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人的5次大遷徙及生活史

通過多方面的考證,漢族客家人入梅,較早者,系在秦漢時代,由國家直接徵集移來的秦漢軍民。其後是來自秦漢之後各個朝代,由朝廷(從中原漢族中)選派出任梅地的地方官員。此兩者均為少數。西晉永嘉之後,由於中原地區長期動亂,為避戰禍,或自然災害等原因,而輾轉南來的(漢族)客家,其數較之前面二者為多。

梅州客家人的5次大遷徙及生活史


河南師範大學歷史系梁浩然教授與筆者交談,認為:中原漢族和客家確曾有過5次大遷徙,前3次是中原漢人的南遷:一在西晉末懷、愍兩帝年間,五胡亂華時期;一在唐末五代(因中原地區長期戰亂);一在宋、元之際(元人稱帝和元軍南下)。而後二次則由客家轉遷外出:一在明末清初。因四川境內戰亂,當地地主武裝與張獻忠的入川農民起義軍展開激烈搏鬥,死亡極多,弄得四川境內人口稀少,無人耕稼,田園大量荒蕪。至清康熙十年(1671),乃下詔書,提出“移湖廣、填四川”,國家獎勵外省人人川墾荒定居。其時吾梅正是“人文鼎盛”之際,因此由梅地轉遷出去的客家人實有不少。據說,已故的朱德委員長,其祖先就是那個時期轉遷四川的。

梅州客家人的5次大遷徙及生活史


他在民國十八年冬帶領紅四軍來梅州時,在孔子廟召集各界人士演講,滿口全是五華口語。二在同治四年(1865),太平軍失敗後,為避清軍追殺與株連,或逃往外地,或遠出南洋的人很多。如太平軍天王洪秀全,封王賴漢英(洪的妻弟)、楊秀清、羅泌芳、吳如孝、侯官勝等,均已註明他們的祖籍原是嘉應州。又如甲午抗日戰爭失敗後,曾有劉永福將軍部屬的官兵和親屬留居臺灣。

梅州客家人的5次大遷徙及生活史


現在,根據近時對梅地(含7縣1區)客家來源(族譜)的查考,客家姓氏已達111個:來自陝西的有楊、宋、馬等15姓,來自甘肅的有姜、程、李、秦等13姓,來自河南的有陳、鄧謝、葉等22姓,來自河北的有張、申、魏、鄒、侯等16姓,來自山東的有孔、孫、徐、曾等13姓,來自山西的有唐、古、閻等16姓,來自江蘇的有吳、劉、陶、朱等9姓,來自湖南的有龔‘蘇2姓,來自湖北的有黃、熊2姓,來自浙江的有夏姓,來自安徽的有何姓,來自江西的有羅姓。以上各姓氏的族譜記載表明其祖籍皆源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一帶的中原地區。他們絕大部分都是經過多次、長期輾轉之後,才逐步遷移入梅州的。

梅州客家人的5次大遷徙及生活史


如吾梅尚今為數眾多的李姓,便是一個例證。按李姓的老堂號(隴西堂)考查,其祖先在魏晉時期的隴西郡,即今甘肅的隴西縣,位於蘭州、天水之間。北朝時,李昺被封於唐(山西)為唐國公,其後李淵李世民建立了強大的大唐王朝後,乃至唐末,李姓後人李孟,為避黃巢之亂,由長安南下,遷於河南汴梁(開封),以後再次遷人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李孟生子1,名李珠,李珠生子5,名: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2房木德與4房火德之後,又散遷於閩、粵、贛、桂及臺灣、南洋各地。在今梅州之各縣李姓,則多是2, 4兩房之後。又如洪秀全的祖先,以其洪姓敦煌堂的老堂號考查來自今甘肅之敦煌。其祖由北南遷後居於城下邳。自西晉永嘉之亂後,又由下邳遷於京口。在東晉元興時,再遷於(今浙江)遂安縣。至唐代其1支遷於江南盱眙縣,後遷安徽欽縣與江西饒州,在洪璞時遷於福建晉江。元末洪璞的第10世孫洪貴生,從福建遷於廣東潮州府海陽縣布心村(今豐順縣屬地)。洪秀全本人是洪姓遷於廣東的第16世孫,其高祖父洪訟三,是清康熙四十年(1701)從嘉應州的石坑堡再遷往花縣官祿的。由李、洪兩姓的自北南來,輾轉遷徙,便是吾梅之客家先民遠遷來梅的歷史縮影。

梅州客家人的5次大遷徙及生活史


除了上述之情況外,由於吾梅素為“人文鼎盛”之地,向來輸送到外地的人員很多。在建國後亦輸送過不少知青、工作人員和醫務人員支援邊疆及全國各地建設。建國後陸續出國的人也很多。現在祖籍梅州市的人已遍佈全國各地與世界5大洲的67個國家和地區。按照目前粗略的統計,全市總計人口為417.8萬人(是客家人最集中的一個地級市),而分佈在海外各地的祖籍梅州市的客家人約有169萬餘人,等於梅州市現有人口的41%。

梅州客家人的5次大遷徙及生活史


其中居港澳的約有33萬人,居臺灣的近50萬人,居東南亞、非洲、大洋洲、美洲和歐洲等5大洲的約有90萬人。梅州市客家人遍佈廣東其他各縣及廣西、江西。福建、四川、貴州、湖南、海南、臺灣等8省250多個縣(市),總計人口約有4360多萬,幾乎等於現有梅州市人口的11倍(僅梅縣和梅江區旅居5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僑民計有60多萬人,等於梅縣和梅江區現有75萬人口的93%),現在全國居住客家人的純客縣(市)計有43個,非純客縣(市)計有207個。

梅州客家人的5次大遷徙及生活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