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家國情懷放在創作首位-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作者:李前寬(國家一級導演,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今年10月,時值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六週年,又恰逢北京電影學院建校70週年。作為電影學院老校友,一名多年從事電影創作的文藝工作者,重溫總書記講話,倍感親切,催人奮進。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當下,我們國家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波瀾壯闊的時代節點,中國電影人的歷史擔當,就是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鏡頭聚焦人民,講好中國故事,熱情謳歌黨和國家的光輝成就,生動書寫家國情懷,高揚中國精神,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61年前,我進入北京電影學院。五年的學習生涯,既為我們打下了追夢的理論基礎,更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我為自己走進新中國電影搖籃而深感榮幸,在這裡跟隨電影前輩、藝術大師學習受益匪淺。他們對生活與創作充溢著飽滿的熱情,從他們身上我感悟到現實主義的創作風骨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本色。在那火紅的年代,老師曾告誡剛入學的電影學子:“夢想成真的路還很遠,從事電影的人,品德很重要。先賢講‘德才兼備’為什麼把‘德’放在‘才’的前面,因為德比才更重要。人如果‘缺德’,再有才也不能‘成器’,更成不了人民藝術家。”先生諄諄教導,讓我銘刻在心。

我從美術助理步入導演行列,併成為長影總導演,是黨用膠片培育了我。回首幾十年的藝術實踐,我深刻體悟到選擇的重要性。在時代的節拍裡將鏡頭聚焦人民,在銀幕上書寫民族滄桑與國家輝煌,這是文藝工作者應有的前進方向。只要方向對了,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經過努力追夢,目標一定能實現。當年我與夫人肖桂雲執導反映淮海戰役的電影《佩劍將軍》,深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成功是來之不易的,所以特別渴望拍一部表現新中國成立的史詩大片。積累了八年,我們終於迎來拍攝《開國大典》的機遇。籌備時間極短,要涵蓋新中國成立前一年在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和戰爭場面,138位歷史人物要形神兼備,又要把握好歷史真實與藝術表現的關係,談何容易?許多人為我們捏把汗。同志們的關心成為激勵我們前行的動力。多少個不眠之夜,我們始終保持著創作的亢奮與自信。最終,創作難點成了啟迪我們創新突破的靈感,帶我們找到了打開這次艱難創作之門的鑰匙——以“紀實性與表現性相結合”的藝術風格再現“開國大典”。這部歷經艱辛完成的電影成了中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創作的經典,三十多年來一直受到廣大觀眾的青睞。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指南。我們在電影產業不斷繁榮發展中不能迷失方向,不能被市場綁架,更不能一味地追求話題度和點擊量,要始終把握文藝創作的根基和生命力。電影人在追夢創作中既要有自我表達,更要把家國情懷放在創作首位,心中要有國家意識。繼《開國大典》後,我又創作拍攝了電影《決戰之後》《重慶談判》《七七事變》《金戈鐵馬》《旭日驚雷》《世紀之夢》《紅蓋頭》《星海》等,拍攝了電視劇《明月出天山》《蒼天聖土》《抗美援朝》等,還執導了兩臺由當地600位農民演出的大型實景劇《井岡山》和《太行山》。目前,正在籌備反映電影前輩在戰火硝煙中為新中國電影創業的故事《東方欲曉》。

電影人的第一要務是為人民提供更多的好作品。七十年來,從電影學院走出一代又一代電影學子,拍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之作,撐起了中國電影的脊樑。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們高興地看到年輕的學友在海內外摘金奪銀,為母校贏得了榮譽,為祖國爭了光。新時代在呼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希望更多懷揣電影夢想的人能實現自我價值,做名副其實堅守家國情懷、弘揚中國精神的文藝工作者。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17日0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