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鄉的村莊名字有什麼來歷嗎?有什麼故事分享?

飛豬美文


你好,我是高老慢,我的家鄉叫敦化,位於吉林省境內。敦化市歷史悠久,有千年古城稱號,是滿清鼻祖努爾哈赤的出生地。

敦化在古時候叫阿克敦,後來也叫敖東城,我們中國著名的藥業公司敖東集團就在敦化境內。敖東這個詞是古代金國滿人稱作鄂多力的漢譯音,寓意富強昌盛。過去的金國,契丹,滿族尚武民族都曾居住於此,都是比較野蠻和崇尚武力殺戮的,之後改成現在的命名敦化市,借鑑於四書五經中經典,寓意大德敦化,以德治理,也是希望此地從此和平,平安。


具史冊記載,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曾領重兵駐紮在此,築城堅守,建都稱王,自立震國。

公元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史稱渤海國,建都忽漢城,就是今天的敦化市。到明清年間,此地又稱敖東城。

康熙十六年,朝廷尊長白山為神,由於滿清鼻祖努爾哈赤出生於此,敦化也就是滿清的發源地,清初封山200年,據傳說長白山是清朝龍脈,皇族陵寢也有鑄造於此的。有一本很出名的盜墓小說,所描述的龍脈就是敦化境內的長白山。


敦化境內的金鼎大佛,是世界最高的青銅坐佛,佛祖總高48米,座下是佛教文化堂,堂內供奉著同體同爐同輝的9999尊金鼎小佛加上金鼎大佛,一共10000尊佛像,被稱為萬佛殿,極為壯觀。


金鼎大佛建造在六鼎山上,傳說上古時代,有一個法力無邊的妖怪在這裡危害世間,被一位修行的祖神遊歷至此用法寶收服,法寶化作六個鼎狀的大山壓住妖怪後,這裡被稱為六鼎山。


這就是我的家鄉敦化市,一座美麗的小城市,這裡連年被評為衛生文明城,交通文明城,金鼎大佛更被授予五星級旅遊景區。這裡更是延邊朝鮮族的居住地,這裡有無數的朝鮮族特色美食。

歡迎所有的朋友們,來我的家鄉敦化做客,記得點我關注,老慢可以給你當免費導遊。


高老慢


我的家鄉在東北的一個小山村,離鎮子有十二三里地。我們村口那有個石碑兩邊個雕刻著龍鳳,中間刻著:韓家大院,石碑的西邊有一顆百年老榆樹。我家鄰居姓韓我叫他二爺,他兒子比我大七歲,我這個二爺會講很多故事,我就喜歡聽他講故事。不上學的時候我就和我二爺一起去放牛,聽他給我講故事。那天他給我講了我們村韓家大院這個名字的由來,在很多年以前他的太爺爺是一個地主家裡特別有錢,在我們這個村子裡是最有錢的大戶人家,村子裡一多半的土地都是他家的,據說後來民主了,他爺爺主動把家裡所有的財產都分給了村民,後來村民集體立得村碑:韓家大院。到現在我們村裡還有一少半姓韓的,而且他們都有親戚。


小和尚愛讀書


在雲南的昭通威信縣有個叫天池的地方,那裡就是我的家鄉,距離鄉政府14公里,海拔1500米,從鄉政府的水泥廠分路就要上進村的盤山公路,一直到山頂,經過熊孔就可以看見一片世外桃源。村子四面環山,是個小盆地,格外平坦,進村口就是一片農田,翠綠翠綠的,村民的房子如今健在公路兩旁,房子後面是一塊塊種植了玉米土豆和各種菜的土地,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果樹開花,一片奼紫嫣紅,夏天的季節,玉米並排而立,綠得流油,公路邊南瓜花和牽牛花相交輝映,呼吸的空氣都伴隨著露珠和花香的味道,讓人神清氣爽。

村莊裡有苗族,漢族和彝族,大家相處融洽,互相通婚,從來沒有民族爭鬥和矛盾。

這個村莊就在山頂上,卻為什麼叫天池?很久以前爺爺奶奶經常給我們講關於天池的故事。

以前,這裡是一大片湖,湖水清澈,水位很高,在村口的農田盡頭有個龍洞,裡面寬敞明亮,龍洞一直延伸到鄉鎮府的水泥廠山下那條河,傳說洞裡困著一條龍。因為全縣最高的山就在我們村後面,叫冠子山,那是連接天地的地方,神仙們時不時會下來遊湖洗澡什麼的。那時候的村民都住在湖後面很遠的山上,他們都叫這個地方天池。正是這塊風水寶地,也吸引了很多妖魔鬼怪,他們都想上天當神仙,經常在這一片搞得烏煙瘴氣的。玉皇大帝就派了一條龍來守護冠子山,自從這條龍到了冠子山,所有的妖魔鬼怪都跑得沒了蹤影,冠子山上野味眾多,經常有村民去打獵,有時候就看見白色的大龍盤旋在山上,有時候是遇見白衣少年打坐,還幫村民趕走兇猛的野獸。就是這條善良的龍公子,偏偏愛上了山下的一個女孩,違反了天規,上天要懲罰他把他變成一條小蛇,女子不同意,為保住龍,她跳進了湖裡淹死了。龍非常痛苦就一口吸乾了所有的湖水找到了女子的屍體,他一心求死想陪女子而去,玉皇大帝深深被他們的感情所打動,卻又不得不懲罰以儆效尤,就命他迴天庭沉睡一千年,他含淚抱著心上人化作龍身爬進了龍洞裡,再也沒有出來。玉皇大帝又擔心他哪天爬出來上天報仇就做法在龍洞上面壓了一座大山,許他一千年以後方可甦醒。

湖水乾了,神仙再也不來了,村民們也從山上逐漸搬到了平地裡,種田種糧,過著舒心的生活。逢年過節還會有人去洞口祭天,他們認為龍可以傳達他們的心願,讓村子風調雨順。

慢慢的,知道這件事的人越來越少,也再沒有人去祭天了,傳說也就成了傳說。

小時候我們聽了這個故事,忍不住舉著手電筒曾鑽進去洞裡過,洞口進去十米遠的地方確實非常寬敞有七八十個平方,地上還有些破罐子破碗,岩漿四面凸起,卻都剩下些亂七八糟的莊子,金黃金黃的,燈光照在上面發著光,有些岩漿還是透明的。明顯,早就有人來打劫過,順著走下去越來越窄,越來越黑,溼漉漉的滴著水,膽子也小,很快就都跑了出來。

爺爺說,以前經常有強盜會躲進洞里居住,洞口被封住過幾年,但是又被挖開了,大家心底還是覺得不能封了洞,擔心龍翻不了身或者甦醒出不來會帶來厄運。

我不知道,龍被困住有沒有一千年,也曉得這只是個傳說,但卻被他們的愛情感動了無數次。

現在,跟朋友說起這個傳說,他們都表示很想去看看,去拍拍照什麼的,想去的朋友我當然歡迎,一定會找個長老再把這個故事講一遍。

當地苗族特色非常濃厚,美麗苗族女孩格外漂亮。威信是紅軍長征途徑的地方,在這裡有個著名的扎西會議(威信以前叫扎西),縣城的扎西會議會址還保存完整,水田的花房子會議會址也還在,如今威信縣已是紅色旅遊勝地,好玩且有意義的地方特別多,比如雞鳴三省的地方,天台山,灣子苗寨,一線天兩合巖,長安的懸棺等,每年十月都會吸引四面八方的遊人,大家也深愛苗族文化。








玲子的廚房


家鄉在雲南四川交接處,向家壩鎮,有一條金沙江河,小時候沒事就喜歡看對面起起伏伏的高山,也不知道多少座,那時總幻想自己能河那邊看看,爬上山看看那裡到底有什麼五光十色的日子。

慢慢的,長大了有7-8歲了,開始纏著我爸爸問他什麼時候去對面山上打漁帶我一起,爸爸告訴我說山上沒有魚,河裡才有。

然後我就問爸爸,對面怎麼這麼多山呢,爸爸說這裡有個傳說:傳說對面以前是沒有山的,金沙江有18個險灘,那個時候沒有橋,人們都是坐船到對面買東西的,可是每年因為灘太險時常都會有船控制不住而整船人遇難。有一對戀人相愛了,但是他們之間隔著河,小夥子是船伕,菇涼只是對岸一農家女。有一天,水流太湍急了,菇涼不讓小夥出船,但是每7天一次的趕集太多人要去河對岸了。

小夥沒辦法還是出船了,在過第3個灘時,整船翻了,小夥的最好泳技還是沒能抵過那河裡的一個個漩渦。菇涼傷心到想跟他一起跳進河裡,還有河神菇涼想到,於是日夜求河神,河神說要救他們可以:你要用自己的生命換。

菇涼說好吧,可是她怕小夥忘了她,於是在死去的時候,唱起了歌,唱一首對面就長起了一座山險灘就平一個。唱到第18首時,河神給了她一耳光,所以現在最後一座山是歪的。

後來政府依山而建了一座大橋,把我們那裡的化肥運到全國全世界各地,一座幸福度很高的城市,水富




妹姐說事


我的村子舊縣村在山東省泰安市,名字有來歷。

據《重修泰安縣誌與地誌》記載,曾為歷代(春秋,秦,漢,隋,唐)等朝代的縣城,到了宋代開寶五年,那時叫泰安縣,縣城遷至岱嶽鎮(今泰安城),以後人們就把此村更名為舊縣村,因人口眾多,又根據位置把舊縣村分為:前舊縣村,中舊縣村,後舊縣村,東舊縣村。四個村子緊緊相連,南倚汶水,徂徠山近在咫尺,是一個有山有水好地方。


小鎮軍哥


我的家鄉孫家莊村,系山西省原平市中陽鄉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全村共有856人,可耕種土地6215畝。孫家莊原名孫家屯,元末明初,為大陽村孫家的鹽場,名鹽圪坨,亦稱孫家圪坨。清末民初,鹽土漸少,鹽場倒閉,鹽場工人不願分散離走,就都居住此地,開始有了孫家莊這一村子。可孫家莊至今卻沒有一戶人家姓孫,姓李的姓王的居多。

孫家莊村位於呼沱河東岸,土地肥沃適宜耕種,現大部分種植玉米,年可產玉米600多萬斤。孫家莊人民勤勞,年復一年靠種糧為生,生活過得也比較幸福。孫家莊人上進,每年有進入重點中學讀書之人,出了很多大學生,研究生,也有三四個博士生。孫家莊人善良,多年來有許多山裡人過不慣山裡的貧窮生活,來孫家莊落戶,又多了幾戶外姓人。

孫家莊村的名優特產是編織,產品為笸籮、簸箕,還有糞笸籮、安全帽。這些在生產隊時可是緊要產品,遠近聞名,曾經和縣農資公司還簽了合同供應。只是隨著社會發展,這些產品也就失去了作用,不過很多農戶家中仍有保存,偶而也還用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孫家莊人民也不落後,正以奮進精神,勤勞致富,努力改變面貌,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歡迎您來此創業。





李增喜3


XGC上善若水是河南省中牟縣黃店鎮東謝村人。下面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東謝村的來歷。


東謝村隸屬中牟縣黃店鎮前杜行政村,是前杜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兩個村民組,距中牟縣城22公里,鄭民高速公路14公里,距鄭州市國際機場26公里,距機西高速11公里,距黃店鎮政府3.5公里,交通便利。 小清河自西南方向來,東北方向去,環抱全村,從風水角度看很完美的玉帶水。東謝村向北與刁家鄉東石家村隔河相望,向西於前杜村相鄰,南面與馮家村隔河相望,北面與黃店鎮武家村相連。 村北為沙崗地,約1.5平方公里,沙崗東西走向,村東、西、南為粘性沙質土壤,約1平方公里,村域面積4.5萬平方米,南北主街,東西街13條,全村現有164戶,人口740人,地處北緯34.57度,東經114.03度,每拔高度37米。 東謝村全為漢民族人口,清朝乾隆年間建村,全部是謝姓人家。民國前稱“小謝村"。後因於西謝村對稱,建國後又稱東謝村。東謝村為小清河洪水沖積平原,條狀河帶地貌,青沙粘質土壤,地下水位12米。現有耕地1400畝,機井四十眼,大中型農機四臺,小手扶拖拉機137臺,2000年糧食總產75萬斤,森林覆蓋率34%,多為楊、槐、柳椿、榆、楝等樹種,畜牧業養殖廠2座牟味源生態園一處,醫務室一所,村門上水泥路直通前杜村、黃武公路,人均純收入7680元。 第一節村史 東謝村的成村史有兩個版本。


一:據東謝村幾位年長者謝文祥(86歲)、謝長法(88歲)、謝建明(83歲)、謝老臭(81歲)四位老人介紹:“東謝村是由西謝村遷入。三世祖謝三讓(郎、藏)給石家村看墳(老莊後現有石墳崗),看中了此地,並在此定居,生四子謝士枝、謝士葉、謝士允、謝士英四人,後分四枝(老四門)。 東謝村還有喬姓、段姓、王姓、穆姓等四姓,據老人們講,喬姓家產有本村謝丙蘭繼承,其祖瑩在西墳的東北角;段姓的墳瑩在西花園(地名),現仍存在;穆姓的祖瑩地也在東南河,也是因為小青河改道,加上沒有後人而被毀;王姓祖瑩地在村西第一道崗中間,東謝村王墳(地名)因此而得,這支王姓的後人王群現移遷到鄰村,後杜村的王姓就是王群(王行hang戶也就是現在的經紀人)的後人。




再就是現在的西謝村老瑩地,最西邊的樹木還給東村留著”。 有此可見東謝村是有西謝村遷來是靠的住的。

又根據東謝村世系圖來計算,按常規算法,每世按二十年來計算,現東謝村有十七世,減去謝三讓前兩世,餘十五世,三百年,應該是1719年,這時是清康熙五十八年,東謝村建村應該是這個時候建村。


根據中牟縣文物局堪定的《東謝村東北周朝古遺址》,也說明了在東謝村這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夏商周時期就有人來此定居生活。


據謝建明老先生講,他曾聽東謝村第十世老人謝海松講,東謝村以前是古朱仙鎮,據老人家講:“古朱仙鎮就在此地,北邊從切坡地(東謝村地名居村正北一公里),南邊到黃店鎮段村,南北長四五里,從東謝村到段村也就是五里地。大塊地(東謝村地名)位於村西北一公里處;八十畝地(東謝村地名)位於村東北1.5公里,也就是東周遺址,平整土地時有房基、窯場青灰遺址、瓦櫟等”。

二:據《中牟縣誌》、《鄭州地名古今詞典》、中牟縣民政局村碑載,東謝村系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廣濟寺遷入此地,全村居者全是謝姓人。有一點我要說一下,據老人講,東謝村是從西謝遷入,證據是西謝村老墳裡的樹一直給東謝村留著,並且輩分又一致,這個來源應該可靠。




又根據始遷祖到最低的輩分為十七代,按學述的計算方法,東謝村己經有340年的歷史,應該是在乾隆年間建村最為可靠。全村到了道光年間已發展到140口人。 清咸豐年間,全村人口再次增長,由於當的科學技術落後,農業生產也帶來了危機,村裡有兩拔人分別遷出,謝士枝系遷至尉氏縣大營鄉五間房李村定居,謝士葉系遷至開封縣西姜寨鄉後常崗村定居。 建國後1957年東謝村又一部分人來到湖北省鍾祥市盤石嶺和大口林場落戶。東謝村到目前應該是340年的歷史。


東謝村的來歷應該是第一個版本最有說服力。

本文摘自上善若水的作品《東謝村志》。筆者初中文化程度,在農村基層任上歷時二十餘年,經過近五年的走訪,終於時下完成《東謝村志》的編撰工作,僅於此與大家分享東謝村的淵源!


XGC上善若水


年輕時當知青,插隊在潘莊公社,潘莊是個大鎮,卻沒有姓潘的人家,姓楊的和姓馮的是兩家大戶,我這個第二家鄉是大有來歷的:

傳說,這裡是古代驛站,也曾是唐代熬鹽的鹽丁莊子,在北宋時皇帝賜給了元帥潘仁美,所以叫潘莊。據說潘仁美的墓就在潘莊,但是我們下鄉時就沒有看到蹤跡。

這裡是抗遼的古戰場,北宋名將楊繼業率領眾兒郎抗擊遼兵入侵,寡不敵眾被遼兵圍困,楊七郎匹馬單槍闖出重圍,找元帥潘仁美搬取救兵。

楊七郎曾在潘仁美之子潘豹擺的擂臺前,看到潘豹暗器打死各路英雄,一怒之下違背家長不許楊家兒郎打潘家擂臺的教訓,飛身上臺,躲過潘豹暗器,力劈潘豹。

潘仁美記恨楊七郎殺子之仇,不但不發救兵,還以楊家將抗遼不力為藉口,把楊七郎綁在旗杆之下,亂箭穿心,射死楊七郎。

楊七郎死後埋在潘莊,七郎墳是一個大土堆像一座土山,墳墓靠近永定河邊,永定河水氾濫,七郎墳就往上長,河水永遠淹不了七郎的墳墓,為了紀念這位抗遼英雄,人們還修建了七郎廟。

後來楊六郎告御狀伸冤,八賢王推薦調寇準進京審理潘楊案。寇準假扮閻羅,夜審潘仁美,楊家冤屈得以昭雪,潘仁美陷害忠良臭名遠揚。

潘莊的潘家後輩以姓潘為恥,於是改姓為馮,這就是潘莊鎮卻沒有一家姓潘的原委。而且楊家和馮家世代不通婚,不知這些年有沒有改變。

關於七郎墳的傳說有幾個版本,還有一個版本說是七郎被害後家人送七郎遺體回家鄉,在潘莊歇息時,一滴英雄血滴落在土地上,這塊土地便不斷增高,後來人們建了七郎廟,這土丘才不再增高。

不管是哪個版本,都飽含人們對抗遼英雄的讚揚與懷念。

《寧河縣誌》記載,詩人徐羾曾作《詠楊七郎墓》的詩:“宋室將軍勇絕倫,英靈凜凜至今存。一抔遺土千年恨,百戰神威萬古尊。風急濤聲悲壯士,明月霞影吊忠魂。野人亦自知加禮,不敢樵蘇近墓門。”

謝謝平臺


慧谷拾珠客


錦州是一個英雄的城市,著名的遼瀋戰役在這裡打響,在市郊有一個叫帽山的地方,那裡就是遼瀋戰役指揮所,當年就是林彪在這裡指揮了遼瀋戰役並取得了偉大勝利,為解放全國奠定了基礎。遼瀋戰役紀念館就坐落在錦州。

錦州也是一坐古城,又是工業化現代城市,也是一個港口城市。錦州是東北地區唯一同時具有海港、空港、鐵路、公路和管道運輸的樞紐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

錦州是我的故鄉,無論我身在何處,家鄉永遠都在我的心中。


Wqhua


所發生的故事: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最前沿,主要的戰役是老山戰役,位於中國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天保鎮駐地船頭村以西,中越邊境口岸船頭西南五公里處的中越邊界騎線點上,現保留的戰場遺址的是老山戰場和老君山戰場。由於戰爭的影響,現在麻栗坡縣的排雷行動還在進行中,地雷依舊沒有排完。

家鄉的特色特產:三七的原產地,又被稱為三七花開的地方。全國各地的三七基本上都是從我們這裡發出,種植三七比種的大米還多,遺憾的是種三七的是當地人,做三七生意的九成以上都是外地人。

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色,也都有它特有的故事,對你的家鄉瞭解多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