眼光,有愛人的轉變,更多的原因自然是她自己造成。

在安娜未遇見伏倫斯基前,她內心極度渴望愛情的滋潤。雖然生有一子,但已婚的她與丈夫只是為了結婚而結合。她的感情世界仍然是空白的。

伏倫斯基擁有俊美的外貌,挺拔的身姿。在未遇見安娜之前,他正追求別人,言行惑人。但他並不將感情看得重要,反而覺得是樂趣。他是軍隊中的一員,善與人打交道。

兩人遇見時起於火車站的偶遇,在得知安娜身份的伏倫斯基迎接了母親後,便立即去找安娜。沒有直言他的一見鍾情,而是表現得極其靦腆又令人遐想。

這對於安娜來講,簡直就是平淡生活中的一束光,將內心熄滅的愛情之種瞬間點燃。

在人物生存的時代,人們也極其喜歡這種激情而引人非議的事件,帶著看戲、嚮往、嫉妒、羨慕,靜靜看著這雙人的發展。

在一切關係只剩戳破這層紙時,有人還在鼓勵,有人暗生怨念。無論是無知,還是刺激,每人都將自己這份角色做得極好。渴望愛情的安娜,交付情感,交付身體,一步一步靠近禁忌的界限,躊躇卻忍不住誘惑的味道。

在那個時候,女人能做的極少,感情也許真的就成了某些人這一生唯一追求的事。在擔心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將來怎麼得到孩子的撫養權時,安娜在望見情人的眼便立刻將所有拋擲腦後。

荷爾蒙作祟?時代枷鎖的掙扎?禁忌的打破?眾人的鼓勵?丈夫的默不作聲?這些好像都成為了安娜擁有勇氣揹負一切奔向伏倫斯基的組成。

是時候嘆一口氣了。愛情中的女人,被愛情矇蔽雙眼的女人,前面可不是鮮花,等待的只有懸崖和利劍。

在托爾斯泰描述的時代裡,女人嫁到夫家,帶著背後的嫁妝,儘管可以自由社交,但沒有工作養活自己。所有正規的賺錢途徑通通都由男人掌握著主權,女人依然處於附屬狀態,同樣的錯誤男女之間的差別評論和處境完全不同。

安娜的漂亮是上帝精心雕刻的作品,但是她的美貌並未給自己的思考增添一絲光彩,她帶著一份執著席捲了整個大腦,奔赴於一場淹沒自己的愛情海洋裡。

我喜歡她的單純和熱情。而她,深知自己的美麗,深知自己的渴望。我想這也是她被摧毀的重要原因吧。

托爾斯泰便是如此,他將一個女人塑造的如此成功,並不僅賴於他文筆功力,而是將一個角色注入了人真實的靈魂,嘗得到酸甜苦辣,品得出悲歡喜樂。

經過一段壓抑而無法見光的生活,安娜早已失去了對生活的看見,她眼中的世界除了伏倫斯基別無其他。別覺得她可悲,她欣喜這個給予她愛情的人。但同時她忽略生下的女兒,她無法將愛分享給這個帶給她必須做出決定的突發因素。

不是因為孩子摧毀了她過去的生活,而是她不得不接受這一切,於是她給心裡的愧疚和負擔、自責找到了寄宿主,雖書中未明說,但我個人認為是如此。

仔細想想,一對情侶如果在感情的結束後某個時期兩人相看厭煩,這個過程就似安娜對待女兒的表現,但是情侶畢竟已經分開,終有一天會釋懷,而女兒的存在會時時刻刻折磨她。

另一方面,伏倫斯基也同她一起經歷了這個壓抑的時期,但是作為男性,他的感情思維不會被外界干擾,這也是社會賦予的一種不公平,人們並不會因他奪取了別人的妻子而歧視他,反而會對他另眼相看,外界是不會關閉對他敞開的大門。

所以,當他終於可以從安娜緊逼的感情籠罩下走出去透透氣,他便意識到了自己是可以走到外界的,人性本就多變,這樣的試探使得他想讓自己活得更自由,於是安娜的存在其實在這時成了他內心不願意承認的拖累。

心思細膩如安娜自然察覺了,甚至因常困於心裡的一隅之地,她去想象了更多令人悲觀、可怕、絕望的事件,帶著偏執的心理,又如此一步一步將自己帶到了懸崖和利劍之處。

安娜與伏倫斯基相識於火車上,結束在火車軌道下。死前的安娜也許突生了想要活下去的想法,卻無法逃脫車輪的迅速碾軋。就像她這一生,永遠無法逃脫自己和生活的捆綁。

《安娜·卡列尼娜》:永遠無法逃脫的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