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諸葛亮跟司馬懿一樣長壽,繼續北伐能成功嗎?

仰望明月754


假如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時曹魏不用司馬懿為主帥,而用大將張頜來抵禦結果會怎麼樣呢?從全面來考慮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張郃的戰術和司馬懿的戰術不一樣的地方有三處,第一處是戰事剛開始的時候,司馬懿率領大軍從長安出發。

張郃想要分兵駐守雍、郿, 有些人可能覺得第四次北伐如果張郃統兵很可能會全軍潰敗,而張郃分兵到雍、郿兩地,就削弱了曹魏整個軍隊的實力。但是要看分多少兵過去,你分了半個軍隊過去駐守,這肯定削弱了跟諸葛亮主力對峙的力量,但是如果只是分一隻偏師,一萬人左右的部隊,就不會對正在跟諸葛亮對峙的主力造成影響。不可能就因為分出這一小支軍隊而導致整個戰局的潰敗。

而雍、郿也不是整個戰役的主戰場,這隻小部隊就一直駐守在雍,郿這兩地,張郃用兵善於應變,不拘泥,一旦諸葛亮的主力大軍在祁山被發現,張郃肯定會調這隻小部隊過去支援。

所以司馬懿和張郃這次分歧,司馬懿是正確,而張郃錯誤的。司馬懿的跟跟諸葛亮決戰,不可能分兵出來,要分兵駐雍、郿這兩地,確實是削弱了魏軍在祁山的主力力量。但這次分歧我們就推斷出曹魏軍會在祁山敗北,這是不正確的。如果曹魏軍是要和諸葛亮在祁山決一死戰,那兵力當肯定是越多越好。而張郃戰役剛開始就沒打算將諸葛亮這支大軍一舉擊潰的想法,而是隻要保持祁山方向的魏軍可以盯牢諸葛亮主力就可以了。

張郃對西線戰場瞭如指掌,他的戰略思想就是徹頭徹底防禦,等你諸葛亮大軍糧儘自然就會退兵去,不退隊就可能導致全軍覆沒是諸葛亮承受不起的。對於司馬懿來說,他是剛調過來,對西線蜀軍沒有很深的瞭解,想速戰速決急於決戰。

由於第一次的分歧導致第二次張頜和司馬懿的分歧,第二次分歧是張頜建議司馬懿跟諸葛亮的主力大軍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可以使諸葛亮不能專心攻城,又能威脅到諸葛亮給祁山守衛部隊一定的信心守城,讓他們知道援軍就要過來了。張頜又建議分出這一小支軍隊騷擾蜀軍後勤。

而司馬懿並沒採納張頜的建議,而是把大軍開到諸葛亮軍營陣前,登山掘營擺出一副決一死戰的陣勢,就是不進攻,而這樣就導致軍營諸將很大意見,既要進攻了又怎麼不進攻又防守起來了,你司馬懿會不會打戰?而司馬懿自己都拿不定主意,被軍中將領這麼一說,就開始攻打蜀軍營地,結果大家都知道,司馬懿滷城慘敗。

到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就變的謹慎多了,採用張頜的防禦戰術,與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峙,拖垮諸葛亮,派兵偷襲諸葛亮後方,取得一些勝利。所以說第二次的分歧,張郃的戰術是正確,司馬懿是錯誤的,而司馬懿在慘敗後也吸取了教訓,實行防禦的戰略,最終取得勝利。而第三次張頜和司馬懿的分歧是諸葛亮退軍時要不要追擊?而這次追擊曹魏是損失大了,結果是折損大將張頜,因小失大。

所以假設第四次北伐曹魏軍主帥是張郃,肯定是採用跟第五次北伐伐一樣的防禦戰略,諸葛亮也只能糧草不濟退兵,張郃戰死也許不會發生的。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如果張郃沒有戰死,很有可能依然是張郃統領大軍,而戰爭結果和司馬懿領軍差不多。換成是郭淮,結果也和司馬懿領軍差不多,北原和陽燧兩次挫敗諸葛亮進攻皆為郭淮之謀,即使司馬懿未被曹叡起用,曹魏西線有張郃,就算第五次北伐時張郃已經戰死,曹魏西線戰場仍有郭淮,曹魏人才是在是太多了

算來算去諸葛亮依然沒有什麼勝算。當時蜀地路途遙遠,轉運困難。蜀軍好幾次沒有敗給曹魏,而是敗給了糧食。曹魏也是準確的發現了對手的弱點,堅守不戰,蜀軍沒什麼好辦法。每次出兵一旦退路被斷那就是滅頂之災,所以諸葛也不敢過於冒險。而曹魏西線的整體形勢要好於司馬懿負責時的,既不會出現滷城之戰,張郃也不會戰死。








螞蟻傳統文化


有志者,事竟成。諸葛亮之所以北伐不成,是因天不假年,讓他早早離世。如果能讓諸葛亮像司馬懿那樣長壽,北伐很可能會成功。

既然上天給諸葛亮那麼長壽,那就表明天不滅漢,炎漢復興,當在諸葛一代。人做事創業,都是在摸索中前進的,都是在幹事創業中不斷吸取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己的。有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摸索,就會豐富諸葛亮北伐的經驗,在不斷的小勝小敗中,必能積大勝於一役。在荊州丟失後,隆中對策已不可能實現,這就需要有另一個穩妥策略可行。掌控隴西,阻斷隴道,一直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標。為什麼要掌控隴右呢?隴右的戰略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一旦佔據隴西漢中,即對關中平原形成戰略性包圍,進可攻退可保,遊刃有餘。 隴西又是重要的產馬地,曹魏大部分戰馬都產自這裡,如果控制了隴西,曹魏戰馬供應不濟,曹魏最優勢的騎兵就大大削弱,而蜀漢控制了隴西,自己就能大力發展騎兵,在曠野作戰中與曹魏抗衡。掌控隴西就控制了重要的古絲綢之路要道,有利於經濟的發展。易守難攻的隴山險道,有利於駐兵,有利於屯田,更有利於東出居高臨下奔襲長安洛陽。從漢中和隴右兩路伐曹魏,就能形成夾擊之勢,成功的機率就大大增加。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幾乎成功佔領隴西,因街亭丟失功虧一簣。第二、第三次規模較小,第四次雖取得重大勝利,但因李嚴掣肘,糧盡而退。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斜谷,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諸葛亮率兵十萬餘人,在渭南與司馬懿大軍對峙。諸葛亮本想奪北原,連北山,斷隴道,無奈被魏將郭淮識破,早有防備,進攻北原的蜀漢軍被擊退。諸葛亮只好駐軍五丈原,既能以有利山地地形發揮蜀漢軍山地作戰特長準備與司馬懿野戰,又能很好守護斜谷糧道。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就讓軍兵與當地居民雜處,在曹魏大營眼皮底下開地屯田,以作與司馬懿長期對峙。司馬懿深知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不敢出營與諸葛亮野戰,無論怎樣激將侮辱,他都牢牢龜守營寨。本來欲長久對陣司馬懿,逼他出戰,敗司馬,斷隴山,再順渭水奔襲長安,怎奈天不假年,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蜀漢軍也在諸葛亮的遺囑下,安然退軍。

如果諸葛亮不死,在不斷的北伐中,一定能找到成功破解妙招,控隴右,佔長安,取洛陽,恢復漢室江山。倘能如此,也不會再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遺憾了。


sunjin6278


我最喜歡歷史假如的問題,給人無限想像發揮的空間,就像美妙的音樂,讓人樂而不淫。閒言不多講,我們來表表諸葛孔明與司馬仲達。

一部三國史,火燒赤壁前是曹操的天下,火燒赤壁後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平分秋色。

讓人可惜的是,諸葛丞相早逝,累死在五丈原,真是出師末捷身先死,一代名相就這樣鞠躬盡瘁。假如上天讓我們諸葛丞相活得像司馬仲達一樣長壽,他的北伐事業能完成嗎,他能統一中國北方嗎,能完成先主遺願嗎。

從章武三年春,諸葛亮平定蜀地南中之亂,然後開始準備北伐。

公元227年第一次北伐,因馬謖街亭失守,兵敗。

公元228年第二次北伐,進攻陳倉,因糧食跟不上,撤退。

公元229年第三次北伐,進攻甘肅成縣,文縣。唯一成功掠兩郡人民歸蜀。

公元231年第四次北伐,進攻甘肅天水,因為糧食補給跟不上撤退。

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進攻陝西眉縣,這次準備開墾土地,作長期鬥爭,可惜命逝在眉縣附近的五丈原。

這是他的五次北伐,都以失敗而告終。他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 糧食問題
    。戰爭打的是什麼,除了士兵的勇敢外,還有糧草補給。俗語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蜀漢平原雖然物產豐富,但是自足自給還行,一到戰爭消耗根本就跟不上。而魏曹的這邊山東、河南、河北、安徽、陝西、全是產糧大省。在糧食問題不用發愁,再加上司馬仲達不用遠徙,只要守好城池就行。
  • 道路問題。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是李太白的詩,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唐朝的鼎盛時期,就這樣交通依然困難,可想在三國時,蜀道之難更難於青天。北上,有秦嶺橫隔,東進長江天險加巫山,還有吳國虎視。在崇山峻嶺中,根本無法使用大型的運輸工具,只能靠人工挑擔。可想而知,十幾萬的部隊怎麼吃飯,別說打仗了,自己都餓死自己。攻入魏國,等於進了死地,當地人不會歡迎侵入者。諸葛丞相能不犯愁。
  • 人員問題。第三次北伐,取得了一點勝利,就是掠奪兩郡人民回蜀,由此可見蜀地的人員短缺。只能靠掠奪來增加人口。再加上連年的戰爭,人口傷亡很大。冷兵器時代打的就人數優勢,謀劃其次。以少勝多都是少數,歷史才可記載,而大多數都要兵力優勢才能決定勝負。因為人員跟不上,動力就不足,諸葛丞相造木牛流馬來運輸糧食,當然這是技術的革命,但確實是諸葛丞相無奈之舉。

以上三點,是諸葛丞相必須面對的現實,並且在短時間內解決不了。土地是近用化肥才增產到千斤的,魏時畝產不到二百斤。人口不是一下增長的。進入四川的交通近代才算解決的。諸葛丞相需要活多久呀,才能讓四川人口過億,糧食畝產千斤,用上汽車、火車、飛機。這一切都需要時間,都需要科學技術的提升。諸葛丞相與的北伐成功於否,不是與司馬仲達比壽命,而是比綜合國力。比天時、地利、人和。漢朝已經完成歷史使命,並不是所有民眾都擁護漢朝,再打著恢復漢室正統這是諸葛亮天時不佔。因蜀地狹隘交通不便,還要遠襲魏地,諸葛亮地利不佔。那麼最重要的人和,諸葛亮就佔了嗎。

人和諸葛亮也不佔。因為蜀國分成三股勢力,一是,本土勢力,原來的益州的官僚。二是,劉璋舊部,包括隨劉焉父子與蜀的老人。三是,隨劉備入蜀的骨幹力量。這三股勢力交織在一起,諸葛亮時刻都在捉肘。諸葛亮處理李嚴案就是為了打擊政治上反對者。說實話,劉禪同志他也是反對北伐,只是他沒有能力與諸葛丞相抗衡罷了。所以諸葛亮最主要的人和也不佔,北伐能勝利呢。他為什麼要北伐,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不能展開,只能說為了轉稼國內危機,他在《出師表》中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可見蜀國內部問題很嚴重,所以攻解圍。用戰爭化解國內各種矛盾,是治國的一種策略。他就為不斷的北伐,沒有戰爭也要創造戰爭。

以上我的分析,我的結論如下。假如諸葛亮活的比司馬懿壽命再長,他的北伐也成功不了,因為困境如此之多,都沒有能力去解決,國內支持者又佔少數。他的北伐只是為了蜀國的治理,是一種治國策略,北伐不重點,重點是怎麼能讓蜀國活下去。這他主要考慮的。大家可以討論一下,歡迎交流。

參考書目《三國志》《品三國》易中天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