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智慧園區(下篇)-園區智慧化面臨的困難與破局

從目前國內大部分園區的建設規劃,招商及後期運營來看,離上篇文章寫到的智慧化園區還有不少差距。要想真正建設一個高度智能、協同、融合、開放的園區,把政府、投資方、運營方、企業、業主、普通個人等不同角色通過園區智慧化平臺緊密聯繫在一起,是一個複雜的工程,需要解決面臨的諸多困難。


聊聊智慧園區(下篇)-園區智慧化面臨的困難與破局


園區智慧化面臨的困難


1,智慧化噱頭當先,名不副實

關於園區的數字化與智能化升級,一直都不是一門小生意。截至2017年,國內對“智慧園區”項目年投入已經超過1000億人民幣,年新啟動項目接近300個。各式各樣的產業園區、科技園區、物流園區,打著智慧與智能的名目層出不窮。

但在一片繁榮之下,卻暗藏著難以掩蓋的問題,氾濫的“智慧園區”在繁冗的名目和噱頭之外,似乎並沒有給產業、企業、園區個人帶來實際的幫助。

由於國內目前的智慧園區項目很多與地方政府的新城規劃項目緊密結合,參與企業和技術提供方十分複雜,往往會產生魚龍混雜的狀況。很多隻是增加了攝像頭,溫溼度傳感器,並增添了一定程度的數據可視化以及園區IT項目,也被冠以智慧園區之名,實際上是噱頭當先,名不副實。

2,物理實體只有網絡化,缺乏智慧化

傳統園區目前很多還只是物理園區,或者商務園區,停留在賣地、售樓、租賃的階段,對園區的數字化,智能化沒有概念,導致規劃建設階段,園區內的物理實體並未真正實現智慧化,比如辦公樓、停車場、展廳、園區內道路燈光、生活配套設施等,添加了物聯網設備就認為是智慧化,其實只是實現了網絡化,而並沒有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聯動控制,以及不斷自動迭代的數據模型。

3,產業規劃,招商定位不清晰

傳統園區由於產業,企業數據的缺乏,導致在園區產業規劃,招商引資階段無數可循,定位不清,也無法根據企業標籤、規模、上下游的供應鏈,深挖企業生態鏈,最終去化率低、流失率高、運營成本大;

4,信息孤島,系統整合度不高

傳統園區之間的各個系統之間互相割裂,數據無法打通、服務無法聯動,導致運營管理效率低、成本高、商業模式單一,比如園區的運營、物業、安防、個人消費,企業服務等系統各自孤立。

信息孤島形態的園區,由於數據的收集,輸出都是相互孤立的,並且需要人工手動調節,因此會浪費大量的人力資源成本。

5,服務配套不完善,損失利潤產出

傳統園區由於企業服務的缺乏,導致在企業成長的過程中,園區運營方無法提供針對性的服務,進而影響園區品牌、降低了企業留存率;由於個人服務的缺乏,導致園區業主,以及普通用戶體驗下降,粘性降低;

傳統園區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提升園區品牌溢價,然後通過售樓,租賃,物業服務體現,而智慧園區,除了傳統盈利模式,增值服務將是很重要盈利途徑,企業服務、營銷服務、生活配套服務、金融服務、數據資產服務等都是增值服務的體現;

6,缺乏運營團隊及工具,運營能力薄弱

傳統園區缺乏對應的運營系統支撐,比如資產管理系統、能耗管理系統、數據大屏、經營分析系統、園區運營平臺等,導致運營意識薄弱,運營能力差;

園區想要運營起來,並且朝著精細化數據運營的方向努力,除了對應的系統支撐,還需要組建運營團隊,或者依託運營服務公司,有完善的運營計劃以及培訓體系;

7,缺乏數據思維,數據資產不能有的放矢

傳統園區缺乏對數據資產認知,無論是園區互聯網數據(資產、能耗、企業商業數據、企業運營數據、企業服務數據、個人生活、消費、行為數據),還是園區物聯網數據(水電煤、智能家居、攝像頭、環境等),在數據收集,數據治理,數據應用等階段都做的不夠完善,不能有的放矢;

園區智慧化的破局


聊聊智慧園區(下篇)-園區智慧化面臨的困難與破局


1,摒棄傳統園區建設理念,開放融合共贏

想要打造智慧化園區,必須摒棄傳統園區一票式買賣的觀念,從園區的規劃立項,到施工建設,再到後期運營,都需要堅持智慧化設計理念。

對於新技術新硬件的接受程度更高,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只要能幫助加快園區智慧化的進程,都應該去嘗試,去利用。

園區也是一個開放共贏的生態,園區投資方,管理方的利益定然重要,但園區生態鏈中企業、個人、商戶的利益同樣重要,因此在園區的建設運營中,平臺越開放,服務越豐富,生態鏈也就越穩定,各類節點角色也就都能互生共贏。

2,信息基礎建設,物理實體智慧化是前提

在園區建設階段,利用BIM幫助實現建築信息的集成,做到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設備,監控覆蓋更多空間,尤其是園區角落,甚至下水道、通風口、綠化帶等區域。利用人臉識別及視頻結構化技術,優化園區各樓宇空間內的通行、認證、數據統計。

3,建立高度整合,數據聯動的運營平臺

針對園區的所有服務場景,建立高度整合,數據聯動的系統,招商、資產管理、能耗管理、停車管理、物業服務、企業服務、個人服務等,雖然場景功能獨立,但都依附於園區運營平臺,跨場景、跨園區,服務共享、數據共通,打造主動服務的AI大腦。

4,豐富服務場景,因地制宜

針對園區投資方,運營管理方、企業、業主/個人、商戶、物業等服務對象,最大化的豐富服務場景,比如針對企業,除了行政辦公,還能提供IT服務,營銷服務,金融服務等。針對業主/個人,還能提供生活配套、商旅出行、健康醫療、社交活動等服務。

根據各園區的產業特點,區域特徵,發展階段因地制宜,差異化運營,提升園區的服務切合度,品牌滿意度,進而打造更多商業模式。

5,提升服務質量,體驗第一

前面解決了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但做得好不好,用戶滿意度高不高不得而知,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服務評估機制非常有必要,比如用金額(流水、收益等),變化率(入駐率、去化率、流失率、增長率等)評估,及時瞭解服務運營現狀、發現運營問題、優化服務內容;

智慧園區,離智慧化還有多遠?如果我們以更快的步伐、更開放的心態、更高的眼界、更腳踏實地的執行力去做這件事情,你會發現,園區智慧化與我們已經攜手,一路同行!


聊聊智慧園區(下篇)-園區智慧化面臨的困難與破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