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急著進五環,特斯拉和歌瑞爾們為啥不歡迎

急著擠進五環內的拼多多真是麻煩連連,業績一發布,市值掉了上千億。剛把特斯拉的事情擺平,歌瑞爾又要走15萬元賠償。

進個城就這麼難?品牌商為什麼不願和拼多多交朋友?

恐怕都是百億補貼惹的禍。做品牌,從來就不是為了讓平臺更便宜地賣貨,而是更有效率地賣貨。


拼多多急著進五環,特斯拉和歌瑞爾們為啥不歡迎



一 特斯拉是高認知物種


拼多多最近在調整“百億補貼”策略。和以往的補貼不同,這次補貼不是普降甘露,而是有選擇地進行,尤其是蘋果、特斯拉這樣的高光品牌、高認知物種。至於沒有多少認知的白牌和弱勢品類,拼多多方面好像不打算出多少血了。


這就是特斯拉風波的簡單背景。上個月,拼多多平臺上對特斯拉Model 3的標準續航升級版進行補貼。這款車的團購價只要25萬元,5人成團,比特斯拉官方便宜了差不多2萬元。


也就是說,2萬元的差額是拼多多自己掏的。但有個武漢的消費者在提車過程中,被特斯拉給否了。原因是,特斯拉沒有授權拼多多去補貼。很多人說特斯拉店大欺客,其實,關鍵在於拼多多沒跟人家商量好。

拼多多急著進五環,特斯拉和歌瑞爾們為啥不歡迎


至於歌瑞爾,這是一個國內的服裝品牌。早在去年初,拼多多在未取得他們品牌授權的情況下,就在自身平臺上以“歌瑞爾品牌”開始銷售產品。至於產品的真假,反正用戶是不得而知。


關鍵是,拼多多平臺上,不僅沒有標註“第三方商戶”等信息,還特意加註了“品牌”標識。過分嗎?拼多多上還顯示了“品牌授權”、“入駐審核”等醒目的字眼,簡直就是告訴消費者,這是直營店或旗艦店。


結果是,歌瑞爾告了拼多多。最近法院裁定後者敗,還要賠15萬元。歌瑞爾在官方媒體上詳細解釋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錢,對於拼多多來說,有的是。但你想補貼誰就補貼誰,不能自己說了算。你說讓用戶得到便宜,從而讓這些品牌的銷量更大,但品牌商對此不感冒,這就尷尬了。


這叫什麼事兒!



二 拼多多的初認知風險


拼多多麻煩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它崛起於草莽,深耕五環外多年,平臺上商品雜亂而且較低端,甚至在早期發展中,不斷出現“假貨”、“高仿”等負面事件。這對品控要求較高的一二線消費者而言,拼多多的初認知是非常危險的。


我在《拼多多推動了認知分工,但又很危險地普及了淘寶》一文中有說過:


“目前看,拼多多建立認知分工基礎並不牢固。“拼團更便宜”,雖然在獲取用戶嘗新上具備巨大的吸附能力,對於反向定製無名工廠的產品具備強大的引力,但不可否認,“低價=低端、低質”是一種無法迴避的認知風險。”


為了擺脫這個充滿風險的初認知,拼多多也是拼了。急著進城、將觸角伸向一二線城市,也就是常說的五環內,不能不說拼多多的調整沒道理。一方面,為了擺脫“低端、低價”的認知,一方面為了獲取消費能力更高的用戶,因而需要更多的有勢能的品牌入駐,尤其是通過高額補貼,讓高淨值用戶留在平臺上。


這正是拼多多宣佈推行“百億補貼”策略的邏輯。為了提升消費者的信任度,拼多多為“百億補貼”加上了三重防護:100% 正品、優選品牌以及售後無憂。


如果單看拼多多的報表,百億補貼策略似乎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五環內用戶數在增長。


進城是拼多多的自由選擇,但通過補貼高認知品牌,這行為有點草莽了。

拼多多急著進五環,特斯拉和歌瑞爾們為啥不歡迎


三 百億補貼與賣便宜貨


品牌商們的反應表明,拼多多的補貼策略-讓消費者買到更便宜的商品-可能是一廂情願的。


其實,一直以來,拼多多就在和品牌方進行多回合的糾纏。先前,AMD、LA MER、戴森、三隻松鼠等品牌紛紛發聲明,表示沒有入駐拼多多。這回,特斯拉更是態度決絕。


難道品牌商們不願意快速多銷嗎?


我願意。但降價多銷,不一定願意。沒有幾個品牌願意在其產品供給既定的情況隨意實施降價,哪怕是由第三方實施補貼。因為高額補貼意味著,品牌們的潛在用戶以低於品牌商設定的價格進行購買,長期下去,可能會讓用戶認為該品牌的價格在下降。


百億補貼,會讓品牌們的用戶習慣於買便宜貨。但“便宜沒好貨”這一廣泛的共識,會讓多年苦心經營的品牌在瞬間崩潰。


歸根結底,品牌的價值不單由價格和功能來體現,更由其彰顯屬性、保障性來體現。補貼,表面是在拉低價格,實則影響到品牌的其他價值屬性。

品牌們,不願成為消費者買便宜貨的對象,比如特斯拉、茅臺們。除非它們滯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