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周志群


语出孔子《论语·乡党》中“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指的是讲究礼仪的人食物来源不正,不吃。古人都是席地而坐,一般都会铺张席子。这句解释为席子放的不端正,就不坐。

孔子的《论语》一书,写于战国时期。是孔子及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儒家思想语录集。在仁爱礼仪方面,有很多教诲,一直影响到今天。内容包含有思想品德,为人处世,教书育人,任人唯师,方法态度等几个方面。如今,被部编版选为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就有《论语十二则》。

这句话的引申意义在于,人生而为人,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生活当中,都要秉行一股正气,即便是屁股底下坐着的席子都要摆的正,端的正,不能有丝毫的歪斜。也就是说,做人,当光明磊落,品行端正,襟怀坦白,淡泊明志,天地可鉴。





一棵杨先生的园子


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语出《论语·乡党》。

《乡党》篇讲述了很多孔子的行为矩度,从孔子的言行举止中去看儒家的礼仪。

从行为来看,吃饭和睡觉都是很小的事情,它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并没有影响。但在孔子看来却并非如此。一个人的修养时刻体现在他的行为当中,即使是吃饭睡觉喝水这样的小事也是如此。通过礼仪的锻炼,能够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这就是孔子在推行“礼”的意义。

当然,很多时候人们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即使是孔子也会有很多无法恪守礼节的时候。但正如上面所说,“礼”的意义在于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虽然条件不合适,但我们却可以尽量去做到每一个细节。

所以这句话还引申出做事不要着急,要有耐心的含义。如果你连吃饭喝水这样的小事都能做的井井有条的话,那你做什么事不会是有礼有节的呢?

今人不要把这些儒家礼节视为封建时代束缚民族思想的武器,我们可以去反思其中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益处,通过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也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