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啥做啥能防癌?最近多項研究啟發巨大!

吃啥做啥能防癌?最近多項研究啟發巨大!

吃啥做啥能防癌?最近多項研究啟發巨大!

4 月 19 日的《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 篇文獻,分別關注:阿司匹林,高鹽飲食,魚油,健康生活方式,結直腸癌,scRNA 測序,全球疾病負擔,內鏡,胃癌。

最新證據:預防消化道癌症,阿司匹林效果如何?

Annals of Oncology——[14.196]

① 經常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患結直腸癌(CRC)、鱗狀細胞食道癌、食管和賁門腺癌、胃癌、肝膽道癌和胰腺癌的風險,頭頸癌除外;② 相比同期組和嵌套病例對照組,該相關性在病例對照組中略強,並具有研究間異質性;③ 性別、地理區域和其他選定協變量之間的風險估計一致;④ 對於CRC而言,服用阿司匹林的劑量在每天75-100毫克之間可降低10%的風險,服用325毫克/天可降低35%的風險;⑤ 除頭頸癌之外的所有腫瘤,阿司匹林的使用時間與患癌風險成反比。

【主編評語】

阿司匹林被證明可以降低患結直腸癌(CRC)以及其他消化道癌症的風險。但如何量化降低的風險、如何選擇阿司匹林最佳劑量和使用時間以預防癌症仍不清楚。為了提供這種相關性的最新量化,最新發表在Annals of Oncology的綜述對截至2019年3月發表的關於阿司匹林和消化道癌症的所有觀察性研究進行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該研究發現阿司匹林的防癌效果隨使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而隨著使用阿司匹林的劑量增加,預防結直腸癌的效果也增強。(@Lexi)

【原文信息】

Aspirin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and other digestive tract cancer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through 2019

2020-02-12, doi: 10.1016/j.annonc.2020.02.012

國內團隊:高鹽飲食或有助於抗癌?

Nature Communications——[11.878]

① HSD抑制小鼠移植腫瘤生長,促進腫瘤壞死,提高生存率,無肝腎毒性;② HSD升高胸腺、肝脾和腫瘤中的Na、Cl滲透壓,不影響血清、心肺的滲透壓;③ HSD可增加小鼠脾臟、血液及腫瘤中的CD4+及CD8+ T細胞,減少Treg的同時增加Th17細胞;④ 機制上,HSD通過激活p38/MAPK-NFAT5信號通路,調節MDSC的功能:促進M-MDSC分化為M1巨噬細胞,並轉變PMN-MDSCs免疫抑制作用;⑤ HSD可增強PD-1單抗的抗腫瘤活性。

【主編評語】

高鹽膳食(HSD)一直以來被認為不利於人體健康,且可能造成先天性及適應性免疫應答的失調但是高鹽膳食可以促進免疫功能。近期南京大學董磊團隊、張峻峰團隊和澳門大學王春明團隊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的工作顯示,HSD可以通過高滲信號通路p38/MAPK-NAFT5,調節骨髓來源抑制性細胞(MDSC)的分化和功能,從而抑制小鼠腫瘤的生長,為腫瘤的臨床治療提供了積極的線索。(@szx)

【原文信息】

High-salt diet inhibits tumour growth in mice via regulating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differentiation

2020-04-07, doi: 10.1038/s41467-020-15524-1

海外華人團隊:魚油或可預防肥胖相關乳腺癌

Cancer Research——[8.378]

① 椰子油或魚油高脂飲食(HFD)導致的小鼠肥胖較為類似;② 椰子油HFD導致的肥胖與乳腺癌的加速生長相關,而魚油HFD通過減少促腫瘤巨噬細胞可解除肥胖與乳腺癌加速生長的關係;③ 魚油HFD富含的n-3脂肪酸(FA)通過誘導活性氧(ROS)產生促進巨噬細胞死亡;④ n-3 FA促進巨噬細胞A-脂肪酸結合蛋白(A-FABP)表達和脂代謝;⑤ A-FABP有助於n-3 FA的胞內運輸以及線粒體FA氧化;⑥ A-FABP缺失可在體內外降低n-3 FA介導的ROS生成以及巨噬細胞死亡。

【主編評語】

肥胖與許多類型的癌症風險增加有關,並可由不同脂肪來源的高脂肪飲食(HFD)引起。不同HFD脂肪酸組成是否影響肥胖相關腫瘤的發生目前尚不清楚。來自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的Bing Li研究團隊發現,儘管椰子油HFD導致的肥胖與乳腺癌的加速生長相關,但魚油HFD由於富含n-3脂肪酸(FA),可解除肥胖與乳腺癌加速生長的關係。機制上,n-3 FA以A-脂肪酸結合蛋白(A-FABP)依賴的方式誘導活性氧(ROS)介導的促腫瘤巨噬細胞死亡。該研究發表於Cancer Research雜誌。(@Lexi)

【原文信息】

Consumption of the fish oil high-fat diet uncouples obesity and mammary tumor growth through in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pro-tumor macrophages

2020-03-25, doi: 10.1158/0008-5472.CAN-19-3184

減少久坐及健康飲食或可降低癌症患者的死亡率

Clinical Nutrition——[6.402]

① 納入1999-2014年間的2371名癌症患者,分析飲食及久坐行為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② 在5.7年的中位觀察時間內,共有532名患者死亡,其中180例死亡為癌症相關;③ 久坐時間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存在顯著的單調遞增線性關聯;④ 更高的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煙酸、維生素B1/B2/B6/B12及維生素C的攝入與全因死亡率及癌症死亡率呈顯著負相關;⑤ 久坐時間的減少與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B12及維生素C的高攝入相結合,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呈明顯的負相關。

【主編評語】

Clinical Nutrition上發表的一項前瞻性研究結果,對2000多名癌症患者進行多年隨訪,發現久坐行為與全因死亡風險的增加相關,而健康的飲食(包括更多的膳食纖維、胡蘿蔔素及特定維生素的攝入)與全因死亡率及癌症死亡率的降低相關。該結果提示,癌症患者應減少久坐,並注重膳食纖維及特定微量營養素的攝入。(@szx)

【原文信息】

Diet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in relation to cancer survival. A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linked to the U.S. mortality registry

2020-03-12, doi: 10.1016/j.clnu.2020.03.013

北大團隊Cell突破:靶向髓系細胞治療大腸癌

Cell——[36.216]

① 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揭示了人結直腸癌(CRC)瘤內不同細胞亞群;② 單核/巨噬細胞亞群具有組織特異性,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由獨特的腫瘤浸潤單核細胞樣前體發育而來;③ CRC中TAMs表現出明顯的兩分法——C1QC+ 或SPP1+ TAM,分別具有炎性和血管生成特徵;④ TAM和傳統樹突狀細胞(cDC)構成預測的細胞-細胞互做網絡中心;⑤ 促血管生成TAM對CSF1R 阻斷治療具有抗性,抗CD40治療可活化特異性cDC1並擴增Th1樣和CD8+記憶T細胞。

【主編評語】

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是明確腫瘤細胞多樣性的有力工具,但其在免疫調節治療機制研究中的應用尚不多見。北京大學的張澤民團隊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申佔龍團隊聯合美國安進公司(Amgen)的Xin Yu和Jackson G. Egen研究團隊在Cell上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該研究利用scRNA-seq分析人和小鼠結直腸癌(CRC)瘤內保守髓系細胞亞群,鑑定了對CSF1R阻滯治療具有不同敏感性的髓系細胞群,並定義了抗CD40治療時涉及的樹突狀細胞和T細胞的協同免疫反應。(@Lexi)

【原文信息】

Single-Cell Analyses Inform Mechanisms of Myeloid-Targeted Therapies in Colon Cancer

2020-04-16, doi: 10.1016/j.cell.2020.03.048

5種主要消化道癌症的全球疾病負擔

Gastroenterology——[19.233]

① 2018年,近1/3的全球消化道癌症發病及死亡人數發生在亞洲,38的發病%及41%的死亡發生在中國;② 男性的消化道癌症發病率為女性的2倍,8%的男性及4%的女性在75歲前發展出消化道癌症;③ 食管癌、胃癌及肝癌高發於東亞地區,而結直腸癌及胰腺癌高發於歐洲及北美等人類發展指數較高的地區;④ 2018年,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及胰腺癌的新發人數分別約57萬、100萬、180萬、84萬、43萬,死亡人數分別約51萬、80萬、88萬、78萬、46萬。

【主編評語】

2018年,全球約有480萬新發消化道癌症病例及340萬例相關死亡,佔據了全球癌症發病的26%及相關死亡的35%。來自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綜合GLOBOCAN、 Cancer Incidence及WHO死亡率數據庫中的數據,對2018年全球範圍內5種主要消化道癌症——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及胰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等數據進行了全面分析。(@szx)

【原文信息】

Global Burden of 5 Major Types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2020-02-28, doi: 10.1053/j.gastro.2020.02.068

國內團隊:一次性內鏡篩查預防上消化道癌

Gut——[17.943]

① 納入637500名40-69歲的參與者,其中299483名作為對照組,未受到內鏡篩查邀請;② 其餘的338017名參與者受到內鏡篩查邀請,其中113340名(33.53%)最終接受篩查的參與者作為篩查組,未接受篩查的作為未篩查組;③ 與對照組相比,篩查組的上消化道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降低23%和57%,相對風險度(RR)分別為0.77和0.43;④ 與對照組相比,未篩查組的上消化道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降低14%和31%,RR分別為0.86和0.69。

【主編評語】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Guiqi Wang和Wenqiang Wei研究團隊於2005-2015年在中國6個地區開展了多中心人群隊列研究,所有40-69歲的永久居民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篩查組和邀請組與對照組的上消化道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評估內鏡篩查和篩查計劃的有效性。研究發現一次性內窺鏡篩查方案顯著降低上消化道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Lexi)

【原文信息】

Effectiveness of one-time endoscopic screening programme in prevention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in China: a multicentr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2020-03-22, doi: 10.1136/gutjnl-2019-320200

胃癌高危患者早期檢測任重而道遠

Gut——[17.943]

① 胃癌高危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檢測早期胃癌(EGC)病灶;② WLI組(n=2258)先後接受白光影像(WLI)和二代窄帶成像(2G-NBI)檢測,2G-NBI組(n=2265)順序相反;③ 初檢中WLI和2G-NBI組的EGCs檢出率分別為1.9%和2.3%;④ 二次檢查時EGC總體檢出率為25%,兩組無顯著差異;⑤ 可疑病變中EGC的陽性預測值(PPV)分別為13.5%(WLI)和20.9%(2G-NBI);⑥ 與常規WLI相比,2G-NBI沒有提高EGC的檢出率。

【主編評語】

胃癌的早期發現一直是高發地區的重點研究課題。先進的成像方法,如第二代窄帶成像(2G-NBI)能否改善早期檢測,目前尚不清楚。最新發表在Gut的研究對比了常規白光影像(WLI)和2G-NBI對早期胃癌(EGC)的檢測效率。對疑似EGC病灶活檢切片,主要終點為初檢中EGC的發生率,次要終點為可疑病變中EGC陽性預測值(PPV)。該研究發現原發性內窺鏡在高危患者中檢測EGC的整體敏感性僅為75%,而與常規WLI相比,2G-NBI並沒有提高EGC的檢出率。(@Lexi)

【原文信息】

Early gastric cancer detection in high-risk patients: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n the effect of second-generation narrow band imaging

2020-03-20, doi: 10.1136/gutjnl-2019-319631

新生腫瘤干擾EGF信號形成惡性腫瘤

Current Biology——[9.193]

① 果蠅腺瘤樣息肉基因缺失(APC-/-)的腸細胞在短路表皮生長因子(EGF)反饋控制下形成腫瘤;② 該反饋調節中非凋亡細胞廣泛表達EGF蛋白酶Rhomboid(Rho),導致慢性EGF信號傳導;③ 新生APC-/-腫瘤最初通過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急性非自主活化誘導鄰近野生型細胞表達Rho;④ 接著APC-/-腫瘤下調其E-鈣粘素水平和p120-連環素活性,誘導腫瘤細胞表達Rho;⑤ 由此導致的腫瘤細胞EGF信號失調將組織水平的反饋調節轉化為前饋激活,形成惡性腫瘤。

【主編評語】

最新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的研究使用腺瘤樣息肉基因缺失(APC-/-)的果蠅模型,揭示了新生腫瘤如何破壞正常組織水平上細胞平衡的反饋調節,從而促進腫瘤生長。早期癌旁野生型細胞中的表皮生長因子(EGF)短路反饋調節信號結合晚期腫瘤細胞信號失調,共同促進絲裂原的慢性釋放並激活前饋生長,形成惡性腫瘤。由於EGF蛋白酶Rhomboid(Rho)、EGF受體(EGFR)和E-鈣粘素均與人類結直腸癌(CRC)相關,因此該研究發現或為人類CRC研究提供分子依據。(@Lexi)

【原文信息】

Disruption of EGF Feedback by Intestinal Tumors and Neighboring Cells in Drosophila

2020-04-02, doi: 10.1016/j.cub.2020.01.082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Lexi,Zhonghua,szx,王文東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04-19 | 為啥要少吃鹽?不止保護心血管那麼簡單

04-18 | 25分綜述詳解:除了三大營養素,精準減肥還靠啥?

04-17 | 菌群未來在哪裡?Cell和Nature子刊重磅論述

04-16 | Nature連發三篇,聚焦嬰兒腸道/膽汁酸/腸腦軸

04-15 | 中國農大重大突破登上Gut:產毒腸道菌群或促腎衰竭

04-14 | 肥胖如何破壞腸屏障?關鍵酶被鎖定!

04-13 | 海內外中國學者攜手突破,納米疫苗或助力大腸癌治療

04-12 | 飲用水中的學問:探秘飲水中的抗生素和菌群

04-11 | 多管齊下,戰勝抗生素耐藥性危機

04-10 | 《科學》:“沒收”腸道菌群的鐵源,幫助腸黏膜癒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