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佔地大,唐末藩鎮有實權為何不消滅契丹"氣焰",不眼饞嗎

藩鎮,又叫做方鎮,是唐朝中後期在邊陲地區設立的軍鎮,設立的目的就是保護唐朝各地的安全,抵禦異族的入侵。但由於藩鎮節度使手中握有實權,又離朝廷比較遠,

所以朝廷很難真正的控制這些藩鎮。最終導致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也成為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契丹佔地大,唐末藩鎮有實權為何不消滅契丹

既然唐朝設了那麼多藩鎮,又握有實權,為什麼不去消滅猖狂的契丹民族,讓他們白白佔有那麼多土地,不眼饞嗎?

一、唐朝對契丹的政策:只求鎮壓、不求佔領

唐朝一共設了十大節度使四十八個藩鎮,分別位於國家邊防地區。既然朝廷設了那麼多藩鎮,一個小小的契丹還怕打不過嗎,為什麼要讓它白白佔那麼多土地呢?如果只從契丹來講,區區一個邊陲民族,集中藩鎮的力量來佔領它也是很簡單的事。

但疆域遼闊、領土眾多的大唐最看重的並不是土地,對一個地方的征服,不是一定要把它趕出那片土地,只要做到政治和軍事的絕對壓迫,一個小小的北方民族也搞不出什麼么蛾子,反而因為大唐的“寬容”使他們覺得備受恩寵,還能提高大唐的影響力,何樂而不為?

而且,唐朝要防禦的外族勢力很多,除了契丹之外,還有突厥、吐蕃、南詔、阿拉伯等,這些外族勢力都不同程度對唐朝的安定構成威脅,藩鎮就是分散開來抵禦這些異族勢力,分別分散在河西、盧龍、幽州、劍南、朔方等地。

如果為了攻佔契丹而動用多個藩鎮的力量,很可能造成別的民族的叛亂,無異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所以朝廷絕對不會冒這個險,去搶契丹人的土地。

契丹佔地大,唐末藩鎮有實權為何不消滅契丹

再說回唐朝對待北方各族的策略。唐朝之所以被稱為大唐盛世,不僅在於經濟的繁榮,更在於“禮尚往來、和平外交”的外交政策,贏得了許多邊陲民族的敬重。

唐朝對邊境異族的征服,往往都優先傾向於政治收買和文化影響,使用武力是下下策。唐朝最想要的不是這些民族的土地,畢竟位置偏遠,經濟也不發達,真要拿在自己手裡管也管不好,還不如讓他們自己統治,但前提是別來擾亂我大唐疆域,再定期交點奉禮便好了。

唐朝有氣度,外交宗旨是:“中國既安、卷夷自服”(翻譯過來就是我把我的國家治理好了,你們這些邊緣民族自然服我,認我做大哥,我就帶著你們一起發展!)所以唐朝的氣量不到關鍵時刻不對邊境發動戰爭,畢竟和平才能保證發展。

因此這些藩鎮勢力雖強,但也要顧全朝廷的大局,畢竟這些大政方針是朝廷說了算,藩鎮的只能只是防護敵人。真要打起來了,損的是自己的兵、折的是自己的將,倒不如兩方客客氣氣、相安無事。

二、藩鎮不消滅契丹的多方原因

1、從契丹來看:勢力尚小,對朝廷不構成威脅

唐朝在外交政策上,積極和邊境民族合作,不僅開通商路,還多次開展和親,這不是說唐朝害怕邊境民族,要巴結他們。恰恰是唐朝統治者有高明的遠見,不把武力看作政府的唯一手段。

契丹佔地大,唐末藩鎮有實權為何不消滅契丹

實際上,唐朝控制西域超過120年,唐太宗唐高宗時控制漠南50年、控制漠北數十年,後來唐中宗復位時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再次開始控制河套以及部分漠南地區,並長期控制下去,到唐末也是這樣。在唐朝的政策下,這些民族可以自己發展,但也沒能耐威脅中央政權。

若契丹想要造反,朝廷自會傾力鎮壓。在唐朝中期的時候,就已經征服契丹,並且統治契丹,當時契丹屬於唐朝的松漠都督。後來契丹數次反抗,都被唐朝打敗,契丹的君主都被唐朝換了好幾個。契丹只是偶然幾次暫時擊敗唐軍,但是很快就是唐軍多次大破契丹,打的契丹臣服於唐朝。

武則天時期,契丹反叛,最後楊玄基、張九節打垮契丹,契丹君主的首級都被張九節送到中原展覽。唐軍不但打敗契丹,還平定契丹餘部。

吉林、黑龍江、遼寧仍然在唐朝控制之下。當時契丹在內蒙東南部,根本沒有遼寧、吉林、黑龍江。契丹數次反抗,結果都被唐朝平定。契丹君主要麼服從唐朝,要麼臣服於唐朝,要麼被殺。

唐朝後期一個節度使分兵與其他節度使對峙的情況下,用不到一鎮之力還多次大破契丹 奚,打的契丹服於唐朝。即使在唐末,契丹都既沒能佔據近在咫尺的遼東,都沒能佔據吉林、黑龍江。唐朝亡於內訌之後,五代時期,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924年契丹還沒能佔遼東。

後來渤海自己內訌的將要滅亡時契丹才趁機佔渤海、佔遼東。 然而從長白山到黑龍江、吉林、黑龍江是生女真的地,仍然沒被契丹佔。《金史》明確記載,即使渤海滅亡之後,生女真仍然不被契丹統治。

契丹佔地大,唐末藩鎮有實權為何不消滅契丹

因此一直到唐末,契丹民族尚不成氣候,藩鎮自然不會主動去攻打契丹。

2、唐末藩鎮內鬥激烈,無暇攻打契丹

唐朝藩鎮的產生深受府兵制的影響。所謂府兵制,就是朝廷用土地來招募士兵,只要你去打兵,你們家就能獲得土地。民以食為天,在古代,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所以這個政策一出來,馬上有許多人去應聘當兵,藩鎮的兵員大部分來自府兵制。

到了唐末,藩鎮割據頻繁,藩鎮的勢力以及逐漸壯大,到了朝廷都控制不了的程度。這時候基本就是武人打天下,只要你有武力,就想要奪取政權。因為這些藩鎮的士兵沒有尊貴的血統和身份,完全靠武力來爭取榮華富貴。

不論人的出身如何,只要有軍隊,就有建立政權的機會。因此凡是有野心的人,都想在這亂世稱王稱霸。造成軍事制度混亂、社會混亂。《新五代史》、《新唐書》均提及唐末「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的情況。

當人人都想奪取政權的時候,就是藩鎮大亂之際。藩鎮和藩鎮之間互相內鬥,一時間各藩鎮衝突加劇,這時候誰去想著征服契丹?

中央在設立這些藩鎮時本就設計它們互相牽制。藩鎮割據,地盤都不大,誰也吃不掉誰。這就保持了一種恐怖平衡,現在大家想奪中央政權這塊大蛋糕了,自然也要為怎麼分鬥個你死我活。

契丹佔地大,唐末藩鎮有實權為何不消滅契丹

唐朝藩鎮割據持續了一百多年,在這一百多年間,一些藩鎮的勢力減弱了,一些藩鎮的勢力崛起了,但從整個大局勢來看,這些藩鎮的混亂鬥爭早已消耗了朝廷和他們自己的心力,自身都難民,對邊境的忽視也在意料之中。

3、藩鎮的野心在奪取中央政權,不在於征服邊陲民族

藩鎮割據在唐末後越來越嚴重,僅安祿山一人就擔任三個藩鎮的節度使,獨攬大權。

而且,安祿山這個人的個人實力也不可小覷,在他當節度使鎮守邊境的過程中,先後平定了契丹和奚的叛亂,所以才得到唐明皇的寵愛。但安祿山的野心卻不止於此,他要的不是讓邊陲民族臣服於腳下,他要的是中央的權利。

皇帝都希望把權力緊緊的抓在自己的手裡,這個不需要人教,都是本能天性,都不會希望培養出一個不聽話的土皇帝和自己分庭抗禮,古代時機成熟皇帝都會向皇族開刀削藩,自己人都信不過更何況外人。

問題是客觀條件逼迫下,皇帝面對嚴峻的國防壓力,只能釋放更多資源給軍隊換取太平,不受外族侵略,所以藩鎮的出現難以避免的。有兵可以抵禦外敵入侵,但同樣也可以背叛中央。

不管怎樣,戰打多了,將領的權利就會越來越大,不管是為了方便打仗還是個人野心都要把手伸到地方行政財權和人事中。就像李雲龍對趙剛說的,旅長你既想讓老子打勝仗還不給充足的補給還想讓老子乖乖聽話你這叫不講理。

契丹佔地大,唐末藩鎮有實權為何不消滅契丹

所以只要一個將領有才幹,慢慢的就會集中兵權,兵權一大,自然不滿足每天在邊境風吹日曬,也自然覬覦皇帝的龍座。不管怎麼說藩鎮也幫助唐朝抵擋了外辱,維持了150年,一直到黃巢起義,唐朝才真正覆滅。

特別是在唐末這個重要階段,藩鎮勢力已經膨脹到了極點,不斷挑戰中央權威。皇帝也在藩鎮叛亂中精疲力竭,卻還是竭力鎮壓。雙方在這150多年的拉鋸戰中,都已分身乏術,哪裡還會去管契丹?畢竟,如果藩鎮能一舉奪下政權,再去收拾契丹也來得及。

三、總結

總的來說,在唐朝一貫的外交政策上,就不主張主動發動戰爭,只要在政治和外交上征服其他民族就可以。況且在唐末這個敏感階段,藩鎮和中央的拉鋸戰正進行到白熱化階段,根本無暇顧及契丹這個小民族。這也是契丹土地雖多,卻沒有引起藩鎮進攻的原因。

參考文獻:

《契丹的歷史》

《唐史》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