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西方更早100多年進行海上大探險,但最終卻喪失了數百年海權

比西方更早100多年進行海上大探險,但最終卻喪失了數百年海權

公元1405年,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全球大探險的龐大艦隊從南京出發,三寶太監鄭和率領2萬多名將士,乘坐200多艘各式遠洋海船,出海宣揚國威,因為艦隊航行之婆羅洲西面,所以史稱“下西洋”,這次航行比西方的“地理大發現”早了100多年。

比西方更早100多年進行海上大探險,但最終卻喪失了數百年海權

從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的28年時間了,鄭和率領艦隊七次下西洋。前兩次航行,鄭和艦隊最遠航行至印度半島南端就停止,造訪了占城(越南南部)、暹羅(泰國)、爪哇(印尼)、榜葛喇(孟加拉)、古裡(印度卡利卡特)等國家;後五次遠航開始越過印度半島,繼續向西航行,最遠到達過紅海阿拉伯地帶以及非洲的肯尼亞地區。至今在肯尼亞濱海省的拉穆島上,一直流傳著他們是600多年前來自黃金之國將士的後裔,而且當地有很多人都會說漢語。

比西方更早100多年進行海上大探險,但最終卻喪失了數百年海權

七次下西洋,鄭和艦隊共造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次的航行都攜帶了大量的銅幣用於外交以及購買當地的產品,而這導致永樂時期的銅錢大量外流,從而國內的貨幣大量貶值,而且建造航行的艦船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據傳僅白銀一項,每年就要花費600多萬,使得國庫空虛。但也正是這項龐大的航海行動,極大的促進了東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中國的絲綢、瓷器大量輸往國外,人民富裕,史書上記載”百姓充實,府藏衍溢“。同時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原料等等,極大的促進了中國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同時因為”通好他國,懷柔遠人“的對外政策,往往”厚往薄來“,加上強大的軍事實力,眾多國家也紛紛向大明朝進貢朝拜。

比西方更早100多年進行海上大探險,但最終卻喪失了數百年海權

隨著第七次下西洋鄭和的過世,以及國內大臣的反對,這項航海行動遂告終止。大明朝重新實行明初的海禁政策,直到清王朝被西方列強用堅強列炮轟開中國大門前,中國就一直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這讓剛剛開拓了新航路的大中國失去了難得的認識世界、認識新大陸、稱霸世界的一次大好機會,剛剛建立的海上貿易體系也隨著閉關鎖國政策而崩塌。中國的造船技術也受到重大打擊,再也無力建造大型海船來維護自己的海權,中國沿海被海盜及倭寇佔領。往後的幾百年世界裡,鄭和開闢的航路隨後被西方國家接管。到了明末1601年,中國臺灣被荷蘭佔領,而大明朝無力收回。到了1661年清順治18年的時候,才靠著海盜出身的鄭成功花費9個月的時間收回,開始了鄭氏家族在臺灣的統治。

比西方更早100多年進行海上大探險,但最終卻喪失了數百年海權

最早開始海上大探險的中國,最後卻在之後的幾百年的時間裡喪失了海權,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海權才慢慢得到維護,但是直至今天,中國還處於西方帝國主義的各種所謂的海上包圍圈中。這不得不是是一種巨大的遺憾。

備註: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私信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