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丟掉幻想 準備鬥爭

中國銀行保險報 鳳凰網財經 昨天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銀行保險報”(ID:cbin-news)

記者 | 許予朋

編輯 | 杜向傑

黃奇帆:丟掉幻想 準備鬥爭

對付中美貿易摩擦或者‘脫鉤論’,應該始終堅持4個原則:第一,丟掉幻想,準備鬥爭。第二,保持定力,增強信心。第三,守住底線,靈活應對。第四,抓住關鍵,補齊短板,做好自己的事。”8月8日,在由《中國銀行保險報》主辦,上海鼎翊國際保險節協辦的中國壽險百人峰會上,重慶市原市長、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指出。

在黃奇帆看來,與全球化發展的大勢相比,單個國家、個人發出的“脫鉤論”註定將只是一個插曲。中國應將目光放長遠,籌劃更深層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開放,加快形成內循環為主體、雙向循環互動的良性格局。

美國政府不顧經濟規律強行“甩鍋”

研究當前的世界經濟格局,首先要研究的是美國目前的社會經濟格局。目前美國社會有三個特徵,第一是滯脹,第二是民粹主義,第三就是政客“甩鍋”,將矛頭指向中國。在這種情況下,對中國的各方面脫鉤的措施也越來越具體,內容越來越豐富。

具體來看,目前,美國在貿易合作各個方面欲與中國脫鉤的跡象越來越明確。在投資方面,美國在中國的企業被要求撤資,中國企業到美國進行投資收購也受到各種阻攔。兩國之間的各種商業性談判也已擱置。資本市場方面,美國正在從200多個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中“挑刺”,而新的中國企業赴美上市也變得阻力重重。金融業務方面,美國的銀行和保險公司不能為中國企業提供融資貸款或保險保障服務。此外,已有“切斷中國或香港進入美元結算市場渠道”的聲音從美國輿論場中傳了出來。

“美國的金融企業、工商企業,會不會遵循這些政客的指揮?可以說80%到90%是不會的。美國幾千家外資企業在20多年間一直在中國投資,去年的營業額達7000億美元,利潤達500億美元,銷售利潤率在7%左右,效益各方面都很好。”黃奇帆介紹, “能夠指揮企業家的,不是特朗普,是市場,是資源優化配置的效益導向。無論在過去還是未來,經濟規律都在長遠地起著作用。”

對付“脫鉤論”應堅持4個原則、認清5個趨勢

黃奇帆強調,對付中美貿易摩擦或者“脫鉤論”,應該始終堅持4個原則:第一,丟掉幻想,準備鬥爭。第二,保持定力,增強信心。第三,守住底線,靈活應對。第四,抓住關鍵,補齊短板,做好自己的事。

黃奇帆認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有幾個大趨勢不會改變,更不會因為短期內的政策行為或個人意志而出現顛覆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下面5個方面:

第一,是全球化的趨勢。全球化是經濟規律造成的,是人類幾百年資源優化配置的產物,各國家市場之間的交換活動孕育了全球化的趨勢。在這個意義上,全球化可能在一段時間被逆轉,出現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總趨勢不會變。“我認為,今後的10年至20年中,全球化的格局會出現變化。疫情也許會催生二、三十年後形成的權利切換,會出現多極化的全球化;美元可能不再獨霸全球,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英鎊等貨幣各佔一席之地,催生多元化的全球化,這會是一個趨勢。”黃奇帆說。

第二,世界經濟東移的趨勢不會變。過去四五十年間,世界經濟出現了東移亞洲的趨勢。1980年,亞洲各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的20%,如今已達到全球的37%左右;如果每10年增加4至5個點,再過30年就會達到50%,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其中,中國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在亞洲經濟總量佔全球37%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總量已佔了全球的17%。黃奇帆認為,再過三十年中國經濟規模將繼續增長。

第三,新一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工業革命不斷讓人類從困境中跳出來,走上新的平臺、新的道路。”黃奇帆稱,“現在已經到了智慧化工業革命的時代。最近幾年這個時代才剛剛開始,今後幾十年,智慧化工業革命將真正能夠把衰退中的全球經濟從困境中帶出來。”

第四,中國更深、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趨勢不會變。今年3月份中央出臺了五大要素市場改革,這實際上是一個更深層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措施。今年5月份,中央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意見,提出了新的改革目標和措施,所以這個趨勢是不會變的。

第五,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增長潛力,但這種增長潛力必須在內循環為主體、雙向循環互動的格局推動下,才能引領中國走向強國之路。

推動開放格局下的內循環建設

“任何一個強國一定是內循環的經濟佔GDP的80%以上,外循環的經濟佔20%以內,美國如此,德國、法國、英國、日本亦如此。”黃奇帆介紹,“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提出了‘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一個外循環模式,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競爭優勢,形成了一個適合當時的發展戰略。隨後,整個國家的外向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到2006年一度達到65%,隨後逐漸減少至現在的32%。”

黃奇帆明確, 實際上倡導內循環不是短期針對疫情或者國際脫鉤背景而提出的。想要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中國今後幾十年必須奉行以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戰略,這對中國的發展非常重要。

“現在的內循環絕不是封閉條件下的內循環,也絕不是計劃經濟的內循環,而是在開放格局下的內循環,是開放和內循環內外循環互相支持的一個概念。”黃奇帆進一步釋義。如今要做的,就是打破各級領導幹部及企業家幾十年間形成的外循環工作慣性,重新審視創新、投資、消費對國民經濟的意義。

黃奇帆認為,首先要看創新。做技術創新、商務模式創新,這種創新帶來的生產力發展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將是生生不息的動力。所以內循環為主體,要更加鼓勵各類企業、各類研究單位進行創新。

其次,要看企業法人的投資動能。“如果一個地方淨資產原來有1萬億元,今年的利潤有3000億元,這些利潤如果滾存到了投資當中,成為新一年的淨資產,說明企業家對未來充滿信心;相反,如果這個企業家3000億元利潤轉移走了,沒有滾入淨資本,且1萬億元淨資本還減少1000億元,說明這個地方投資環境有問題,或者發展預期不到位,大家開始轉移支持了。”黃奇帆舉例說明。衡量內循環是否成功,一定要看一個社會總的淨資產,而不是看總資產。

最後,看老百姓的消費能力。“怎麼樣才能讓我們4億中等收入人群增加收入,增加消費能力?怎麼讓我們農村的6億低收入群體數量減半,從而增加內循環的需求和消費?總之,內循環的發展有方方面面不同的座標,那麼把這些工作都做好,就會逐漸變成巨大的發展動力。”黃奇帆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