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地位?都跟這位愛打仗的皇帝有關

歷朝歷代都將農業作為一個重要的部門,是立國之本,衣食之源。

與之相比,商業的地位就顯得有點悽慘了,從古至今商人就一直受到封建王朝的打壓。即使衣食無著的沒落士卒,都可以站到家財萬貫的豪商面前耀武揚威。在秦漢時期,商人甚至沒有穿戴絲綢的權力,連手中的財產都要如數上報,若有任何差錯便是家破人亡的下場。

中國商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地位?都跟這位愛打仗的皇帝有關

據記載,在商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靠做生意賺錢的群體。後來,周興商滅,朝廷允許前朝遺民繼續做生意,並稱呼他們為商人。由於是前朝的人,因此,他們普遍地位低下,同時要受到監視。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人的地位也曾有過提高的跡象,可這時,秦國卻進行了商鞅變法。

眾所周知,商鞅變法的核心是"農治"與"法治",而"農治"的一個重要舉措便是"重農抑商"。商鞅認為:秦國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而商人如果太多的話,耕種的百姓就會變少,一方面糧食的產量不能滿足國家日常運轉和戰爭的需要,另一方面商人重利,他們的存在會使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度縮減,國家的實力將會得到削弱。

因此,秦國若想擺脫滅國的命運,就必須打壓商人的勢力,絕不能允許國內出現大量商人。以至於,這一打壓商人的政策一直持續到西漢初期,哪怕是漢高祖劉邦繼位後,也在第一時間打擊和限制商人的活動。他不僅禁止商人及其子孫為官,還規定"賈人毋得衣錦繡綺縠絺紵,操兵、乘騎馬",且加倍徵收商賈的算賦,"重租稅以困辱之"。

中國商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地位?都跟這位愛打仗的皇帝有關

到了漢惠帝、呂后之時,"復弛商賈之律",取消了商人衣絲乘車的限制,然"市井子孫亦不得為官吏"。漢文帝雖"開關梁,弛山澤之禁",並實行"入粟拜爵"之令,但商人想進入仕途卻仍然無望。

文景之治時,朝廷為了解決財政收入不足的問題,不得不提出一些惠商政策,以期收取商人手中的財富。這時候的漢廷,也開了賣官的先河,凡是能夠捐獻錢糧的,視其捐獻財富的多少都可以獲得相應的官職,最高能得到"大庶長"的爵位。

這個爵位不僅位比九卿,同時,還允許這些人擔任三百石以下的官職,因此,商人的地位漸漸重要了起來。經過文景之治的醞釀,商人的勢力在漢武帝時期的朝堂之上,已經成為了一股不容忽略的勢力。眾所周知,漢武帝是一個馬背上的帝王,是一個極其熱衷於打仗的人,他發動了一系列針對匈奴、南越、西南夷等國家的戰爭。然而,打仗是要錢的。

雖然,文景之治為帝國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是,也經不住漢武帝如此的敗家。在他不懈的努力下,西漢的經濟體系終於崩潰,到了連將士的俸祿都發不起的地步。但漢武帝有一個顯著的優點,便是任人唯賢,他破格提拔的衛青等人,都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所以,這一次,他決定要破格提拔商人。

中國商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地位?都跟這位愛打仗的皇帝有關

而商人也沒有讓他失望,先後出現了東郭咸陽、孔僅、桑弘羊等名動一方的人才。這些人大力推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酒榷等政策,都獲得了不錯的成效。總結來看,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便是奪取民間經濟的控制權,將大量商賈劃入官方的勢力範圍,以增加其財政收入。

任用商人主管經濟,充分發揮他們在經濟方面的才能,制定合理、科學的經濟政策,最大限度地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減輕長期戰爭帶來的經濟壓力。事實證明,漢武帝的決策是英明的,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不但滿足了統治者奢侈享受的願望,還緩解了財政赤字的壓力。

然而,大量商賈進入官場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

首當其衝的便是冗官現象:

一方面賣官政策,帶來了一大批官員,要知道,對於被打壓了幾百年的商人來說,有一個官方的身份簡直和生個孩子繼承家業一樣重要。因此,凡是有點資本的商人,都會花錢為自己的孩子買一個官職。

另一方面,漢武帝任用商人為官進行經濟改革,設置了官職,國家推行的鹽鐵官營措施,也創造了大量的官職給商賈擔任。之後,為了方便管理又設置了大量的農官,可是,這些農官卻是不必要的。史書記載:很多農官的職責都有重疊之處,因此,產生了很多無用之官。

這些冗官的存在,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財政收入,而且,這些商人官員還經常欺壓百姓,與民爭利,因此,使西漢社會混亂不堪,百姓苦不堪言。

中國商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地位?都跟這位愛打仗的皇帝有關

此外,商人進入官場的另一個重要弊端,便是帶壞了官場風氣,貪汙腐敗之風盛行。

因為,這些人看重的只有自己的利益,而且,豆腐渣工程,貪汙官銀,哄抬物價等等都是常規操作,甚至,連漢武帝最信任的桑弘羊都是聞名四方的大貪官。等到漢武帝意識到商人問題的嚴重之時,便第一時間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

首先,建立了完善的檢查制度;

其次,大量提拔儒生希望能夠正一正官場風氣。

雖然,這些措施的推行及時遏制了西漢國力的下降趨勢,但是,受限於當時時代和制度,漢武帝沒能找到根本原因。因此,這一系列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西漢的問題終究沒能得到真正解決,埋下了禍根。

參考資料:

【《漢書·食貨志》、《資治通鑑·卷二十·漢紀十二》、《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