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功過——袁崇煥

今天再來聊一個爭議性人物——薊遼督師袁崇煥,袁崇煥這個歷史人物,近些年來引起了一些歷史學者甚至專家的很多熱議。對於今天再來聊一個爭議性人物——薊遼督師袁崇煥,袁崇煥這個歷史人物,近些年來引起了一些歷史學者甚至專家的很多熱議。對於袁崇煥的正面評價把袁崇煥放在了和岳飛、文天祥一個級別的民族英雄(雖然最近一些專家又跳出來反對“民族英雄”這個詞),負面評價把袁崇煥踩到明末第一大漢奸的程度。那麼今天我就來聊一聊我讀史讀出來的袁崇煥。壹家之言,不代表任何言論。

是非功過——袁崇煥

首先,我們來看看袁崇煥為啥會死,根據現在的主流歷史說法,是後金使用了反間計,讓兩個被俘虜的太監聽到袁崇煥與後金密謀的假消息,然後這兩人被放回去,這兩人就趕緊告訴了崇禎,袁崇煥和後金密謀意圖獻出崇禎皇帝,這崇禎一聽還得了,這是把自己已經放秤上,開始數斤兩了,趕緊下令抓捕了袁崇煥,後魏忠賢遺黨為逆黨報仇,再次挑撥,最後使得袁崇煥被殺。這分明就是袁大督師含冤而死,昏庸皇帝錯殺忠良啊!可是為什麼袁大督師被凌遲處死的時候,北京城裡的官民都是高聲叫好,甚至爭啖其肉,以解心頭之恨呢?全北京城在那個時候就沒一個明白人?全北京城沒一位讀過《三國演義》的?或者後金在使用反間計的同時,還給北京城所有老百姓下蠱了?還有就是閹黨報仇,要殺袁崇煥,這點也是我沒明白的,就是向崇禎報仇,然後要殺袁崇煥,如果按照明史的記載,就是這麼一個邏輯。還有一個重要的一點,魏忠賢死後清算閹黨,那時候東林勢力已經基本控制了朝堂,那麼崇禎三年了,按照東林黨的脾性,閹黨贊成的,他們統統反對,那麼閹黨又是如何挑撥成功的呢?

我們來看下,崇禎給袁崇煥定下的九大罪狀。“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奇怪了,明明按照歷史的說法,應該是通敵賣國的罪名,為什麼通篇沒有呢?是崇禎皇帝忘記了這條罪名?那麼我們來看看袁崇煥到底做了什麼,崇禎不得不殺他而後快,而北京城的老百姓非要吃他的肉才解恨呢?

崇禎元年七月,崇禎召見袁崇煥,“帝召見平臺,慰勞甚至,諮以方略。對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然後想想,有點不大妥,又說”邊臣效命,動憂掣肘。吏部用人、兵部指揮、戶部措餉、言路持論,皆與邊臣盡相呼應,始可成功。“就是這五年裡,我要人給人,要錢給錢,你要無條件絕對相信我袁崇煥,那麼我就能平遼了。崇禎一聽,這感情好,自從崇禎幹掉魏忠賢后,後金遼東就是最大的崇禎最大的擔憂,現在有人告訴他五年能解決這個問題,崇禎能不高興嗎?當即在皇宮裡請袁崇煥吃了個飯。當袁崇煥吃完飯出來後,給事中許譽卿問他是否真的能五年平遼,袁崇煥卻答”上期望甚迫,故以〔五〕年慰聖心耳。“原來袁崇煥是在逗崇禎皇帝開心。袁崇煥本來想的是,就哄哄皇帝開心,過個幾年就忘了,或者錢、權、人一項沒給,到時候就能扯皮了,哪知道袁大督師太不瞭解這位年輕的皇帝了,這位年輕的皇帝可是立誓要力挽大明之狂瀾的主,立馬縮緊褲腰帶,加收賦稅,遼東鐵騎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崇禎就想著咬咬牙苦完這五年,等著過好日子。

是非功過——袁崇煥

這五年的日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袁崇煥趕緊抓緊時間去遼東佈局。首先袁崇煥在遼東使用的就是人事任免權,把自己的親信趙率教、祖大壽、何可剛接手遼東防線,並且袁崇煥要求不設遼東巡撫、登萊巡撫。崇禎一一同意。也就是說這樣算起來,袁崇煥可以算是薊遼一線的一把手了,整個遼東都是他說了算了,所有人員都是他的心腹了。或許還有一個人不是他的心腹,這個人就是——毛文龍。

毛文龍其實就是一個遊擊將軍,在皮島上建立了軍事重鎮,集中當地遼人,沒事就騷擾騷擾後金,打打游擊戰,多有斬獲,打的後金也是很頭疼。但是《崇禎實錄》記載”但漸驕恣,所上事多浮誇,索餉又過多——歲百二十萬、兵二十萬,朝議多疑而厭之。“就是毛文龍這人有點驕橫,而且山高皇帝遠,吃空餉。但是同時不得不說他對於鉗制後金還是有一定的作用。袁崇煥以閱兵之名上了雙島,後歷數毛文龍十二大罪,用尚方寶劍砍了毛文龍。說實話,十二大罪裡面有的罪狀是對的,有的就說不過去了,因為如果按他所說的十二大罪全部成立,那麼我只能說袁崇煥真的死的就不冤了,我們先來看下毛文龍的十二大罪“祖制,大將在外,必命文臣監。爾專制一方,軍馬錢糧不受核,一當斬。人臣之罪莫大欺君,爾奏報盡欺罔,殺降人難民冒功,二當斬。人臣無將,將則必誅。爾奏有牧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語,大逆不道,三當斬。每歲餉銀數十萬,不以給兵,月止散米三鬥有半,侵盜軍糧,四當斬。擅開馬市於皮島,私通外番,五當斬。部將數千人悉冒己姓,副將以下濫給札付千,走卒、輿夫盡金緋,六當斬。自寧遠還,剽掠商船,自為盜賊,七當斬。強取民間子女,不知紀極,部下效尤,人不安室,八當斬。驅難民遠竊人參,不從則餓死,島上白骨如莽,九當斬。輦金京師,拜魏忠賢為父,塑冕旒像於島中,十當斬。鐵山之敗,喪軍無算,掩敗為功,十一當斬。開鎮八年,不能復寸土,觀望養敵,十二當斬。”我們看看有幾條大罪符合了最後的“真香定律”。

首先大將在外,必命文臣監。這條袁大督師就沒做到,他自己要求的是“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就是遼東他最大,不能有任何人監督他,牽制他,甚至不能給意見,整個遼東戰線只能有一個聲音,就是他袁崇煥的聲音,這個比毛文龍更甚的啊。“擅開馬市於皮島,私通外番,五當斬。”這一條與後來在袁崇煥的大罪“以市米則資盜”類似。其實這一條說實話,毛文龍在孤島上,屬於便宜行事,而且我個人認為袁崇煥的“以市米則資盜”比毛文龍的“擅開馬市於皮島”更是資敵,更有私通外番的嫌疑。“輦金京師,拜魏忠賢為父,塑冕旒像於島中,十當斬。”這條就有點不地道了,因為根據《明熹宗實錄》“薊遼提督閻鳴泰、巡撫袁崇煥疏頌魏忠賢功德,請於寧前建祠。賜名懋德。”關於這個袁崇煥建生祠的問題,我稍微多說兩句,其實按照當時情況來看袁崇煥建生詞其實並沒有什麼大問題,當年胡宗憲也是賄賂巴結嚴嵩父子,才有抗倭的全面勝利。袁崇煥當時建個生詞,換來自己繼續支撐遼東岌岌可危的戰局,我覺得這筆買賣划算,否則怎麼會有放手讓袁崇煥寧錦大捷中的死拒皇太極?寧錦大捷後,因為戰功分封問題,袁崇煥不滿閹黨,辭官和閹黨劃清界限。換個角度這是國家大義和自己小義之間,是捨棄自己小義保住國家大義,這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但是隨著近些年,一些袁粉感覺這條是對袁崇煥極大的侮辱,認為民族英雄不應該有此汙點,所以極力辯解袁崇煥,從說袁崇煥是被迫的,是如何的被逼無奈的,然後就是懷疑史料的作假,但是提不出任何的佐證,以及沒有任何的邏輯證明這就有點耍無賴的感覺了,這反而給了人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欲蓋彌彰。

其實殺了毛文龍後,崇禎對於袁崇煥還是信任與支持,“上以文龍驕悖,命崇煥安心任事,且嘉諭之。”其實我們換個思路,崇禎這時候只能把寶壓在袁大督師的五年平遼上了,我們看看殺了毛文龍的袁崇煥在幹嗎?“袁崇煥既殺毛文龍,欲力主款,因奏曰:臣亦不諱言款;即惠徼宗社之靈,還侵地、歸叛人,而我存朝鮮,何憚不為?”殺完毛文龍,袁崇煥和崇禎說,皇上,我們和後金議和吧。這時候有大臣看出了苗頭不像是平遼的苗頭,“御史毛羽健上言:袁祟煥期五年,其間方略機宜自可指陳。乃崇煥於此時未見明言曰我何以取、我何以守也;上章累累,乃反議款。乞皇上詳問之。”為啥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後開始聊與後金議和呢?根據一本《三朝野紀》的野史小說裡的說法就是毛文龍早就和後金談好價格了,“願捐金二百萬易金、復二衛地,奏恢復功,邀上賞。”這個時候袁崇煥出現了“己成約矣,袁崇煥覘知毛有成約,陰遣喇嘛僧通款,啖以厚利,冀解毛議以就袁。奴最重誓約,堅持不可。喇嘛僧曰:今惟有斬毛文龍。在彼不為負約,在我可以成功。”然後袁崇煥殺了毛文龍。這一段不論真假,但是野史和正史都有一點出奇的一致,就是袁崇煥想議和。野史和正史只是議和的手段不一樣而已,但是都提到了袁崇煥一顆議和的心。

雖然我們不知道當時的袁崇煥到底是怎麼想的,但是我個人覺得袁崇煥想議和的可能性很大,因為當時的明朝軍力根本不足以復遼,但是袁大督師的五年復遼的誓言還深深的刻在崇禎和袁崇煥的腦中,並且在殺毛文龍時,袁崇煥還說“我今不復遼,願試尚方劍以贖爾命!”在調整整個遼東戰線時,袁崇煥還說“臣自期五年,專藉此三人,當與臣相終始。屆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歸死於司敗!”一言一行都是五年不復遼,袁崇煥就沒命。袁崇煥和後金幹了這麼多年,自己能不能平遼,他心裡能沒數嗎?那麼他人該換的換,該殺的殺,現在總不能和崇禎說五年復遼只是開的一個小小的玩笑的,那麼唯一能解決的辦法就是議和,議和之後大家簽訂停戰協議,那麼只能擱淺五年復遼了。議和是解決五年復遼的最好的辦法。

殺了毛文龍三個月後,袁崇煥加封太子太保。可是沒加封幾天,袁崇煥人生中轉折的一件事發生了,這就是“己巳之變”。崇禎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皇太極率八旗軍想北京進攻,八旗軍東、西兩路,分別進攻長城關隘龍井關、大安口等, 十月二十七日從喜峰口破口。此時後金直趨京師地路線只有一條,就是從喜峰口到遵化、從遵化到薊門、從薊門到三河、最後是通州,然後直抵京師城下。情況十分緊急,袁崇煥拼了命的往回趕,終於在十一月十日,比後金部隊早一天趕到薊州,袁大督師到了薊州又做了一件作死的事,“袁崇煥入薊州,以故總兵朱梅、副總兵徐敷奏等守山海關,參將楊春守永平,遊擊滿庫守遷安,都司劉振華守建昌,參將周宗武守豐潤,遊擊蔡裕守玉田;昌平總兵尤世威仍還鎮,護諸陵;宣府總兵侯世祿守三河。保定總督劉策兵亦至,令還守密雲。”後金部隊還沒退去,袁大督師先把勤王部隊遣散了,然後十一月十三日,後金部隊不知道怎麼就潛越了薊州。後金的部隊應該不是幾百幾千人吧,就這麼兩三天時間神不知鬼不覺的潛越了薊州,如果說沒鬼就真的見鬼了。

是非功過——袁崇煥

接下來就是北京保衛戰了,十一月十四日,袁崇煥發現後金潛越了,趕緊繼續往北京趕,終於在北京城下,雙方遇上了。其實真正我們來看這場保衛戰,崇禎已經對袁崇煥不滿了,崇禎可以讓滿桂屯兵德勝門的甕城,但是“袁崇煥求外城屯兵如滿桂例,並請輔臣出援;不許。”從這裡我們可以尋摸出崇禎對袁崇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的懷疑了。換個角度,如果我們是崇禎,我們也會這麼去想。五年復遼的袁崇煥上任一年多,後金就殺到了北京城,而且在薊州本來可以阻止住後金的進攻,但是袁崇煥不僅遣散了勤王部隊,還讓後金潛越了,這一件件解釋不了的事如何能讓崇禎不起疑?二十天後,崇禎以議軍餉名義,逮捕了袁崇煥。八個多月後,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

其實呢,我聽過一種說法,我比較傾向於這種說法,就是袁崇煥通敵這個基本不可能。但是可能袁崇煥有意無意的放後金入京的意思,然後在北京城下,袁大督師促成明金的議和,既能平定遼東的問題,也能解決掉自己的五年復遼的誓言,一舉多得。如果是這樣,那麼薊州的不可思議就解釋的通了。但是想想看崇禎和北京老百姓的想法,以前和後金再怎麼打,也沒打到過北京城下,這袁崇煥上任一年,崇禎把錢糧一個子不少的給了遼東,據說為了能給遼東湊錢湊糧,本來崇禎已經減除的賦稅,又重新加收了。最後袁大督師還把後金放到北京城下,這種落差感也是為什麼袁崇煥被凌遲時,北京老百姓要爭啖其肉了。

我個人認為袁崇煥的議和想法不是一天兩天的,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在丁卯之役前,袁崇煥就和皇太極商量過議和之事,並且據史料當時基本都要敲定了議和之事。而且其實我們看史料,不管是寧遠還是寧錦,袁崇煥都是防守方,袁崇煥的防守戰打的很漂亮,但是復遼要的是進攻戰,不進攻如何收取失地呢?袁崇煥能不知道自己擅長的是什麼嗎?所以恐怕從一開始袁崇煥接手遼東時就已經定下了議和為最終目標。

其實我們如果無賴一點,以結果推過程,以現在來看當時的情況,也許議和不是一件壞事,崇禎元年,闖王高迎祥揭竿而起,而且當時全國大饑荒,如果當時能夠議和成功,給大明緩口氣,抽調出遼東的部隊、軍餉等,也許大明還能有條活路,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是沒有如果的。

我們只能說袁崇煥袁大督師不是壞人,但是這件好事沒辦成,還把自己搭進去了。袁崇煥從來都是忠於大明朝的,這點從他在北京城下的力戰就能看出。但是他卻從第一次的平臺召對的五年復遼到最後的死戰北京城下,一步步的臭棋把自己逼到了一個必死的角落。袁大督師在政治上的幼稚讓他最終走上了斷頭臺。或許他早一點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崇禎,也許結局就不會是這麼一個悲劇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