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巖山的小木屋

2014年的一天,雪峰山文化研究會柴棚秘書長給我打來電話,請我寫一篇有關穿巖山的文章,題目就叫《穿巖山,一座綠色的豐碑》。我一口答應。放下電話,才感覺自己答應得太匆忙,因為穿巖山這個地名還是第一次聽說,手上又沒任何資料,這篇文章該怎麼寫?雖說後來勉強把任務完成了,但心裡總覺得不踏實,畢竟我那是“紙上談兵”,心想著哪天有機會去穿巖山實地遊覽一番,那就好了。

穿巖山的小木屋

今年7月17日,我又接到柴秘書長的電話,說文化研究會要組織會員實地去穿巖山看看旅遊文化精準扶貧後的新變化,問我身體怎樣,能不能去?我一聽高興得很,機會現在來了哪能不去,再大困難我也要克服,連忙說參加。

第二天,我和其他會員一起坐車前往位於漵浦縣的穿巖山,車輛進入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色古香的“楓香瑤寨”。

下車,第一個走上前來同我們握手的便是湖南省雪峰生態文化旅遊公司、雪峰文化研究會的領頭人陳黎明先生。他不但熱情地接待我們採風團的每一個同志,而且還自動當上了導遊和講解員。他告訴我們,這裡是“楓香瑤寨”,是花瑤人居住的地方,因為她們是一個愛美的民族,她們的服飾鮮豔奪目,流光溢彩,尤其是花瑤的女人是搖曵的花,飄香的花,走哪裡香哪裡。

穿巖山的小木屋

當我們走近寨門,發現門口擺著一張四方桌,桌上一口大缸,四周站著幾位山花爛漫般的花瑤姑娘,雙手端著酒碗,請進門的遠方客人先喝上一碗酒,才能走進寨門。我知道這是攔門酒,和侗族、苗族一樣,我在侗鄉30多個春秋,早已嘗醉了,這難不倒我。進了大坪卻沒見幾個人影,不由感到奇怪,噫!先進來那麼多人都到哪裡去了?抬眼一望,只見木樓後面的一條盤旋小路上,擠著如一條人蛇在往上爬行。

嗬!這就是“高山瑤池”。以前我只聽說天上有個瑤池,那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現我站著的地方是地上的瑤池,只見一個楓葉狀的池塘,盛滿一池湛藍湛藍的清水,映照著藍天白雲,天上有多藍,池裡水就有多藍。瑤池建在海拔600多米高古寨右上角的山坡上,來到瑤池邊,泉水盪漾,熱氣升騰,同行者有不少游泳愛好者都紛紛潛入水中大展身手,就連84歲高齡的譚士珍老師也都入水親身體驗一番。遺憾我是一隻旱鴨子,無緣享受,實在遺憾。

穿巖山的小木屋

這一天安排很緊湊,我們跟著陳總參觀了“茶馬古道”,“雁鵝界古村落”及紅軍長征路,畢竟是上了年紀的人,等參加完晚上的花瑤篝火歌舞晚會後,感覺有點疲乏。這時,聽到有人叫我,回頭一看,原來是生態文化旅遊公司何國喜副總經理在叫我,說要送我們去休息。

路上,何總告訴我們,這是陳總特意安排,接我和譚老師、元貴老師三位老前輩去他住的小木屋去休息,順道欣賞一下穿巖山的自然風光。我們都很感動,我在車上感嘆陳總是個有遠見的大好人,放著幾十個億的大康牧業上市老闆不坐,來到雪峰山這個山坳坳裡來搞旅遊扶貧,真了不起,膽識驚人。如果換成是我,怕是做不到,這不是自己捉蝨子放到身上來咬。我真的還不理解,答案還是迷。但我又覺得他走的方向是對的,符合黨中央精神,抓對了。而且他首先從雪峰旅遊文化抓起,這方法是對的,首先是轉換觀念,其次是做大文章、做大宣傳,讓雪峰文化走出雪峰山,走向全國,邁向世界。……

穿巖山的小木屋

何總聽我倆在閒談,就插話道,陳總是為家鄉父老鄉親著想,他計劃開發建設的穿巖山共分三期工程走。現第一期已快完工,光景區水泥路就修了十五條。

不知不覺,目的地到了。下車,何總帶我們穿過綠葉竹林掩蓋的一條小道,遠遠就看見一棟木屋藏在竹林之中。走進木屋,陳總看到我們,很客氣地招呼,“你們來了,今天老師們都辛苦了,先坐一坐,喝點茶,早一點休息。”

來到房間,我讓元貴老師先去洗澡了,我就參觀起這木屋的房間,剛進門時就聞到一股木頭的香味,感覺很舒服。環顧四壁全是小圓木壘積而成,沒有一塊磚頭。房子內所有用具,裝飾全部為木而成,就連擺花盆的架子,也全是一隻只圓木豎在客房的角上,尤為別具一格。特別是牆上掛的做裝裱鏡框,其內容更是令人有想不到的大膽。

穿巖山的小木屋

一天的勞累奔波,在這清淨、優雅、舒適的環境中睡覺,真是太享受了,一覺睡下來到五點多才醒,雖說還沒天亮,但我已覺神清氣爽。於是,趁他們還未醒,我就輕輕溜出房外,去獨自欣賞這穿巖山的美麗風光。

我依著木欄杆,望遠方一層層綠坡直達天頂,有云霧環繞山頭,在隱隱飄動,很像侗鄉“萬佛朝聖”的美景。再觀近處,這棟木屋被綠色竹林包裹,筆直的竹子與木屋一樣高。有些竹子從坡下長起來,我看還很年輕,裹著的筍殼都還留在竹節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從口腔直達肺腑,真鮮透了,那真才叫舒服,是神仙過的日子。這小木屋其實並不小,上下共三層,有食堂、有客房、還有不少工作人員。我沿著木廊走,七轉八轉,轉到大門口,站在亭子邊,往外一看又是一重天,一層山頭一層山頭,真是美極了。

穿巖山的小木屋

轉過頭仔細一瞧,木屋就座落在穿巖山高峰,離峰頂只差三百多米,山上樹木茂密,山下竹林盡染,幽靜、清新、美麗。就在進門不遠處,屹立著一座六角園亭,裡面安放著一座兩米多高的彌勒佛像,憨笑可愛,我心想陳總也一

我心想陳總也一定是信佛之人,怪不得他心地善良,盡做好事。我繞亭子轉了一圈,來到正前方,只見兩個柱子上刻有一幅對聯:上聯是“四面福山收眼底,”下聯是“百姓憂樂記在心。”從木屋回到浦安衝,在路上我把對聯之事講給兩位老師聽,並贊這對聯寫得好。何總講那是陳黎明自己寫的。我一聽是陳總自己寫的,請工匠刻上去的,便嗬的一聲“我清楚了”!

原來我弄不清的迷案,現在明白了,答案全都在這幅對聯之中!

(作者:李永安/湖南資深作家,圖片/本文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