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擁水抱贛州遊,客家情濃

乘車在贛南腹地行駛,高速公路兩旁是起伏的江南丘陵,茂密的植被將山地覆蓋,點綴其間的則是片片的臍橙樹苗。每逢初冬,漫山遍野的臍橙靜待採摘,然後從這裡被運往全國各地供人們饕享。贛南臍橙果大形正、橙紅鮮豔,果汁含量極高,早已經成為了這裡的一張名片。這個“甜蜜的標籤”屬於贛南,正如同景德鎮的瓷器、婺源的油菜花、廬山的書院之於江西一樣。低調的贛州用絲絲甜蜜抓住了人們的心,而來到這裡我才發現,贛州的魅力如同一張細密又巨大的網,網羅起了古今歷史,更網羅起了這個地區的未來肌理。


山擁水抱贛州遊,客家情濃

山水相連哺育千古宋城

江西簡稱“贛”,是因為屬於長江主要支流之一的贛江流經省內。要書寫這個複雜的漢字,大概多數人都會先翻翻字典再下筆。江西省的南門戶贛州,處於東南沿海地區向中部內地延伸的過渡地帶,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先民因戰亂而南遷,這裡便是必經的據點。贛南萬千山,品格各不同。贛州左擁羅霄山脈,右攬武夷山脈,頭枕南嶺山脈,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森林公園9個,森林覆蓋率達76.2%,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1倍,很多都是原始森林。正是這樣一座有山有水的城市,在我國的歷史與現在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自古以來,交通要衝往往是文化交匯融合的重要據點,正如同絲綢之路上的敦煌、張掖一樣,贛州通天岩石窟的開鑿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蘊。從贛州市區驅車,路過即將改建的寶葫蘆樂園、正在建設的方特樂園和嶄新的海洋世界這些贛州市最新規劃的“旅遊大道”,就能到達一個古意濃厚的世界。通天岩石窟建於唐朝,盛於北宋,至今保留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南方特有的丹霞地貌景觀加上摩崖石刻,形成了忘歸巖、觀心巖、龍虎巖等歷經千年的景觀,再加上古今名人在此生活過的足跡,更使通天巖擁有了“江南第一石窟”的美名,其中最有名的一處,當屬王陽明講學的洞窟。步入景區,沿著片石鋪就的石徑,踏汀步、繞山塘、登石級,穿過一條幽靜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現一僻靜的洞窟,這就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講學之處。此外大洞套小洞,小洞內,王陽明正在給其弟子陳九川、鄒守益講授他的“致良知”,要求學生強調自我修身,並斷言“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所以後人把他講學之處叫“觀心巖”。景區中陣陣涼風送爽,轉彎,精巧的瀑布不加掩飾地闖進眼眸,沿著遊道石板階梯一直向上攀爬,看著從高處流下來的溪水,不急不緩均勻地從腳邊流走,意境舒緩。無論是參祥拜佛、品讀古代題刻,還是在溝谷掩映中的通天湖泛舟賞景、登上峰頂的群玉閣遠眺贛江,都可以領略到通天巖這座江南石窟的綽約風姿。


贛州民間廣為流傳的兩句順口溜:“三山五嶺八景臺,十個銅錢買得來。”“三十六條街,七十二條巷。”可見,古城贛州很早以來就是一座山川秀麗、樓臺雅緻、街市繁華的商業城市。擁有一條穿城而過的母親河,大概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幸運之處,而贛州市則由兩條大河環抱,一條叫章江,一條叫貢江,兩條江朝北合流一處形成贛江。要觀賞壯觀的章江、貢江河流,就要前往鬱孤檯曆史文化街區。古往今來,鬱孤臺凝聚了很多文人墨客的文彩風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宋代詩人辛棄疾,一首“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成為了現在的千古絕唱,使得更多人對鬱孤臺有了別樣的情感。


“一座贛州城,整部宋代史”,贛州古城的每一塊老城磚、每一片舊城瓦,都似在娓娓道來一段段逝去的往事。位於鬱孤檯曆史文化街區中的贛州古城牆始建於漢代,距今有兩千年的歷史,如今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則建於北宋嘉祐年間,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牆,也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北宋磚牆之一。行走在古城牆上,一邊是千年不變的滔滔江水,而另一邊則傳來了學校的陣陣讀書聲,能夠在這宋代的古城牆下寫字讀書,定別有一番滋味。沿著古城牆向前,是一座雄偉的四方古建築——始建於北宋嘉祐年間的八鏡臺。在這裡不僅僅可以登高望遠,還可以好好感受一些古城牆最精華的部分,站在八鏡臺沿江眺望,可以看到“贛州一絕”古浮橋,當然,一定要走近了才能細細品味古人的智慧。古浮橋因為臨近古城牆的建春門,也被稱之為建春門浮橋。浮橋始建於宋乾道年間,至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它長400餘米,連接著貢江的兩岸,橋面分為33組船隻,橋板用繩索相連接,水底位置用鐵錨固定,非常牢固,所以經過800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仍在使用,依舊為兩岸的人們提供著便利,也成為這座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走在古浮橋上不免會覺得有點晃動感,但不至於讓人覺得害怕,這裡的水流豐富,河道寬闊,至今依然有貨運船隻航行。兩岸也不乏一些常年生活在船上的漁民,基本上以捕魚為生,在岸邊販賣一些自己的勞動成果貼補家用。


山擁水抱贛州遊,客家情濃


客家風情貫穿歷史迷蹤


贛州的客家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中原漢族經西晉五胡亂華、唐末黃巢起義、宋代“靖康之恥”三次南遷,並與贛南原居民文化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迢迢南遷路,贛州第一站,贛州是最早且最多接受南遷移民的土地,也因此成為了客家文化的搖籃與發祥地。鹹辣的客家菜、十里八鄉不同音的客家方言……雖沒有走遍贛州下屬的18個縣市,客家文化的特色卻已經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其中最令人驚歎的,還是客家建築。

說起客家建築,一定會提起的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圍屋”。住在圍屋裡的客家人,過著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群居生活。如果是規模稍大的圍屋,可以住成百上千人,他們同姓、同宗族,有的甚至還是同一先祖的直系血緣後代。儘管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圍屋,但這裡始終是他們記憶中的故鄉、心中的一抹鄉愁。在贛州市安遠縣鎮崗鄉,有一座中國最大的方形圍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東生圍”。客家人遷徙而來,易與當地土匪和土著人產生矛盾,為了滿足生活所需,圍屋就建成了防火防水防盜和抵禦外侵的土木結構,被譽為“刀槍不入,水火難攻”。這座圍屋建於清朝道光二十二年,是當時一位陳姓富人耗時8年建成,這座圍屋共有199間房間,有防禦外敵的堅實炮臺,有四通八達的九井十八廳,有瀰漫著香火味道的祠堂。見證了遷徙而來的陳氏家族興盛的東生圍,最多可以容納近千人居住。風雲流轉,世殊時異,大大小小的石子繞著回字形的圍屋鋪就而成的石板路,向人訴說著圍屋的過去與輝煌。


山擁水抱贛州遊,客家情濃


共和國搖籃傳承紅色基因


除了客家文化,贛州更為人所知的,還有一段段關於紅色文化的記憶。這裡,自古就是一座英雄之城,是連接著贛、湘、閩、粵的江南重鎮。贛州蘇區,精神正氣。80多年前,贛南成為中央蘇區的主體和核心區。在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中,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蘇區精神從這裡誕生,共和國從這裡走來,萬里長征從這裡起步。如今走進贛南蘇區,還能領略到紅色文化的魅力。位於瑞金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有著“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之稱的于都河、位於葉坪的紅軍烈士紀念塔等等,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有著一段光榮的紅色歷史。


毛主席的《長岡鄉調查》揭示了“堅持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繫群眾”“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蘇區的思想和工作風氣;聆聽興國山歌“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分田地,夜打燈籠訪貧農”,敬仰當年蘇區幹部的廉潔奉公、艱苦奮鬥、一心為民的蘇區作風;品讀《菩薩蠻·大柏地》,遙想紅軍當年反圍剿鏖戰急和勝利後的歡騰;吟誦《梅嶺三章》,感悟革命的腥風血雨和志士的前赴後繼。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紅井旁,人們紛紛躍躍欲試,想要從井中親自打起一桶水,舀起一勺一飲而盡。在這裡,人們領略蘇區血濃於水的黨群幹群軍民關係,真正懂得為什麼當年蘇區人民能夠創造“第一等的工作”,為什麼蘇區人民母送子、妻送郎踴躍參加紅軍,為什麼贛南會有多達134位開國將軍、11萬革命烈士,為什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山擁水抱贛州遊,客家情濃


時代賦能開啟贛州新發展


贛南多山,每座山都有其獨特的意義,而有一座山,則更為特殊。位於贛州安遠縣的三百山,被譽為“東江之源”,粵港居民的飲用水源頭便發源於此,是全國唯一對香港同胞具有飲水思源紀念意義的旅遊勝地。三百山景區門口,可看到由香港愛心人士捐贈的“思源亭”和方鼎。三百山重巒疊嶂,山內滿谷縱橫,山上森林茂密,隨處可見參天古木。據瞭解,三百山境內的森林覆蓋率達98%,1700餘種高等植物在其中爭奇鬥妍,可謂天然大氧吧。


行走在漫雲棧道上,講解員向遊客介紹著沿途所見的珍惜植物。本著生態保護為主的原則,經過兩年的閉關提升,三百山景區已於近日重新開放,站在新增的長230米,高200米的玻璃索橋,驚心動魄之餘,四周各山峰的蔥鬱美景盡收眼底。東江源尋根、雲間的棧道徒步……提升後的三百山景區亮點滿滿,正爭創國家5A景區。山間景色令人應接不暇,山勢、林海、瀑布,山水林石俱美,清新的空氣充斥著人的胸腔,微風拂過樹林發出陣陣的響聲,遠處的巨大水瀑,呼嘯著洶湧而下,直墜百米深潭。憑欄遠眺,一覽眾山小,群嶺逶迤雄峻秀美,山外有山一望無際,讓人頓時心生萬丈豪情。


去年,贛州市接待旅遊總人數1.08億萬人次,同比增長30%,旅遊總收入1120.26億元,同比增長39%。“過去一年,我市旅遊扶貧成效進一步彰顯。2018年,全市共有鄉村旅遊扶貧項目186個,通過發展鄉村遊與休閒農業,幫助16萬餘人就業,30餘萬低收入人群輻射收益。”贛州文旅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實施“智慧旅遊”的大背景下,贛州旅遊發行了面值為200元的旅遊年卡。“遊客僅憑贛州旅遊年卡在一年有效期內可多次遊覽贛州十餘個5A、4A級旅遊景區,單個景區最多可進入12次。贛州旅遊年卡從2017年8月11日正式啟用。讓遊客與景區都得到看得見的實惠。”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