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舉武狀元只有一個,韓國卻有“萬科”,越南更厲害

討論中國歷史,科舉是繞不過去的話題。“科舉”中的武舉也有很多人有所瞭解。那麼,除了中國,還有其他國家有武舉嗎?答案是有的!李氏朝鮮和越南就都有自己的武舉制度。在我們的鄰居家,武舉的地位那可是相當高。也許是我們的鄰居體量較小,歷史包袱輕,我們老生常談的武舉的幾個弊端他們都沒有。比如明顯低於文舉的地位,不考火器,缺乏集體項目等等。

中國古代科舉武狀元只有一個,韓國卻有“萬科”,越南更厲害

越南的武舉是三年開一科。凡是地方軍隊屬員、武學所之武生、軍士、天下俊秀、習武者均可報名入試,“凡外兵屬員武生及天下俊秀與軍士,有肆習者,並應聽舉”。管兵出身的武官、所舉三場並中的官員子孫即弁生合式、所舉三場連中的學生等員均可入博舉。由於越南沒有文舉者不得入武舉、武舉者不得入文舉的規定,可以認為當時文武可以交叉入試,。越南的武舉文化考試基本向中國看齊,難度不大。“略問”《孫子兵法》和七經。大概答得上來就能進入下一場了。

中國古代科舉武狀元只有一個,韓國卻有“萬科”,越南更厲害

《黎朝會典》記載,黎朝保泰年間(1720~1728年)的所舉分三場考:第一場問5孫子6十三篇,稍通者准入第二場;第二場,先考馬矟,再考劍術,最後考舞刀;第三場,試方略。如保泰四年(1723年)所舉考試內容是:第一場,略問《孫子》大義六句,隨其優劣,準定分數;第二場,先較馬矟,次羅弓盾劍,較卓戈技,較步矟,又較劍,觀肝膽,每藝只一遭;第三場,頒御題試策問方略一道,唐律詩一首。

中國古代科舉武狀元只有一個,韓國卻有“萬科”,越南更厲害

到景興四十一年(1780年),黎朝又更定所舉、博舉試法,將原來考三場改為考四場。第一場,先試挽弓舞刀。第二場,考較步弓礮射。第三場,先考馳馬射,次考步鬥刀盾馬矟長劍。考官詳察其擊刺進退遮閃之法,與其氣力之盛衰疆弱,以定優劣。

中國古代科舉武狀元只有一個,韓國卻有“萬科”,越南更厲害

朝鮮武舉則正式開始於朝太宗八年,公元1409年。李朝實施武舉後,對應試資格則有幾次說明。太宗十七年(1417):“我朝科舉之法,非徒試才,亦辨族屬”。並且明確“工商巫覡雜色役賤口之裔,及身犯不孝不道者”不許參考。此外,《經國大典》卷三規定:“非居本道者、朝士見在職者勿許赴鄉試;若承差受假,不在此限,並武科同。試場置二、三所,舉子與試官應相避者,赴他所;父赴複試者,子避,武科同。”這確立了武舉應考的幾個原則:一、不許寄貫;二、在職朝士不許應試;三、避嫌制;四、父子不同場應考。也就是說,朝鮮的武舉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吸收普通人。它就是為兩班貴族量身打造的。

而且對比中越來說,朝鮮的文試特別難:講書。也就是當考官面講解兵書。由於朝鮮的文試太難了。舉子們甚至紛紛棄文從武。世宗四年(1424),兵曹制定出具體辦法:“今後武科試取者四書五經中自願講讀者一書並講,依《武經》例給分。在前,《武經》通者給五分,粗通者三分,半粗讀一分,粗讀給分未便。今後通者給五分,略通三分,半粗通一分,以為恆式。”後又修改為“終場武經七書及自願經書中一書共八書,每一書三可,每一通給五分” ,最後確定為“每一書一問試之”。而朝鮮的武舉技能測試對遠射有強烈的偏好。

中國古代科舉武狀元只有一個,韓國卻有“萬科”,越南更厲害

朝鮮人和中國人一樣射的是布候,就是一面掛起來的長長布幔。中的距離分近、中、遠三種。近距離射原為八十五步,世宗十年(1430)改為八十步;遠射原為二百四十步,文宗元年(1420)增為二百六十步;中距離射一直為一百八十步。其騎射與唐宋之騎射、馬射相同,但李朝的步射、騎射沒有據弓力大小區別等第,對卻箭有要求。世宗七年(1427)之前,步、騎射皆用長箭,此後改用木鏃片箭,後又學習明代做法,步、騎射、騎搶用金鏃箭,根據不同重量各斟酌加分數。此種不變弓力以距離分等級且對箭的重量有要求的措施早在金朝武舉即已採取。這些都是隨著軍事實踐的需要而發生的改變。

中國古代科舉武狀元只有一個,韓國卻有“萬科”,越南更厲害

而朝鮮武舉與中國和越南最不同的地方就是擊毬了。朝鮮武舉將擊毬(馬球)作為武舉科目是李朝的創新。當然也與皇室的愛好密切相關。歷代帝王對此項運動極為熱衷。步射、騎射、騎搶測試的均為單兵能力,而擊毬則需要團體配合,是集體項目,其得分不關黜落,但對等第有影響,應舉人不得不認真對待。朝鮮的馬球考試是這樣的.作擊毬門,毬門相距三十步,自立旗處至毬門二百四十步,自立馬處至旗下置毬處相距三十餘步。舉人右手持杖,杖端向內翻,載馬項上半出,左趨馬進置毬處,以排之動毬,以持皮回之毬。若入凹處則亦用排之。凡擊毬須及毬行未止而擊之。馬首俱快,備勢三回畢,乃馳馬擊行毬,行毬之初不能擊。持杖橫直與馬耳齊,然後舉手縱擊,出毬門,四馬還到初立處,其馳馬與狀勢如初。

中國古代科舉武狀元只有一個,韓國卻有“萬科”,越南更厲害

除了這些,朝鮮和越南的武舉都少不了考火器。這一點明清都沒有。朝鮮的式年武舉隨時代變化增加了槍械考試。宣祖二十六年二月,軍兵學習鳥銃,“科舉亦取其技”,並廣議煮硝之法。此後成為定式,同時在軍隊中廣泛使用熱兵器。清朝末年武舉也考試火槍,但施行時間極短,有些地方甚至拒絕考核該項內容。

上面說的這些是狹義的“武舉”。而朝鮮除此之外還有針對宗室、在職官員的重試、拔英試、登俊試,其中的武科並不考武藝,只是因為應試者有武職人員而如此稱呼,相當於宋代的磨勘試,並非唐宋的武制舉,且含“庭試”“春堂(塘)臺試”“別試”“謁聖試”“增廣試”等慶科,並非僅是《考略》所認為的類似恩科或特奏名的考試。就考試時間、內容不固定的角度看,它們像中國的制舉 ;就功能而言,它們主要並非為了選拔人才,更多的是天下同樂慰勞舉子的恩賜,有點類似恩科或特奏名試 ;就考試形式而言,慶科與恩科單獨設考除官,特奏名則與狹義武舉同時考試除官。

中國古代科舉武狀元只有一個,韓國卻有“萬科”,越南更厲害

所以,朝鮮“武科”包括狹義的式年武舉和考武藝的其他考試及軍職人員參加的一切單獨考試。金炳學等《大典會通》卷一曰 :“兵曹武選司,掌武官軍事雜職,除授、告身祿牌附過給假及武科等事。今又稱‘政色’。”由此可知,上述所有考試都歸兵曹武選司管轄,故使用“武科”統稱之,這一點與中國歸禮部和兵部不同。

中國古代科舉武狀元只有一個,韓國卻有“萬科”,越南更厲害

這些特色“武科”中,就有些別具朝鮮特色的項目。比如武藝炮手科 :“一人三次中者,兼司僕付料,限一年二次 ;三中者限己身無間連,三次三中及貫三年者,稟日直赴殿試。” 仁祖十五年十月,設文武科試,取扈從人。“時武士出身六千五百餘人,訓練都監炮手半之以卒伍為恥。於是別設七局,以炮手出身隸焉。名曰局出身,置別將領之。上御後苑試出身,炮藝出身皆以舊業為恥,不肯就試。兵曹判書李時白身先願試,士皆樂赴。上賜時白廄馬以獎之。”還有殺手、旗隊長 :試月刀、雙劍、提督劍、平劍、拳法等。

中國古代科舉武狀元只有一個,韓國卻有“萬科”,越南更厲害

還有忠良科 :中國科舉允許外國人參試,而朝鮮肅宗特別忠於明朝,多次下令優待明人及其後代。肅宗四十年,設忠良科,試忠烈顯節祠諸臣、皇朝人後孫,並取文武賜第,教旨勿書清朝年號。教曰 :“宋孝宗雖為鐵杖木馬,而廷英奏對,不復聞天語,不用朱子,而用湯思退,置楊甲策於第五,何能回覆中華乎?予年望八日,暮道遠河水未清,今設此科所以慰忠臣義士之心也。”但是忠良科不常開。關把總要是去考,不一定趕得上。

中國古代科舉武狀元只有一個,韓國卻有“萬科”,越南更厲害

中朝越三國的武舉雖然各自有特色,但是總體而言,被詬病最多,形式最落後的中國武舉,尤其是清代武舉,反而是出人才最多的。這裡面絕對不僅僅是中國人口基數大的緣故。武舉的本意並不是選拔優秀將官,而是選拔“忠於皇上”的將官。那麼從哪裡選拔最忠於皇上的將官就是三國武舉成敗的關鍵。越南和朝鮮都是有了武科,設立了院校後才開的武舉,舉子基本都來自武科。朝鮮尤甚,執行到清代,非兩班貴族完全無法考科舉。

中國古代科舉武狀元只有一個,韓國卻有“萬科”,越南更厲害

科舉的本意就是提把那些原本不是貴族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勇武者為皇帝效力,朝鮮人從科舉設立初期就排除了非貴族階層,選出來的文官武將當然會更加強化貴族勢力,即使朝鮮科舉的形式內容都比明清完美許多,但是完全無法彌補考生來源的單一問題。在國家危亡的時候,比如宣祖二十六年(1593)後,只開武舉,不開文舉。也沒有用,後因軍事緊張,臨時在某一地區開武科,選拔上萬名士兵,稱為“萬科”。即使有一次選出“萬科”舉子的壯舉也救不了李朝的命。相比之下,越南的武舉和武科開展的其實不錯,就是受限於國家體量,也沒能在近代化的浪場中救得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