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禎為什麼非常信任東林黨?東林黨又是怎麼忽悠崇禎的呢?

老黑雜談


實際上以崇禎多疑的性格,他不信任任何人和集團勢力。當然,東林黨也不例外。

帝王術的藝術就是制衡,崇禎啟用東林黨是為了懲治閹黨之患,他需要有一個旗號來團結可以利用的勢力。魏忠賢一黨垮臺,東林黨言官集團獨大,已經威脅到崇禎的地位,這夥言官吧也不知道收斂,以為鬥倒了魏忠賢,就天下太平了,其實崇禎的算盤豈是他們能揣度的。

要說忽悠崇禎還算不上,真正忽悠過崇禎一次的莫不過袁崇煥當年答應他可五年平遼,不過那時崇禎年輕,收復山河心切,發力有些過猛。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江楓月夜


政治往往是權宜的,因此,說崇禎帝“信任”東林黨,倒不如說崇禎帝“依靠”或“利用”了東林黨更合適,反之也成立。

東林黨是被朱元璋遺訓慣壞了的江南士子小團體,就其政治性格和人品操守而言,不比“入主為奴”的閹黨好到哪裡去。魏忠賢擅權時,護主顧大局,徵遼和剿匪經費充足,邊將安心,四海相對安靜。而東林黨主政時,從南方士族利益考慮,取消了徵稅,遵循“任人唯同道”原則,只使用自己人,致使將不保位,軍無糧餉,人心渙散,引發了“己巳之變”,導致了明亡清興。

魏忠賢行事時,雖利慾熏天,但多少還照顧一點皇家的利益。東林黨行政時,其理由雖冠冕堂皇,但內核和實質卻只有狹隘自私的“自己”,用自己人,自己給自己做事,否則,一概排斥,堅決打擊。一次,傀儡首輔周延儒,由於沒有完全按東林黨遞上的名單用人,差點被逼下跪,並因此被攻擊下臺,最後命都丟了。

對明朝,特別是明末時期以及東林黨的流行評價是由所謂明史大家萬斯同定調的,萬斯同是黃宗羲的學生,而黃宗羲的父親、萬斯同的親師爺是被譽為“東林七君子”之一的黃尊素。

一生反清、發誓永不做“清官”的黃宗羲,知悉乾隆帝要編撰明史時,一反常態,力推自己的學生萬斯同出任明史主編,其用意不排除有要掌握其評價話語權的考慮。








徐大乎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明末東林黨人顧憲成為無錫東林書院題寫的對聯。這幅對聯立意深刻,對仗工整,道出了個人學習修養與國家大事之間的緊密聯繫。絕大多數人對明末東林黨的認識就是來自於這幅對聯。那麼,東林黨到底是個什麼黨?在明末歷史上,東林黨真的這樣憂國憂民、大義凜然嗎?

東林黨是晚明時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而形成的政治利益集團。明神宗統治後期,政治日益腐敗,社會矛盾激化。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在京師為官的顧憲成被革職還鄉,與高攀龍、錢一本等人在無錫的東林書院講學,諷議朝政,評論人物,得到江南士大夫的支持。他們與在朝的內閣大臣李三才、趙南星等人深相交結,反對當時朝廷的種種弊政,漸漸參與國事,實行改良主義,遭到了勳親貴戚、后妃宦官的嫉恨。明熹宗時期,宦官魏忠賢專政,閹黨與東林黨的代表人物楊漣、左光斗之間的矛盾迅速尖銳化。魏忠賢殺害了東林黨骨幹黃尊素、周順昌等人,並使人編纂《三朝要典》,借當時發生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為題,意圖將東林黨的正直之士一網打盡。直到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崇禎皇帝即位後,逮治魏忠賢,瓦解閹黨勢力,東林黨人所受的迫害才告終止。

崇禎帝當政初期,對東林黨人是寄予厚望的。他先後提拔東林黨的周延儒、錢龍錫擔任內閣首輔,希望他們能振作朝綱、中興國運。然而,東林黨人的暴發卻引起了朝中無休無止的黨派之爭。東林黨的首輔和御史們甫一執政,就開始大肆攻訐朝中大臣。他們紛紛指責另一位閣臣溫體仁在家鄉的種種不法行為,包括娶娼妓為妾、接受賄賂、奪人家產等項;甚至對國之干城遼東督師袁崇煥也大放厥詞,說他擅殺大將毛文龍、暗通建州女真,是禍國殃民的大漢奸。朝堂上各派交相攻擊,莫衷一是,非但沒能挽國運、致中興,反而搞得四分五裂、烏煙瘴氣。崇禎帝對此頗感焦頭爛額。

最讓崇禎帝灰心失望的是,東林黨人竟然參與科場舞弊,給嚴肅公正的科舉制度帶來極大的破壞。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是崇禎帝即位後的第二個大比之年。八月,在新進士考選授職的時候,幾個言官突然提出今年的科考有黑幕: 狀元陳於泰竟然是主考官內閣首輔周延儒的姻戚,榜眼吳偉業、探花夏曰瑚都是南直隸人,全部是周延儒的同鄉!於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彈劾考官的奏章像雪片一樣飛到崇禎帝案頭。此時東北女真外患未除,朝廷內部黨爭喧囂,使崇禎帝煩不勝煩。他強壓住胸中怒火,對科場舞弊案沒有深入追究,只是從此以後,他內心再也不相信這些道貌岸然、溫文儒雅的東林黨人了。

東林黨雖然稱為“黨”,但它和現代的各種政治黨派是有天淵之別的。東林黨沒有什麼廣闊崇高的政治目標,沒有什麼切實完善的政治綱領,他們只不過是為打擊政敵、獨攬朝權而結成的一個利益集團罷了。東林黨這個利益集團在北京陷落之後,其殘餘勢力竄回江南,繼續在南明小朝廷中爭權奪利、排斥異己,最終,這個朋黨隨著朱明王朝的滅亡而煙消雲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