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 教育不能缺失那一環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設置勞動教育課程,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和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


  也就是說,勞動教育將同數學、語文、英語等科目一樣,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事實上,早在《意見》出臺以前,全國各地有不少學校已經在開展與勞動教育相關的課程。那麼為什麼中央還要把勞動教育納入必修課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現狀如何?各地已經做了哪些嘗試?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教師和學生。
  這代青少年是隻會學習和考試的一代?
  中小學生對勞動教育有需求

  《意見》中有這樣一段表述:“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幾年前,曾經有一個視頻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一位初到美國留學的男孩不知該如何做西紅柿炒雞蛋,為了招待朋友,男孩發微信向母親求助。為了滿足兒子的需求,大洋彼岸的父母,隔著時差大半夜爬起來,到廚房為他錄製番茄炒蛋的視頻。最後,男孩做出了滿意的西紅柿炒雞蛋,他的聚會很成功,朋友們也都很開心。
  很多網友批評這個留學男孩自私,批評現在的年輕人只會學習、考試而不會生活時,其反映出的正是這種“智育領跑其他”產生的弊端。

  “其實,孩子們是有勞動教育的需求的。”劉靜老師說。去年她在北京市西城區一所名校的初一年級中開設了勞動課程,內容是教學生如何更好地進行收納。最初學生們不太重視,覺得“收納沒什麼好學的”“反正這個時間段必須上選修課,隨便選選就行了”。
  但上了收納課之後,孩子們的熱情很快就提高了,“當看到自己的櫃子用老師教的方法變得更漂亮、更合理之後,想學的孩子就更多了。”劉靜說,沒有選這門課的學生也開始追問“下學期還開不開”。
  “勞”之所以與其他“四育”成為青少年培養中的重要一環,是因為人本來就有參加勞動的需求。
  這個超長寒假裡,當沒有了如山的學業壓力時,那些“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中學生們,也變身成了“大廚”。
  “家裡沒有打蛋器,那天兒子為了做蛋糕竟然就用筷子打發了蛋清,蛋糕烤好之後,兒子的胳膊都疼得抬不起來了。真沒想到他能完成,要知道平時掃個地他都會叫苦。”中學生家長汪女士說。
  “愛上勞動”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參與勞動的成果絕不僅是流汗出力、強健筋骨。杭州市富陽區富春第七小學有一門小小農博士課程——不同年級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特點,把一些探究性的學習項目帶入到平時的蔬菜種植中,比如,高年級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以“土壤與植物的關係”為切入點,在種植之前採集土壤樣本,對土壤的PH值、有機質等進行化驗。“種菜前先學做土壤分析師。”一位老師說。

  實際上,勞動不僅不會耽誤學習,相反生活能力強還能夠促進學習。“收納就是鍛鍊學生分類、整理的過程,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取捨能力,並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劉靜說。
  勞動教育如何開展
  在過程中感受勞動之美

  在當前條件下,勞動教育如何開展也是一門學問。
  記者曾到某大城市的勞動基地採訪,基地裡的初中生要鋤地、耕田、磨面、蒸饅頭,很多孩子表示第一次見過麵粉的“前世今生”,也第一次吃上自己親手蒸出來的饅頭。
  正如《意見》所要求,這樣的勞動教育能“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基地中的勞動還包括諸如清掃豬圈、雞舍等內容,很多孩子完全沒有掌握勞動要領,豬圈沒打掃乾淨,自己渾身上下弄得臭氣熏天,甚至有些學生說:“終於知道以後什麼樣的勞動說什麼也不能幹了。”
  應該說,勞動教育不是給學生出難題,而是要根據不同區域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的設計。
  “其實我們讓學生參與到勞動中來,除了讓學生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還要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建立起人與物之間的和諧關係,進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最終形成人與外界的和諧關係。”劉靜說,進行勞動教育的前提是教師心裡不能帶著“勞動就是吃苦受累”的想法,而是要讓學生體會到勞動中的美,愛上勞動。

  不少專家也持相同的看法: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多一門課程,更重要的是讓青少年享受勞動的過程,並在過程中感受勞動之美。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檀傳寶表示,勞動教育和全部教育工作一樣,都是一個專業性的事業,離不開對於教育規律的尊重。加強勞動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學段兒童心理發展的實際、學習生活的實際、社區環境的實際,“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義教育不可能有任何理想的效果。
  “專設勞動教育的課程,固然是勞動教育重要著力點,應當引起高度重視,但是勞動教育又應該有更為廣闊的加強空間。比如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藝術、體育,甚至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自然學科都可能蘊藏著大量勞動教育的素材,各學科領域教學因而也都有因勢利導、潤物無聲地開展勞動教育的可能性。”檀傳寶說。
  檀傳寶表示,師生互動、校園環境、課業評價、學校制度等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應當增強勞動教育的自覺性。只有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全部教育生活中,勞動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實效。
  “18歲+”的大學勞動教育應以“真”為主
  勞動不應僅停留在課程學習

  如果說勞動教育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更多是一種“模擬訓練”,對於18+的大學生來說,勞動教育更應是一場“真刀真槍”的實戰。
  去年9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專業38名師生,來到河南省淮陽縣平糧臺遺址參加田野考古實習。據瞭解,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田野考古教學實習”課程是探索性勞動教育課程的一個典型案例。考古實習期間,師生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集體用餐、上工不輟。帶隊老師一般3至4人,晴天上工,雨天上課;白天手把手地教發掘,晚上一筆一筆地改記錄。整個學期,學生和老師、工人一起在考古現場揮汗,動手動腦,直接面對考古前沿現象。
  在這裡,2017級本科生胡云飛迎來了自己的20歲生日。這段時間,他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如何與當地招募的民工相處。剛到淮陽時,因為這些民工講當地的方言,說話又快嗓門又高,胡云飛經常聽不懂他們在講什麼,感覺“不是一個世界的”。但是時間長了,胡云飛找到了一個秘訣:人和人之間的相處要真心真意。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盧曉東認為,基礎教育階段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家庭勞動、簡單手工製作以及與年齡相匹配的公益勞動,大學生的勞動教育應該是面向成年人的勞動教育。

  在他看來,大學校園內有許多真實勞動機會,此外,“應鼓勵全日制學生在學期間,在校外參加實習、實訓、調研和科學研究,參加真實、有報酬的勤工儉學,參加校外公益志願服務,深入田間地頭、車間、工地、商場、物流、醫院、公共衛生防疫等勞動場所,深入城鄉社區、福利院等公益服務場所。”盧曉東說。
  如今,不少高校都已通過各種方式開展了勞動教育的相關實踐。
  在汕頭大學,學校以強化學生勞動服務為重點設計公益課程。公益課程是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課。每門公益課程1學分,48學時。其中,勞動服務環節不得少於32學時。每位本科生須獲得至少1個公益課程學分方能畢業。在東北大學,學校在本碩博思政課中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展開勞模文化研究成果進課堂,加強以勞模文化為重要內容之一的思政課課程群建設。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黨委書記劉向兵表示,大學階段主要培養的是日後要直接走向社會的“準勞動者”,因此,應在教育學生愛勞動、會勞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懂勞動之義、明勞動之理,深入理解勞動作為人類本質活動的基本規律,由衷認可並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的道理。    
     據《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