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與突厥相愛相殺百年,為何"契丹"卻成了突厥語中對中國的稱呼

突厥,歷史上曾是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一帶活動的民族集團。突厥與匈奴、鮮卑等都是在我國西北和北方草原地區一帶活躍的遊牧民族。

隋唐與突厥相愛相殺百年,為何

在中國的史書上,與突厥最為有關的朝代便是唐,唐與突厥之間征伐多年。直至公元745年,唐朝聯合回鶻部落一同攻滅突厥汗國,東突厥諸部落或融入唐朝、或融入回鶻、或在戰爭中消亡。據說,現在的土耳其人、土克曼人,烏茲別克人等便是突厥人的後裔。

一、突厥的發家史與歷史的疑問:為何“契丹”成為了突厥語中的“中國”

(1)突厥的發家史:遊牧民族到突厥汗國的華麗變身

歷史上,關於突厥的起源各有說法。唐史學家李延壽在《北史》中記載:“突厥者,其先居於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姓阿史那氏。

長孫無忌在所撰寫的《隋書》中寫道:“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陽,為蠕蠕鐵工。金山形似兜鍪,俗號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

據史料記載,突厥興盛之前,曾是柔然汗國的臣屬。直到公元552年,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率軍打敗柔然汗國,建立起幅員遼闊的突厥汗國。突厥王庭的勢力也迅速擴展到整個蒙古高原,至此,突厥實現了從一個臣屬部落到強大汗國的華麗轉身。

(2)疑雲:突厥語中的“契丹”為何成為了對中國的稱呼?

在中國的古書典籍之中,隋、唐與突厥都有著多年相愛相殺的歷史。公元587年,隋文帝楊堅支持突利反叛,並且承認他的可汗地位。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等都與突厥有著許多的故事,中國與突厥的史書都記錄著這些。直至現在的中亞地區,依舊有著突厥人活躍。

隋唐與突厥相愛相殺百年,為何

但是,在突厥人的語言之中,卻把中國稱作“契丹”。歷史的煙雲中,是不同民族在民族記憶和民族情感共同造就了這樣的巧合。這裡面,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呢?

二、既是亂世崛起的帝王,又是無意間成就的文化傳播大使:耶侓大石

(1)生逢亂世的皇族耶侓大石和崛起於中亞的新西遼王朝

時間的史書裡,從來就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跨越二百多年,雄霸中國北方的契丹帝國被崛起的女真族滅國了。然而,一個契丹皇族卻幸運地活了下來。並且一路西行,建立了西遼政權,那便是耶侓大石。

耶侓大石從小受到蕃漢文化的影響,聰明好學,文武兼備,生得儀表堂堂,性格沉穩內斂,精通契丹文與漢文,騎射也十分了得。他於公元1115年考中“進士”入朝為官。然而,能力出眾的耶侓大石卻遭受當時的大遼皇帝天祚帝的猜疑,使得他不得不遠離故土,另尋他鄉謀求發展。

公元1124年,耶侓大石率領二百親屬、隨從北上。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跨過了險山惡水來到了可敦城一帶。這一路上,耶侓大石也得到了擴充勢力的機會,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

之後,耶侓大石召集武威、崇德、會番、達剌乖、敵剌、弘吉剌、茶赤剌、密兒乞、鼻古德、烏古裡等蒙古部族酋長,勢力得到進一步的擴大。公元1132年,耶侓大石依據契丹民族的傳統,宣佈建立哈喇契丹帝國,史稱西遼。

(2)耶侓大石,偶然間成為了傳播文化的使者,“契丹”因此成了中國的稱呼。

隋唐與突厥相愛相殺百年,為何

耶侓大石建立西遼以後,派遣自家手底下大將東征,想要恢復大遼王朝。怎奈天不隨人願,手底下的大軍奔波萬里,一無所得,只得西返。

不過,耶侓大石作為一個有能力的雄主,怎麼輕易放棄呢。於是他改變戰略,向東進發。西遼的軍隊一路進攻,打到了中亞地區。在歷史上著名的卡特萬會戰之中,契丹人打敗了塞爾柱突厥汗國的勢力。之後,耶侓大石再次出兵擴張國土,將自家的勢力範圍擴張到裡海、錫爾河等地。

事實就是那麼巧合。當時正是以傳教為名的十字軍東征時期,契丹人的名聲進一步得到傳播,因此中東地區一直盛傳著“約翰王”的傳說。卡特萬會戰讓契丹人揚名中亞與西方,乃至於現在在中亞和俄國,依然流行稱謂中國為“契丹”。

耶侓大石在這樣的歷史發展進程之中,擔任著文化傳播者的角色,他將漢文化與契丹文化帶到了中亞。也正是因為他的領導和後續的軍事擴張,“契丹”這一名詞成為了中國的稱呼,被記入了後來中亞和歐洲的一些史書中。直到現在,中亞一些突厥語系的國家依舊稱“中國”為“契丹”。

三、“契丹”如何在歐洲和中亞的歷史中留下身影,中國怎樣成為突厥語中的“契丹”

(1)“契丹”成為中國代稱的歷史淵源

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契丹這一詞彙曾是中國的代稱。在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他將此時的元朝稱為契丹。

隋唐與突厥相愛相殺百年,為何

之後從意大利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在寄給意大利的信函中斷定中國就是馬可波羅口中的契丹。此後,中亞和歐洲歐的一些國家便把中國稱作契丹。同時,西遷的突厥人後裔也是非常同意這一稱呼的。於是直到現在,“契丹”便在中亞流傳,成了中國的代稱。

(2)西遷的突厥人後裔對於“契丹”的深刻印象,幫助了這一詞語的流傳

在千年之後的今天,西突厥依舊在中亞地區活躍。現在的土耳其人、土克曼人,烏茲別克人等便是當時西遷突厥人的後裔。在這些使用突厥語的部族與國家之中,他們依舊把中國稱作“契丹”。他們現大多分佈在中亞地區,如阿塞拜疆、土庫曼斯特、哈薩克斯坦等,人數約有1.82億。

在這些龐大的人口之中,又有與其他人種之間的溝通交流,這樣進一步使得使用突厥語的人數增多。不僅僅是使用的人數在擴大,記住歷史的教訓這一個祖訓使得“契丹”這個詞語在歷史的流傳中並沒有被遺忘。

卡特萬會戰的歷史,是現在突厥人心中依舊認為的恥辱,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更加深刻地記住了“契丹”。

四、被混淆的文化:契丹文化與漢文化的相互交融,

歷史上的契丹雖是強盛一時,但與漢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卻是非常頻繁的。在耶侓大石的帶領下,契丹的文化被帶到了中亞、帶到了裡海、帶到了錫爾河流域。這樣的文化影響範圍那麼大,本來應該是不會產生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混淆情況的。

隋唐與突厥相愛相殺百年,為何

但是,契丹文化在與漢族的交流之中,習得了許多漢族的特點。從服飾上來說,在早先的大遼王朝與後來的西遼王朝遺址中,考古專家在對這些古墓壁畫進行了比較,發現這壁畫上的漢人、契丹人並沒有多大區別。

我們都知道,一個民族文化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自己的文字,無論什麼樣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字。契丹雖然是遊牧民族,但是也是有自家的文字的。契丹的文字有兩種,一種是契丹大字,另一種的話就是契丹小字。

雖然說契丹有兩種文字,但在外形上,契丹文字和我們的漢字非常相似。外國的那些考古學家又是不瞭解我們文字的橫豎撇捺,在他們看來,契丹文和漢字都是差不多的。因此,這樣的一個歷史的疑團就在諸多的巧合下出現了。

當然,要是說契丹人和漢人在哪裡不一樣,也就是在髮型上是不一樣的。因為有這些的因素,契丹與漢人在歷史的考證中,被經常混淆。同時在歲月的發酵之下,“契丹”也成了突厥語中對中國的稱呼。

結語

無論是中國上下五千年,還是世界的歷史。縱觀人類的所有歷史,我們都可以看到,無論是怎樣的民族,關係或是親如兄弟、或是死生仇敵、或是相隔萬里、或是近在咫尺,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就好像哲學上經常講到的那樣:“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繫。”

隋唐與突厥相愛相殺百年,為何

唐朝與突厥這長達百年的恩怨情仇,可以說是真的滿足了我們現在的相愛相殺的想象。到了這裡,突然有了一種豁然明悟的感覺。

突厥語中的“契丹”剛開始只是為了銘記前輩的恥辱,然而在歷史與時間的發酵下,這一個詞已經成為了突厥後裔共有的民族記憶。他們或許知道了此“契丹”非彼“契丹”,但因為內心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記憶,不曾更改。根據不完全統計,中亞地區還有十多個國家稱中國為“契丹”。

我們更願意相信,這是對於刻在骨子裡民族記憶和民族情感的熱愛。各美其美,世界才會是多姿多彩的;這才是前人的願望,我們今人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北史》

《隋書》

《遼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