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與兒子對話:人生哪有長久的廝守

最近,龍應臺與而立之年的兒子視頻聊天,她問兒子:“我是不是你的朋友?”

兒子回答:“你是我媽媽。”

龍應臺問兒子給她這位媽媽能打幾分,兒子打了60分,因為在兒子看來,龍應臺不是一位能讓孩子遠走高飛的媽媽。

龍應臺與兒子對話:人生哪有長久的廝守

望子成龍雖然是每位父母的心願,但當孩子長大遠走高飛時,哪個父母又能淡定的接受分離?

辛辛苦苦把孩子撫養長大,目睹孩子的知識一天天在豐富,是為人父母最幸福的事情,但孩子越來越大,獨立性越來越強的時候,父母發現握在手中的那根風箏線越來越長。

01

重新認識孩子

在大兒子安德烈18歲時,龍應臺卸任了臺北市政府的工作。

當龍應臺有時間與安德烈相處時,卻發現安德烈眼神寧靜深遠,對她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甚至看她時有點“冷”。

龍應臺極不適應兒子的變化,她失落地問:“我可愛的安安,哪裡去了?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哪裡去了?”

龍應臺想離兒子更近些,她走近兒子,兒子卻退後,並告訴她:“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

深愛孩子的母親無法接受兒子的疏遠,龍應臺決定重新認識18歲的兒子,她要了解兒子在想什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於是龍應臺問安德烈:“願不願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

安德烈爽快地答應了,母子倆開始用書信搭建起了一座瞭解彼此的橋樑。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與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母子兩人交流內容廣泛,呈現了兩代人試圖消除隔閡與衝突的努力。

龍應臺與兒子對話:人生哪有長久的廝守

通過三年與安德烈書信的來往,龍應臺說:“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有多少父母與子女之間明明深愛彼此卻無話可談,使親子關係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沉默裡。

如果父母與子女能夠互相欣賞,關注彼此,尊重差異,對彼此抱有無條件的愛,那麼就會擁有溫馨和諧的親子關係。

02

節儉是一種美德

兩年前,我參加了一個幫扶貧困山區孩子的慈善活動,在活動中,我與一名被幫扶的8歲小姑娘坐在一起,慈善活動的主辦方為每個人發了一瓶水,我提出幫小姑娘把水打開,小姑娘卻拒絕了。

那天天氣炎熱,我擔心她口渴,便問她不喝水的原因。

小姑娘告訴我:“這瓶水我要帶回家給姐姐喝,我姐姐沒有喝過這種瓶子裡裝的水。”

不是親眼所見,難以想象,一瓶再普通不過的瓶裝水,在小姑娘眼中卻成了一份珍貴的禮物。

貧富差距,現在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安德烈在給龍應臺的信中,提到了貧富差異帶給他的思考,當他想到世界上還有些人在捱餓,而他卻穿著名牌,坐著豪車,住在大房子裡,活得像個王子時,他覺得自己是個“混蛋”。

龍應臺在給安德烈地回信中,告訴安德烈:“你不是一個混蛋,只是還沒有找到具體的著力點。”

龍應臺提醒安德烈,雖然他擁有優越的物質條件,但也要保持節儉,因為節儉是一種道德。

龍應臺與兒子對話:人生哪有長久的廝守

龍應臺知道20%的富有國家用掉了75%的全球資源,所以她從不浪費。她會隨手關燈,不會讓燈沒有來由的亮著;她會在下雨時接雨水澆花,儘自己所能節約每一滴水。雖然她經濟富裕,但她不吃魚翅,更不喝熊膽,也不買昂貴的服飾。

龍應臺說:“我在自己生活裡拒絕奢華,崇尚簡單,以便於對得起那千千萬萬被迫處於貧窮的人。”

關於節儉,白居易曾寫下了:“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的名言詩句,告訴我們奢侈必遭天譴,厄運必至,狼狽不堪。而節儉是一種美德,以勤儉持家的人,才會安定大吉。

03

做有尊嚴的工作

龍應臺在給安德烈的信中問了他一個問題:“你將來想做什麼?”

安德烈給出了10個答案:做流浪漢、做蝙蝠俠、做007、做太空牛仔等。看到安德烈胡謅一通,龍應臺反問安德烈是否感受到了現實的壓力。

龍應臺給安德烈列舉了一些國家的失業數據,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提摩是龍應臺認識的一個德國人,自從畢業後他一直沒有找到工作,如今四十一歲了,仍然與父母住在一起。

因為沒有工作,所以提摩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龍應臺擔心安德烈將來會步入提摩的後塵。

龍應臺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安德烈曾經對龍應臺說過:“媽,你要清楚地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龍應臺問安德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安德烈告訴龍應臺,他將來在事業上一定比不上父母,因為龍應臺與安德烈的爸爸都是博士學位。

龍應臺告訴安德烈:“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龍應臺與兒子對話:人生哪有長久的廝守


龍應臺認為,當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就有成就感,當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

而尊嚴是一種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尊嚴就是拒絕依賴別人生存。

只有人先自敬,然後人才敬之。

04

學會放手

龍應臺的兩個兒子安德烈與菲利普要利用暑假到上海實習,龍應臺興高采烈的把自己的研究行程也安排到了上海,她想到母子三人可以在上海生活一個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她甚至想好了引導兩個兒子認識中國,那又該是一件多麼愉快的事情。

但是當兒子們從德國來到上海後,告訴龍應臺,他們不需要媽媽牽著手去認識中國,他們要自己去發現中國,而且他們選擇不同龍應臺住同一家酒店。

龍應臺可憐巴巴的問:“難道,連一週都不肯給我嗎?”

兩個兒子異口同聲地拒絕,龍應臺徹底得失落。

更令龍應臺失落的還有安德烈的獨立宣言。在安德烈21歲時,他對龍應臺說:“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龍應臺一時無法接受安德烈的“獨立”。她寫信告訴安德烈,那一刻,她感覺就像經典電影裡的鏡頭,聽到兒子決絕地說出獨立宣言後,那位飾演母親的可能一個巴掌打在兒子的臉上,也可能會露出驚愕的表情,甚至潸然淚下慘兮兮地哭。

雖然有諸多的不捨,但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永遠只是一段旅程的陪伴者,終究要放手,讓孩子獨自去面對和承擔今後的生活。

龍應臺與兒子對話:人生哪有長久的廝守

如龍應臺在與安德烈通信三年後,領悟到:“日後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漂萍離散——人生哪有恆久廝守?”

孩子長大後,父母註定要承受孤獨與不捨,所以珍惜當下與孩子共處的時光,當一天孩子們遠走高飛時,不問過去,不畏將來,安靜自由地過好各自的生活。

作者:鄧頁頁,多平臺簽約作者,在讀書碼字中豐盈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