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萬億帶來了什麼?

“新基建”新在哪兒?

信息數字化是“新基建”最本質的特點。

對於傳統基建,大家都耳熟能詳,俗稱“鐵公基”的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指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

但是“新基建”就不一樣了,由於涉及大量前沿概念,普通人聽起來就有點雲山霧罩,其實區別於傳統基建,“新基建”更加註重數字化、智能化等硬核科技。

點擊視頻,瞭解“新基建”

“新基建”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對“新基建”有所提及。隨後“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是進入2020年,中央密集部署“新基建”,這一熱詞被頻頻點名。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這三方面,衛星互聯網首次明確入圍“新基建”。

34萬億帶來了什麼?

34萬億該怎麼花?

近34萬億元的大規模的投資計劃一出,有網友擔心,這是否是2008年“四萬億”重來?34萬億該怎麼花?

34萬億帶來了什麼?

而34萬億看起來很多,但多數是未來幾年的累計投資,不是一年的投資總規模。政府資金更多是一種“引導”,起到撬動作用。

出於穩經濟的考量,即便不得不適當加槓桿,態度也必然是審慎和剋制的。土地財政降溫,隱形債務嚴控,財政壓力的加大和去槓桿的大環境更要求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在這種情況下,“新基建”的投入方式或許也將發生改變。

“新基建”錢從哪兒來?

發展“新基建”,要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體系,不能走老路子,還需要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對民間資本一視同仁。

既然瞄準了高科技、新興產業,“新基建”作為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就不那麼突出。這就意味著,“新基建”投資有較多的商業性。

中國財科院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表示,政府應該加快市場體制、營商環境方面的改革,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讓民營企業、私營企業也能加入到“新基建”的投資中。

吉林省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張依群說,對於“新基建”的投資,應該是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引下,採取“PPP”的政府和社會資金共投共建的模式。與傳統基建相比,市場主體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的參與度會比較高。

“PPP”和專項債,如果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將有可能撬動數萬億元民間資本投資。

危機前的新機遇?

不謀而合,全球目光都聚集到“新基建”的各項技術。

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處於低增長態勢。在這個過程中,各國都在積極尋找新工業革命的“命門”,以期在未來發展中佔據主動。

再看國內,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下一步穩投資、穩增長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那麼“新基建”發力也順理成章。

從另一個角度看,新的機遇就在眼前。各類“雲課程”、“雲工作”之類的“雲服務”一夜崛起,這背後也意味著對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巨大需求。

34萬億帶來了什麼?

當線上需求集中釋放,“新基建”迎來發展窗口期。用上最快的網絡,坐著無人駕駛汽車,享受著醫療上的人工智能服務等等,都離不開大數據、雲計算的支持,那麼“新基建”這個信息基礎設施,正迎來發展的窗口期。

一端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另一端連著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新基建”有利於對沖疫情不利影響,釋放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

每一次危機面前,我們都有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希望“新基建”能給出新的方向和答案。

參考文獻:

1、《“新基建”怎麼定義?發改委權威解釋來了》,人民日報,2020年4月20日

2、《新基建新在哪?錢從哪來?五個關鍵問題,專家獨家分析!》,央視財經,2020年4月11日

3、《“新基建”資金從哪兒來?聽聽專家怎麼說》,經濟日報,2020年3月21日

4、《瞭望丨新基建三問》,瞭望,2020年3月21日

5、《央企發力萬億新基建,不走“四萬億”老路》,財經雜誌,2020年3月21日

6、《34億新基建的福利,從哪開始薅?》,吳曉波頻道 ,2020年3月5日

策劃:劉娟

監製:唐心怡

編輯:解軼鵬、郭建偉

校對:馬宇聰

34萬億帶來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