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山巔笑語


公元228年,魏吳石亭之戰,魏國大敗,損兵5萬餘人。諸葛亮平定了南中叛亂,趁魏國新敗,實力受損之機,親帥大軍北伐,戎陳整齊,號令明肅。 魏國“卒聞亮出,朝野恐懼,於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應亮,關中響震。”,魏國“乃勒兵馬步騎五萬,遣右將軍張督之,西拒亮。” 諸葛亮用兵多奇謀,他先是派老將趙雲率5000精兵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以北),揚言進攻郿城以吸引魏軍主力。自己則親率10萬大軍進攻祁山,並連下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兵鋒直指長安。

然蜀軍畢竟是離開本土作戰,為了有一個鞏固的前進據點並保證糧道安全,諸葛亮決定派兵佔據街亭。在守街亭將領人選上,在任命誰為先鋒的問題上,諸葛亮卻非要任命自己的學生,被稱為“馬氏王常”之一的馬幼常馬謖為先鋒、王平為副將。《資治通鑑》記載:“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 可是馬謖為將後,剛愎自用,既不依照諸葛亮作戰部署行動,更不聽從副將王平正確建議,執意將軍隊駐紮在遠離水源的一座小山之上。魏國大將張郃率兵趕到街亭後,圍住了馬謖駐兵的小山,並切斷了蜀軍水源。蜀軍水源既失,陣腳大亂,魏軍進而發起總攻,馬謖無奈只得率少部分兵力突圍,街亭丟失。與此同時,趙雲的那一路疑軍,也遭到了曹軍大將的抵抗,最終也失敗而歸,但因為趙雲的威名遠揚在外,加上趙雲親自帶人墊後,所以曹軍根本不敢追擊,最後趙雲這一路兵馬完整歸來。諸葛亮帶領軍隊出了祁山,卻因為街亭作戰失敗沒找到立據的地方,只好帶領大將撤退。

諸葛亮回軍後,將馬謖連同與之一起在街亭作戰的張休、李盛等全部處斬。 同時還有《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也因馬謖受了牽連,受了髡刑。《晉書·陳壽傳》說"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 《三國志·諸葛亮傳》說諸葛亮"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王平傳》說:"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林、李盛。" 《馬謖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說:"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馬 謖死後,諸葛亮親自前往弔喪,為他痛哭流涕,安撫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樣恩待他們,平素諸葛亮與馬謖情如父子的。馬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失街亭的原因,細究如下:

1.劉備其人識人用人的本事非常厲害,劉備在世時,對馬謖就看入骨裡,經常提醒諸葛亮,馬謖屬於是誇誇其談之人,理論上講的頭頭是道,但實踐方面不行,且性格浮燥,指揮作戰恐怕有失。但是諸葛亮作為馬謖的老師,亦情同父子,對他卻是非常信任,所以一直沒聽進去。諸葛亮用人失誤這是失街亭的根本原因。

2.我們偉大的、敬愛的毛澤東主席在讀完《資治通鑑》的街亭之戰後,獨闢蹊徑留下了七個字的批語:“初戰亮宜自臨陣。”。不是馬謖的問題,派誰去都不合適,兩軍第一次交戰,應該主帥諸葛亮親自臨陣迎敵——只有親自臨陣,才能洞察敵情,指揮適當,打贏關鍵戰役。街亭之戰時諸葛亮在冀縣一帶居中策應。他的整盤計劃是:第一、趙雲鄧芝為疑兵,在箕谷吸引曹真主力;第二、派馬謖佔領軍事要地街亭,不求勝,只要阻住魏軍援軍;第三、自己和主力鞏固後方,收集糧草軍備,然後和馬謖會合,一舉擊敗張郃,進而挺進長安。應該說,諸葛亮的錯誤在於,他忽視了街亭之戰的急迫性強於其他,而馬謖的速敗,完全打亂了蜀軍的部署,逼得諸葛亮不得不一口氣撤回漢中,否則要被兩路魏軍包圍了。毛澤東再看到《資治通鑑》“(太和五年)六月,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合追之。合進至木門,與亮戰”時,再次評點道:“自街亭敗後,每出,亮必在軍。”街亭之敗後,本就謹慎的諸葛亮充分吸取到教訓,不但街亭戰後,此後五出祁山他每戰必親自臨陣,這也構成了日後的悲劇色彩:事無鉅細必親力親為,以至心力憔悴英年早逝。

3.諸葛亮自己,對這次失敗曾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這“一人”,說的是馬謖,還是諸葛亮自己呢?!明面看來是馬謖錯,究其根本還是諸葛亮沒有親自把握掌控重要關節點——街亭,而且在這個決定整個戰役勝負的街亭安排了不能勝任的馬謖,犯了嚴重的用人失察的不可挽回的錯誤。


劉文廣


失街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諸葛亮未能知人善用

能否守著街亭是決定蜀軍成敗的根本,此等重中之重守關大任,諸葛亮不是直接下命令指派合適將領,而事憑參軍馬謖的請戰,讓馬謖統領兵馬鎮守街亭。

馬謖時常和諸葛亮討論一些軍事謀劃,本是參軍和諸葛亮談的來,兩人關係不錯,所以馬謖請戰諸葛亮不確定馬謖的能力,但沒有直接撥回,為顧及兩人的關係還是任用馬謖鎮守街亭。

馬謖是一參軍,在軍中以出謀劃策供參考為主,從未有過單獨帶兵上陣禦敵的作戰經驗。諸葛亮派一位文職參軍鎮守街亭,只是憑馬謖平時謀劃而定的,諸葛亮在這時恰恰忘記了趙括紙上談兵大敗的真實案例。

二、諸葛亮在用人問題上存在認人情、關係的情況。

諸葛亮明知馬謖沒有上陣禦敵、統兵守關的經驗,僅憑和馬謖私下關係好,就讓馬謖統兵鎮守街亭,這就違犯了用兵的大忌,戰場局勢瞬息萬變,關係著敵我雙方生死存亡之厲害,其能視陣戰如同兒戲,還能論關係、人情用人鎮守關鍵要塞。

其實守街亭最佳人選應是趙雲為主帥,魏延當先鋒,王平鎮守陽平關,讓高翔、馬謖同守列柳城。趙雲三國名將,蜀漢五虎上將,而且趙雲謹遵調度,定會在街亭五路總口安營紮寨,魏延當先鋒敵張郃足矣。

三、諸葛亮在街亭這次用兵上,調兵遣將缺少統籌性佈局。

諸葛亮在防守街亭的佈局上,沒有進行軍事會議型的商討、推演,而是想一步算一步。先派出馬謖、王平守街亭,後感覺不夠穩妥又派出高翔守列柳城,感覺還不夠踏實才派出魏延守陽平關接應。諸葛亮派出第一隊人馬,馬謖、王平守街亭已是個錯誤,應命令第三隊人馬立即趕往街亭支援,假若馬謖王平在五路總口安營紮寨,第三隊指揮魏延應分部分人馬派一副將去鎮守陽平關,馬謖王平沒在五路總口,即刻在此紮寨鎮守,這樣安排還能補上一些防守漏洞,而且有互相環扣性,防守會更加牢靠。

四、諸葛亮對魏軍是否攻戰街亭沒有準確認知

諸葛亮只是判斷司馬懿會搶佔街亭,並沒有準確的認定司馬懿會進兵街亭。諸葛亮真要是料定司馬懿向街亭進軍,完全可以象上方谷戰一樣,調動所有大軍向街亭集結,利用街亭狠狠地打司馬懿一個埋伏戰。

五、蜀、魏在街亭的部署兵力懸術過大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總兵力30多萬,打敗夏侯琳20萬大軍,收姜維後兵力在32萬左右。打敗曹真帶領的20萬大軍,又打敗羌軍15萬,蜀軍總兵力當時應有35萬人。曹真還應有兵力16萬,加上辛毗、孫禮來支援的5萬,曹真當時應有21萬大軍。司馬懿、張郃帶兵20萬進攻街亭,當時諸葛亮要面對曹真、司馬懿兩路人馬共41萬多。諸葛亮派大批人馬去防禦曹真,派往街亭的兵力相應不多,馬謖、王平共領兵2萬5千人,高翔守列柳城帶兵1萬人,魏延守陽平關所帶本部人馬在5千人左右,算起來蜀軍布控在街亭附近的兵力在4萬多人,4萬多人去防守司馬懿的20萬大軍確實力量不夠,這也是街亭失守的首要原因。

六、街亭失守責任不光是馬謖的失誤

守街亭是馬謖、王平二人共同把守,由於二人意見不一致,馬謖站領高地在山上安營下寨,王平也沒在街亭當道紮營,而是在離山十里的地方紮營,可見王平亦有過失。魏延、高翔沒有及時與街亭守將取得聯繫這也是失誤的一環。

總結:街亭的失守主要是由諸葛亮的部局失誤有關,以至於後節被迫使用空城計,失街亭是諸葛亮第一次對陣司馬懿鬥謀略失算的結果。諸葛亮在用人上多次失誤也導致蜀漢走向衰敗。1、用錯關羽守荊州,從此失去荊州。2、用錯馬謖,失街亭。3、用錯楊議,魏延被誤殺。由於諸葛亮不善於培養、選拔新人導致蜀國後期人才凋零,後來鄧艾偷渡陰平,若大一個蜀國淨無將可用。


竹林雲天


相信大多數人,都曾拜讀過《出師表》這一篇文章,不論是因為學業原因還是觀看過《三國志》。這篇文章是三國時期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雖然表文以議論為主,但是兼用了記敘和抒情。全文既不借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讓人既可以較容易的理解,也能感受其中的悲壯與優美。

但是,如若深究,卻會令人不禁思考,在當時的形式下,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堅持以北伐的形式與曹魏鬥爭,而非休養生息?這其中是否隱藏什麼出師表未表的想法,或是秘密呢!

早在《蜀記》之中就有劉寶等人議論諸葛亮,認為諸葛亮的所謂北伐的行為是在“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難道諸葛亮真的就是為了所謂的“報答恩情”就會如此決策麼?

有果必有因,首先北伐是劉備去世前交代的最終路線。那麼在之前雖然關羽被殺,劉備攻打夷陵被打的大敗,但是都不是劉備要求北伐的根本用意。

劉備真正的意願是為了蜀漢立下政權的基礎,首先曹魏基本可以說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不論是兵力物力,可以說佔盡天時,而東吳則有相當明確的地利優勢,作為其中實力最弱的蜀漢,唯有所謂的繼承漢室這一虛無縹緲的說法,才能在當時籠絡人心,佔據人和這一優勢。

可是因為漢室傾頹在當時幾乎成為天下人的共識,若不能趁早以復興漢室的口號聚集人心,那天下人對漢室的認同感只會慢慢消失。這一點是劉備必須也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故而他的真正目的該在於此,而諸葛亮自然瞭解這一點,可以說是繼承了這個思想。

而比起這種大局上的緊迫感,其實當時的時機也是絕佳的,雖然諸葛亮後來數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但是第一次北伐,可以說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了!

實際上,在當時的狀況下,涼州在曹魏的統治環節中極為薄弱,叛亂頻發,再加上可以藉助橫斷平原的崇山峻嶺阻隔曹魏的進攻,本質上是可以將其蠶食鯨吞,作為北伐的前進基地的。

而且戰爭迅速打響後,這時候魏國是沒有太多防備的,這才導致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根本無力抵抗,或者說本就早有反意,導致先後被蜀國軍隊佔領,戰報傳到魏國的朝堂上,更是引起了曹魏朝廷的“朝野恐懼”。

這時候,不光是因為從夷陵之戰結束後,就已經開始進行修好的東吳和蜀漢,免除了雙方後患,和曹魏壓力。

諸葛亮還派遣趙雲、鄧芝等人兵出箕谷,製造一定的聲勢,以為疑兵,雖然約莫只有一萬偏師,但是卻至少牽扯了曹魏更大的兵力。

只是,在完美的開局下,事情的發展已經開始不完全由諸葛亮掌控了。首先是三郡看似吃下,卻不絕對,本身充斥著許多不穩定因素。二來涼州重要的西部諸郡也沒有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上,事實上若無法徹底掌握涼州諸郡,就意味著後方不穩,諸葛亮必須面對可能分兵的囧境。畢竟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所謂的正軍大軍,也不過五萬人左右。可以說是分身乏術。

而這其中,最重要的街亭事件發生了!形成了這一次戰爭的轉折點,許多人不理解一處街亭真就這麼重要麼?我們可以看一下。街亭是可以作為為突破口使得曹魏進入隴西郡的。如果作為魏軍先頭部隊的張郃可以奪下此處,站穩腳跟。

那緊接著魏軍的重兵集團就可以長驅直入,這對蜀漢軍來說顯然是災難性的結果。當然歷史街亭的位置至今沒有定論,但是根據各類史實分析,街亭更可能在在廣陵郡南部。這裡暫不分析,以此為準。

曹魏奪取街亭的原因諸葛亮不可能不明白,可偏偏他最大的失誤也就在這裡展現。

首先由於諸葛亮是認可所謂文官治軍的,這本身也是他的一個立足之本,因為指派馬謖不單單是因為馬謖的自大多次請命出戰立下軍令狀,更是因為諸葛亮本身需要一場這樣搭配的勝利。

所以答應了馬謖,並且為了保險,又指派了擁有實戰經驗的王平為副將,目的就是協助馬謖共同鎮守街亭,可以說本身是萬無一失的舉措。

只是他萬萬沒想到,馬謖這顆棋子,脫離了他的掌控,並沒有按照諸葛亮的要求來部署防禦,而是選擇把軍隊駐紮在山上,妄圖敵軍來攻,則乘上往下對敵軍發起埋伏式的進攻。

《王平傳》記載:馬謖捨棄水源地,上山防守,王平勸告但毫無作用。也就是說,先有馬謖無視了諸葛亮對其進行了周密的戰術指導。後有王平失職沒能勸說住。

雙重意外加起來,導致馬謖遭遇了急行軍的張郃騎兵,最終被擊潰。得到消息的諸葛亮感到“進無所據”,遂遷走了西縣的居民,而後撤退。

可以說,這結果導致了形式的逆轉,我們可以看一下如果街亭不丟失,馬謖按照諸葛亮的要求來部署防禦,在這個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張郃是很難突破的。

這樣導致的結果,可能是為了搶奪街亭,雙方在此展開大戰,魏國就算最後拼死得到了街亭,那也得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而蜀國消耗了這次魏國的元氣,可以退回漢中,為第二次北伐做準備。

更可能的是魏國放棄街亭,固守長安,與蜀軍在此展開大的決戰,這一點從委派張頜出站前曹睿就已經在長安親自坐鎮就可以看出,曹魏已經做好了無法奪下街亭的後續準備,這時候長安爭奪戰變成了重點,一旦蜀國拿下了長安,進可以直接威脅魏國,退還可以為蜀國第二個漢中,化被動為主動。可以說掌握了更大的優勢了。

只可惜,街亭的歸屬出乎了雙方的意料,導致了戰爭局勢的不同發展,而後諸葛亮只能黯然退兵,當然,這時候還有人認為諸葛亮退兵是無勇之舉,殊不知,當時退兵已經是失敗場景下最好的選擇了。

畢竟如前所述,涼州雖然達到分割的目的,卻並沒有完全掌控,可以說是危機四伏。

其次,張郃既然拿下街亭 ,而且是急行軍,就意味著很快曹魏重兵集團就要抵達,如果諸葛亮硬要搶回街亭,極有可能陷入了腹背受敵的狀態,結果只會更慘。

至此,實際上數次北伐之中,最好的一次機會已然失去,而諸葛亮原本謀劃已久的勝利也只能如此黯然退場了。

且不單如此,這一次可以算是“奇襲”的失敗,也導致了後續更大的失敗,那就是讓原本沒有注意到或者說沒有精力放在這邊的曹魏,開始真正的重視起來,從而令曹真預料到諸葛亮來日必進攻陳倉,於是加強了陳倉的守備,為另一場大戲真正的拉開了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