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職稱制度還有哪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職稱制度能夠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因為人都是有上進心的,晉升更高的職稱,既能使自己得到更多的認可,也可以提高工資待遇,所以老師們為了晉升,多方面努力,不辭辛苦地工作。

然而,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還有很多情況影響了職稱的積極作用,需要不斷完善。

第一,評先選優很難做到絕對公平。教育教學是很複雜的工作,很多工作無法量化,每個人所任教的學科和班級也不完全相同,學生分班也不一定絕對均勻,還有人緣、機遇等等很多其它影響因素,因此,評先選優就不可能那麼公平,而評先選優會直接影響到職稱的晉升,這就難免會引起部分老師的不滿情緒。

第二,職稱評審制度的連續性不強也會有不小的副作用。舉例說明,我們這裡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某年某老師晉升了高級教師,過了幾年,比他條件優秀的多的老師反而根本晉升不了了,這就極大地打擊了這部分教師的積極性。

第三,少部分老師評上副高以後,很難再晉升正高,這時職稱就失去了激勵作用,所以出現了部分高級教師任副科、少任課和不任課的現象,班主任更是讓給了那些積極為職稱拼搏的年輕教師了。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晉升中級職稱以後,感覺晉升副高無望,也失去了積極性。

第四,還有一部分教師工作能力一般,優秀和先進很難得到,而職稱晉升主要看業績,這樣的老師晉升很困難,積極性也難免受打擊。我們學校有幾個教師,快五十歲了,還在兢兢業業地幹著班主任,滿工作量的任課,但中級職稱都遙遙無期。

第五,名額過少也困擾著老師們。特別是城區學校,集中著眾多優秀的老師,但是晉升指標過少讓老師們望眼欲穿,有時為了爭奪三兩個指標,有數十人參與競爭,積分一漲再漲。

總之,職稱制度還有不少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上級主管部門加強調研,不斷創新,不斷完善,才能儘量減少副作用,發揮其應有的激勵作用。

中小學職稱制度還有哪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