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浪人張建永,策劃打造文旅雪峰山的拓荒牛


瀟湘浪人張建永,策劃打造文旅雪峰山的拓荒牛


張建永教授如是說

工農相結合,從實踐再提升

毛澤東早年就提出和工農相結合是知識分子的一種責任和使命。我一直存記於心。

十四歲的時候,隨父母回故鄉,當知青,一干就是七年半。懂得了農民的疾苦、農村的破敗和農業的落後。十五歲的時候,提著膽子,給《紅旗》雜誌編輯部寫信,為農民呼籲,為農村獻策。沒想到編輯部居然兩次都認真回信了。要知道,那個時候《紅旗》雜誌的社會地位等同中央啊,這對我鼓舞很大。

在農村,從六分工幹到十分工,成為全勞力。在艱難的環境中,自學了馬列哲學、文學,學習了寫作和寫詩,儘管只是入門,但是,所想所寫都有一個農村背景和農民身影。

後來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和“三農”沒有關係,文藝學和美學都屬於“高精尖”的學問,只在思想和精神軌道上行走。趨近退休之際,鄉村情結喚醒我的鄉村記憶,為鄉村乾點什麼,成為我的新理想。

記得托爾斯泰、梁漱溟、晏陽初、陶行知等大家,都對鄉村有自己的貢獻,我們為什麼只有一條走到城市去的道路?新時代,鄉村才是大有作為的地方。不過,這種有所為和文革不同,不是被強迫的、被蔑視的參與,一定是本人自願,有這份愛好和興趣,還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能力訓練。

近幾年來,跑了三十六萬公里,考察了四百多村莊,主編了一套(八本)中國鄉村旅遊研究叢書,自己還出版了一套《行走的樹》(兩卷)本的隨筆,為鄉親們和熱愛旅遊的人們做了百十場講座。為湘西州、張家界、懷化等地做了數十個項目。

特別是近幾年,和雪峰山兄弟們一起奮鬥,把一個深度貧困地區的旅遊扶貧工作做得風生水起。

深度實踐,便知道哪些可為,哪些要緩為,哪些不可為。知道一個時代需要潛心做事的人,而不能浮在表面。

鄉村是我的第二個生命場所,鄉親鄉親,近鄉則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