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適合勞動節讀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說到了心坎裡

翻開我國古典詩歌史,裡面記載了許多歌頌勞動者辛勤勞動的詩篇。最早可追溯到《吳越春秋》中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即描寫了我國遠古漁獵時代人們砍竹、接竹、製作彈弓,併發射彈丸捕獵禽獸的全過程。除此之外,還有李紳《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范成大《田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等名篇佳句,不勝枚舉。

很適合勞動節讀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說到了心坎裡

適逢“五一”國際勞動節,筆者在這裡就向大家分享一首,很適合勞動節讀的經典詩篇,即唐代詩人羅隱的《蜂》。或許單從詩題來看,有很多人會覺得比較陌生。但是這首詩中的名句:“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我想大家就耳熟能詳了。畢竟,隨著“勞動最光榮”思想成為一種普遍觀念,“蜂”無私奉獻和辛勤勞動的形象,成為了一種美德的象徵,被人們廣為稱頌。

很適合勞動節讀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說到了心坎裡

另外,羅隱的《蜂》,其實還對不勞而獲的剝削者,進行了無情的諷嘲。而要理解羅隱詩中的這層含義,就必須先了解它的創作背景。由於晚唐的社會政治十分黑暗腐敗,沒有背景僅憑才學很難再踏入仕途,羅隱就是其中較為悲慘的一個。從大中十三年(859)底,羅隱至京師考進士,一連考了很多年,都沒中第,反而有了一個“十上不第”的稱號。

自那以後,羅隱便對當時的考試製度、朝廷很失望,於是便在一種憤懣的情緒下,寫出了一首首充滿對現實強烈批判的詩篇。《蜂》便是羅隱此類詩篇中的一首典範,充分體現了他傑出的諷刺藝術才能。雖然這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但是它卻說到了當時被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的廣大勞動人民的心坎裡。因此一直流傳到今天,歷來為人所稱道。

很適合勞動節讀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說到了心坎裡

《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首先,詩的前兩句“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即無論是在平原還是在山野,到處都能見到蜜蜂忙忙碌碌採蜜的身影。這兩句詩的意思顯而易見,畢竟它很生活化,我們也都知道越是春光明媚、鮮花盛開的地方就越能吸引蜜蜂。當然,羅隱盛讚蜜蜂盡佔美好的春光,不是對它們的羨慕嫉妒,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讚美。

很適合勞動節讀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說到了心坎裡

然後,詩的後兩句“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即蜜蜂採集百花釀成了蜜以後,不知道是為誰辛苦又為誰甜?這個問句就耐人尋味了。採花釀蜜是蜜蜂的天職,那麼它辛苦釀成的蜜最後到了哪裡去了呢?很大部分是要供養蜂王,以及被人類所用。也就是說,蜜蜂自己能夠享用的卻很少。往好處說,這是無私奉獻。往壞處說,便是它們意識不到不公平。

很適合勞動節讀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說到了心坎裡

所以詩人“為誰辛苦為誰甜”,其實就是替蜜蜂發出了不平之鳴。而對應到現實社會,即詩人揭開並抨擊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被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的現實,同時也表現了詩人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而隨著時代的前進,如今自然沒有了這種殘酷的現實。反而隨著勞動光榮成為普遍觀念,“蜂”的無私奉獻和辛勤勞動成了一種美德的象徵。

很適合勞動節讀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說到了心坎裡

綜觀羅隱這首詩,它主要是借蜜蜂採花釀蜜供人享受這一自然現象,諷刺了那些不勞而獲的統治者,表現了詩人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而對於我們而言,則是將勞動光榮銘記在心,始終記得親手獲得的勞動成果最香。總的來說,羅隱為勞動者寫下一詩,短短4句,卻成為流傳千年的名篇!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