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憑的人就一定真正有文化嗎?

淨心顯性


首先,文憑不等於文化,讀過大學的都知道,考前透題是常態,題目絕大多數出自書本,而且非常簡單,60分萬歲多一分浪費,如果認真的學習,當然可以學到很多知識,而就算不認真學習,只要不掛科那麼大部分大學生都是可以拿到文憑的。

其次,一個人是否有文化,不僅取決於受過多少教育,而更多取決於看過多少好書,認真學習過多少知識,人生的閱歷是否豐富等等。

所以,有文憑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人也不一定有文憑,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在應試教育的國家,文憑很多時候只是找工作的工具罷了。


小汮穿毛褲


相信關注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決賽的觀眾都還記得那個叫雷海為的快遞小哥,第三季總決賽是迄今為止最萬眾矚目的一期。因為本賽季中囊括了最強選手:陳珏如、王天睿、任自豪、韓墨言、彭敏以及雷海為。出人意料的是雷海為穩紮穩打,不動聲色,如探囊取物般面取得了絕對勝利。一個是譽滿天下,平素罕嘗敗績的彭敏。一個是名不見經傳,卻十年磨劍的雷海為。論文憑,論學識,彭敏與雷海為不可同月而喻,更不具備可比性。但彭敏,敗了!雷海為,贏了!評委老師說:雷海為是一個真正的平民英雄。以往詩詞大會上學霸型選手比較多,第一季的冠軍殷怡航,是個大學生,第二季的冠軍武亦姝,是個中學生,第三季的冠軍雷海為,是個外賣小哥。這說明文化不在於學歷、文憑的高低,而在於功夫用的深不深。雷海為高中輟學,並非科班出身,僅純憑著對詩詞的熱情和喜愛,並將這些詩詞牢記於心,融入生命。他的普通,他的簡單,他的籍籍無名,都讓這場勝利的意義更加深遠,更值得我們為之歡呼喝彩,也讓他更加值得尊敬和景仰。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英雄莫問出處!

也有一些高學歷,受過高等教育的的有學歷的所謂的知識分子,他們真的就是有文化了嗎?文化,不僅僅指的是你有多高的學歷、你有多高的職稱,文化是一項綜合素質的體現。相信大家還對孫賀高鐵霸座事件耳熟能詳。孫赫,男,1985年出生,山東莒南縣人,(我先呸你一聲,我的山東老鄉),韓國圓光大學博士生,高鐵“霸座”事件當事人。我這個無恥的老鄉霸佔別人的座位,並且還對前來勸阻的乘務員各種胡攪蠻纏,事件爆發後,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 從而被人稱為霸座哥。更出人意料的是,我這個不知廉恥的老鄉還表演上了:坐輪椅、喊龍哥、叫推車,真真地讓我們體會到了他的無恥新高度。

雖然這兩個例子只是個例,但也充分說明了一個觀點:文憑絕對不是有沒有文化的唯一因素。文化應該是建立在文憑、專業、學識基礎上的,又以仁、義、禮、智、信、孝、悌、忠、廉、恥為行為規範的綜合表現。






i貓貓i咪i


有文聘,那肯定有文化,而有文化不一定有文聘。沒文化,但是有文聘,那是假文聘。沒文聘,但是有文化,那一定是愛學習的人。

一般來說,文聘高的人,文化也會高一點,文聘低的人,文化也會低一點。當然實際情況不盡然。古代很多人是沒有文聘的,但是可能有很高的文化。因為古代在科舉制度實行以前是沒有文聘(比如舉人、進士等等)的,科舉制度實行以後也不一定都有文聘,比如李清照就沒有文聘,但她卻是個大文人。所以古代出現的情況主要是有文化的人可能沒有文聘。現代不同了,出現了高文聘的人可能是低文化這種現象,甚至有的人的文聘還是假的。這種情況一方面說明了中國社會對文聘非常重視,把文聘作為衡量一個人的文化程度和個人能力的標準了,並且有的人會把文聘作為一種榮譽稱號。這是一種文聘崇拜的現象,會直接導致文聘歧視現象的存在。文聘歧視在現代中國社會很多方面都會表現出來,特別是人事制度方面,表現得尤其明顯。而文聘歧視是一種社會意識中的毒瘤,會嚴重地干擾社會的正常的、合理的運行。

當然也不能反過來說文聘高的就一定不行,這是不符合社會真實情況的。雖然文聘與文化、文聘與能力、文聘與個人品德等等方面的相關性不一定很強,但是多數情況下文聘高的還是會有一定的優勢的。所以也不要忽視了文聘的價值。對於年輕人來說,如果能夠獲得高一點的文聘還是很有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