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陳橋兵變時,邊境真的有敵情嗎?

趙匡胤陳橋兵變時,邊境真的有敵情嗎?

有預謀的軍事叛亂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駕崩,年僅七歲幼子柴宗訓即位。此時,朝中政事由符太后、範質、王溥、魏仁浦等幾個顧命大臣掌控,後周王朝隨即出現“主少國疑”的不穩定局面。

趙匡胤陳橋兵變時,邊境真的有敵情嗎?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2月1日)正月初一,朝廷忽然接到契丹北漢聯軍大舉入侵中原的消息。符太后及幼主柴宗訓毫無主見,問計於宰相範質。範質認為朝中只有大將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託言兵少將寡,不能出戰。範質只得委任趙匡胤為最高統帥,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從東京出發,由於行動緩慢,走出二十公里至陳橋驛時,天就黑了。當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言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們覺得有道理。第二天早上,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和謀士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把一件黃袍披在醉酒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

趙匡胤陳橋兵變時,邊境真的有敵情嗎?

“陳橋兵變”是朝廷接到契丹和北漢聯軍準備入侵中原的消息時發生的,這麼大的事件只在宋史中有記載,而北漢和契丹的歷史檔案中沒有任何記錄;大軍離開汴京北征時,一天只走了二十公里,把行軍打仗當成了散步,看來軍隊統帥根本就沒有離開京城太遠的意思;如果是將士們臨時起了反心,他們從哪找來這件黃袍,還強行披在了趙匡胤身上;如果真的有北漢與契丹聯軍入侵中原,軍情十萬火急,而黃袍加身趙匡胤登基後,卻沒有任何的應對措施,豈不是在束手待斃。

把這些疑問加在一起分析,我們只能說這是一場有預謀的軍事政變。為了避免故伎重演,趙匡胤奪位後,採用“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後顧之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