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弗洛斯特的《未選擇的路》,來看當下人在選擇時的文化心理

從弗洛斯特的《未選擇的路》,來看當下人在選擇時的文化心理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九課,是兩首外國詩。一首詩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首詩就是弗洛斯特的《未選擇的路》。同樣是哲理詩,但弗洛斯特的《未選擇的路》卻給我留下很多思考。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詩中這句話寫出了無數人面對選擇的心理。魚和熊掌,我們誰都知道二者不可兼得,但我們依然為之焦慮。

從弗洛斯特的《未選擇的路》,來看當下人在選擇時的文化心理


有人說,這份焦慮來源於我們不知該做何選擇。即便我們知道自己該怎麼去選擇時,我們依然很焦慮。為什麼這麼說呢?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學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一頭牛在山坡上吃草。吃著吃著,突然一抬頭髮現對面山上的草很好,於是就想到那邊山上去。等這頭牛到了對面山坡上時又發現這邊山上的草好,於是又想著回到這邊山上的草好。等他到了這邊山上時又發現那邊山上的草好。結果,它就這山望望,那山跑跑,一天下來,什麼草都沒有吃到。

從弗洛斯特的《未選擇的路》,來看當下人在選擇時的文化心理


其實牛在決定選擇一個山頭時,是發現這個山頭草勢的好,當它佇立在時,它又禁不住去回望原來的山頭,突然發現原來的山頭也有優勢,於是便猶豫不決了。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他在選擇時,忘記了自己的初衷。牛到山頭的目的是為了吃飽肚子,而不是老草勢如何。可是結果卻被草勢迷惑了雙眼。

其二,我們在觀察事物時,常常也會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常常會對我們自身所處的環境缺乏客觀評價,也不能從正面視角發現它的優勢。等到我們脫離這種環境時,恍然大悟,原來她也很好啊!

其三,我們怕選擇錯。於是就把可選擇的事物反覆比較,優缺對比。我們只想獲取它的優點,拒絕它的不足。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可能。試想,如果一種選擇百利無一害,它本身就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所以在我們做選擇時,一定要明確我們的初心。從初心出發,做好最糟糕的打算,我們就能發現一條更接近我們初心的路。就像弗洛斯特在文末所言“而我選擇了人際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從弗洛斯特的《未選擇的路》,來看當下人在選擇時的文化心理


我是心理諮詢師芝麻花。藉助語文教學來談我的心理學認識。從語文課本中,發現更多積極心理學。讓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中感悟生活,用文學孕育著我們健康的心理。

如您有自己的想法,歡迎您和我一起探究語文教學中的積極心理學的秘密。

#心理諮詢師說#

#心理成長戰線#

#幸福公益 心理援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