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福建--地方--首頁

雕樑飛簷、紅磚白脊,秋日裡的華山村古厝群,掩映在青山綠野間,令人驚豔。隨著首期古民居修復工作完成,這個位於石獅市靈秀鎮的中國傳統村落,風貌重現、氣質卓然。

“華山村大部分古民居為清代、民國時期建築,核心區現存閩南傳統大厝41處、番仔樓7處、石頭房29處。”石獅市住建局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古建築體現了當時建築的特色和風格,在造型、結構、材料、裝修裝飾等方面,保留了典型的閩南傳統建造工藝,構造精細,裝飾精美,藝術價值較高。

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古民居年久失修、瀕臨毀滅。為搶救古厝,自2018年以來,石獅市成立華山古民居項目建設指揮部,靈秀鎮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規劃方針,委託專業機構編制了華山村風貌景觀保護規劃,分期分批對村裡的紅磚民居進行修復和保護。繼華山村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泉州市級重點扶持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以來,華山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今年又被列為省重點改善提升“十鎮百村”和泉州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在各級的關注、支持下,華山村經過保護提升,留住了鄉愁記憶,生機煥發。

從華山古民居的入口開始,一種厚重的年代感撲面而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嚴重缺水的石獅小鎮修建了利民的水利工程,其中晉南水渠(渡槽)作為灌溉水渠惠澤石獅,華山村渡槽即為當年晉南渡槽的一段。如今,它已經被整修成華山古民居的入口之一。厚實的石砌渡槽下,進村通道橫穿而過,槽下以鵝卵石鋪地,石間種草,令人耳目一新。

穿過渡槽,眼前豁然開朗——田埂交錯、步道蜿蜒,棧道亭臺矗立其間,遠處的一面紅磚牆上,“華山歸園田居”六個大字標示出空間主題。分佈於田野間的水車、石碾、穀倉,以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組稻草人小品,給這片農耕文化園增添了不少意趣。

“我們在這裡開設了農耕認植區,供市民認植。”項目負責人、石獅市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旅遊產業部經理王聰靈介紹,親子認植活動受到很多市民、單位的歡迎,不少家庭在這裡親手種植了茄子、地瓜、小白菜、秋葵等時蔬。

走過農耕文化園,一片紅磚古厝群躍入眼簾。經過保護修繕,那些被歲月嚴重侵蝕的古民居,如今有了新的面貌。秉持“整舊如舊”理念,華山村的古民居修繕儘可能保持了古建築的原結構、原形式,讓古建築“延年益壽”而非“返老還童”。“我們採取以修代租的形式,與村民簽訂協議,目前已經修繕了12棟古民居,並做好了房前屋後景觀提升。”王聰靈說。

修復的紅磚老厝,以主人的名字命名,被加以活化利用。建造於1942年的蔡衍和民居,厝身完整、磚雕精美、屋脊高翹,修繕後成為村民、遊客活動健身、體驗太極文化的場所。二層閣樓式結構、硬山式屋頂的蔡衍湖民居則被打造成遊客服務中心,室內陳設按照日常生活的場景佈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居家常用的座鐘、油燈、自行車、縫紉機等物件作為擺設,呈現出濃厚的懷舊氣息。“下一步,我們將挖掘閩南建築、民俗、農耕等傳統文化,通過藝術佈置、書畫創作、泥塑DIY、非遺表演等形式進行展示,爭取一厝一主題,從而提升整個項目的文化觀感和體驗;同時,進一步發展民宿、閩南傳統小吃餐飲等。” 王聰靈說。

華山村的美麗蛻變,是泉州市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的縮影。據市住建局村鎮科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泉州市以“十鎮百村”、“歷史建築保護修繕”等省、市為民辦實事項目為抓手,實施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提升專項攻堅行動,抓緊推進162棟歷史建築保護修繕項目。同時,緊抓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規劃編制工作,年度組織惠安縣崇武鎮、德化縣龍門灘鎮霞山村等2鎮、2村保護規劃通過專家評審。爭取省級獎補資金6800萬元,市級統籌專項資金2700萬元,以獎代補撬動縣級財政及社會資本投資,取得良好成效。(謝曦 林婧楠 張旭如 張榮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