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功过——袁崇焕

今天再来聊一个争议性人物——蓟辽督师袁崇焕,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近些年来引起了一些历史学者甚至专家的很多热议。对于今天再来聊一个争议性人物——蓟辽督师袁崇焕,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近些年来引起了一些历史学者甚至专家的很多热议。对于袁崇焕的正面评价把袁崇焕放在了和岳飞、文天祥一个级别的民族英雄(虽然最近一些专家又跳出来反对“民族英雄”这个词),负面评价把袁崇焕踩到明末第一大汉奸的程度。那么今天我就来聊一聊我读史读出来的袁崇焕。壹家之言,不代表任何言论。

是非功过——袁崇焕

首先,我们来看看袁崇焕为啥会死,根据现在的主流历史说法,是后金使用了反间计,让两个被俘虏的太监听到袁崇焕与后金密谋的假消息,然后这两人被放回去,这两人就赶紧告诉了崇祯,袁崇焕和后金密谋意图献出崇祯皇帝,这崇祯一听还得了,这是把自己已经放秤上,开始数斤两了,赶紧下令抓捕了袁崇焕,后魏忠贤遗党为逆党报仇,再次挑拨,最后使得袁崇焕被杀。这分明就是袁大督师含冤而死,昏庸皇帝错杀忠良啊!可是为什么袁大督师被凌迟处死的时候,北京城里的官民都是高声叫好,甚至争啖其肉,以解心头之恨呢?全北京城在那个时候就没一个明白人?全北京城没一位读过《三国演义》的?或者后金在使用反间计的同时,还给北京城所有老百姓下蛊了?还有就是阉党报仇,要杀袁崇焕,这点也是我没明白的,就是向崇祯报仇,然后要杀袁崇焕,如果按照明史的记载,就是这么一个逻辑。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魏忠贤死后清算阉党,那时候东林势力已经基本控制了朝堂,那么崇祯三年了,按照东林党的脾性,阉党赞成的,他们统统反对,那么阉党又是如何挑拨成功的呢?

我们来看下,崇祯给袁崇焕定下的九大罪状。“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奇怪了,明明按照历史的说法,应该是通敌卖国的罪名,为什么通篇没有呢?是崇祯皇帝忘记了这条罪名?那么我们来看看袁崇焕到底做了什么,崇祯不得不杀他而后快,而北京城的老百姓非要吃他的肉才解恨呢?

崇祯元年七月,崇祯召见袁崇焕,“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然后想想,有点不大妥,又说”边臣效命,动忧掣肘。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措饷、言路持论,皆与边臣尽相呼应,始可成功。“就是这五年里,我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你要无条件绝对相信我袁崇焕,那么我就能平辽了。崇祯一听,这感情好,自从崇祯干掉魏忠贤后,后金辽东就是最大的崇祯最大的担忧,现在有人告诉他五年能解决这个问题,崇祯能不高兴吗?当即在皇宫里请袁崇焕吃了个饭。当袁崇焕吃完饭出来后,给事中许誉卿问他是否真的能五年平辽,袁崇焕却答”上期望甚迫,故以〔五〕年慰圣心耳。“原来袁崇焕是在逗崇祯皇帝开心。袁崇焕本来想的是,就哄哄皇帝开心,过个几年就忘了,或者钱、权、人一项没给,到时候就能扯皮了,哪知道袁大督师太不了解这位年轻的皇帝了,这位年轻的皇帝可是立誓要力挽大明之狂澜的主,立马缩紧裤腰带,加收赋税,辽东铁骑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崇祯就想着咬咬牙苦完这五年,等着过好日子。

是非功过——袁崇焕

这五年的日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袁崇焕赶紧抓紧时间去辽东布局。首先袁崇焕在辽东使用的就是人事任免权,把自己的亲信赵率教、祖大寿、何可刚接手辽东防线,并且袁崇焕要求不设辽东巡抚、登莱巡抚。崇祯一一同意。也就是说这样算起来,袁崇焕可以算是蓟辽一线的一把手了,整个辽东都是他说了算了,所有人员都是他的心腹了。或许还有一个人不是他的心腹,这个人就是——毛文龙。

毛文龙其实就是一个游击将军,在皮岛上建立了军事重镇,集中当地辽人,没事就骚扰骚扰后金,打打游击战,多有斩获,打的后金也是很头疼。但是《崇祯实录》记载”但渐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又过多——岁百二十万、兵二十万,朝议多疑而厌之。“就是毛文龙这人有点骄横,而且山高皇帝远,吃空饷。但是同时不得不说他对于钳制后金还是有一定的作用。袁崇焕以阅兵之名上了双岛,后历数毛文龙十二大罪,用尚方宝剑砍了毛文龙。说实话,十二大罪里面有的罪状是对的,有的就说不过去了,因为如果按他所说的十二大罪全部成立,那么我只能说袁崇焕真的死的就不冤了,我们先来看下毛文龙的十二大罪“祖制,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之罪莫大欺君,尔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二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尔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三当斩。每岁饷银数十万,不以给兵,月止散米三斗有半,侵盗军粮,四当斩。擅开马市于皮岛,私通外番,五当斩。部将数千人悉冒己姓,副将以下滥给札付千,走卒、舆夫尽金绯,六当斩。自宁远还,剽掠商船,自为盗贼,七当斩。强取民间子女,不知纪极,部下效尤,人不安室,八当斩。驱难民远窃人参,不从则饿死,岛上白骨如莽,九当斩。辇金京师,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我们看看有几条大罪符合了最后的“真香定律”。

首先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这条袁大督师就没做到,他自己要求的是“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就是辽东他最大,不能有任何人监督他,牵制他,甚至不能给意见,整个辽东战线只能有一个声音,就是他袁崇焕的声音,这个比毛文龙更甚的啊。“擅开马市于皮岛,私通外番,五当斩。”这一条与后来在袁崇焕的大罪“以市米则资盗”类似。其实这一条说实话,毛文龙在孤岛上,属于便宜行事,而且我个人认为袁崇焕的“以市米则资盗”比毛文龙的“擅开马市于皮岛”更是资敌,更有私通外番的嫌疑。“辇金京师,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这条就有点不地道了,因为根据《明熹宗实录》“蓟辽提督阎鸣泰、巡抚袁崇焕疏颂魏忠贤功德,请于宁前建祠。赐名懋德。”关于这个袁崇焕建生祠的问题,我稍微多说两句,其实按照当时情况来看袁崇焕建生词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当年胡宗宪也是贿赂巴结严嵩父子,才有抗倭的全面胜利。袁崇焕当时建个生词,换来自己继续支撑辽东岌岌可危的战局,我觉得这笔买卖划算,否则怎么会有放手让袁崇焕宁锦大捷中的死拒皇太极?宁锦大捷后,因为战功分封问题,袁崇焕不满阉党,辞官和阉党划清界限。换个角度这是国家大义和自己小义之间,是舍弃自己小义保住国家大义,这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但是随着近些年,一些袁粉感觉这条是对袁崇焕极大的侮辱,认为民族英雄不应该有此污点,所以极力辩解袁崇焕,从说袁崇焕是被迫的,是如何的被逼无奈的,然后就是怀疑史料的作假,但是提不出任何的佐证,以及没有任何的逻辑证明这就有点耍无赖的感觉了,这反而给了人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欲盖弥彰。

其实杀了毛文龙后,崇祯对于袁崇焕还是信任与支持,“上以文龙骄悖,命崇焕安心任事,且嘉谕之。”其实我们换个思路,崇祯这时候只能把宝压在袁大督师的五年平辽上了,我们看看杀了毛文龙的袁崇焕在干吗?“袁崇焕既杀毛文龙,欲力主款,因奏曰:臣亦不讳言款;即惠徼宗社之灵,还侵地、归叛人,而我存朝鲜,何惮不为?”杀完毛文龙,袁崇焕和崇祯说,皇上,我们和后金议和吧。这时候有大臣看出了苗头不像是平辽的苗头,“御史毛羽健上言:袁祟焕期五年,其间方略机宜自可指陈。乃崇焕于此时未见明言曰我何以取、我何以守也;上章累累,乃反议款。乞皇上详问之。”为啥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开始聊与后金议和呢?根据一本《三朝野纪》的野史小说里的说法就是毛文龙早就和后金谈好价格了,“愿捐金二百万易金、复二卫地,奏恢复功,邀上赏。”这个时候袁崇焕出现了“己成约矣,袁崇焕觇知毛有成约,阴遣喇嘛僧通款,啖以厚利,冀解毛议以就袁。奴最重誓约,坚持不可。喇嘛僧曰:今惟有斩毛文龙。在彼不为负约,在我可以成功。”然后袁崇焕杀了毛文龙。这一段不论真假,但是野史和正史都有一点出奇的一致,就是袁崇焕想议和。野史和正史只是议和的手段不一样而已,但是都提到了袁崇焕一颗议和的心。

虽然我们不知道当时的袁崇焕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是我个人觉得袁崇焕想议和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当时的明朝军力根本不足以复辽,但是袁大督师的五年复辽的誓言还深深的刻在崇祯和袁崇焕的脑中,并且在杀毛文龙时,袁崇焕还说“我今不复辽,愿试尚方剑以赎尔命!”在调整整个辽东战线时,袁崇焕还说“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一言一行都是五年不复辽,袁崇焕就没命。袁崇焕和后金干了这么多年,自己能不能平辽,他心里能没数吗?那么他人该换的换,该杀的杀,现在总不能和崇祯说五年复辽只是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的,那么唯一能解决的办法就是议和,议和之后大家签订停战协议,那么只能搁浅五年复辽了。议和是解决五年复辽的最好的办法。

杀了毛文龙三个月后,袁崇焕加封太子太保。可是没加封几天,袁崇焕人生中转折的一件事发生了,这就是“己巳之变”。崇祯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皇太极率八旗军想北京进攻,八旗军东、西两路,分别进攻长城关隘龙井关、大安口等, 十月二十七日从喜峰口破口。此时后金直趋京师地路线只有一条,就是从喜峰口到遵化、从遵化到蓟门、从蓟门到三河、最后是通州,然后直抵京师城下。情况十分紧急,袁崇焕拼了命的往回赶,终于在十一月十日,比后金部队早一天赶到蓟州,袁大督师到了蓟州又做了一件作死的事,“袁崇焕入蓟州,以故总兵朱梅、副总兵徐敷奏等守山海关,参将杨春守永平,游击满库守迁安,都司刘振华守建昌,参将周宗武守丰润,游击蔡裕守玉田;昌平总兵尤世威仍还镇,护诸陵;宣府总兵侯世禄守三河。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后金部队还没退去,袁大督师先把勤王部队遣散了,然后十一月十三日,后金部队不知道怎么就潜越了蓟州。后金的部队应该不是几百几千人吧,就这么两三天时间神不知鬼不觉的潜越了蓟州,如果说没鬼就真的见鬼了。

是非功过——袁崇焕

接下来就是北京保卫战了,十一月十四日,袁崇焕发现后金潜越了,赶紧继续往北京赶,终于在北京城下,双方遇上了。其实真正我们来看这场保卫战,崇祯已经对袁崇焕不满了,崇祯可以让满桂屯兵德胜门的瓮城,但是“袁崇焕求外城屯兵如满桂例,并请辅臣出援;不许。”从这里我们可以寻摸出崇祯对袁崇焕“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的怀疑了。换个角度,如果我们是崇祯,我们也会这么去想。五年复辽的袁崇焕上任一年多,后金就杀到了北京城,而且在蓟州本来可以阻止住后金的进攻,但是袁崇焕不仅遣散了勤王部队,还让后金潜越了,这一件件解释不了的事如何能让崇祯不起疑?二十天后,崇祯以议军饷名义,逮捕了袁崇焕。八个多月后,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其实呢,我听过一种说法,我比较倾向于这种说法,就是袁崇焕通敌这个基本不可能。但是可能袁崇焕有意无意的放后金入京的意思,然后在北京城下,袁大督师促成明金的议和,既能平定辽东的问题,也能解决掉自己的五年复辽的誓言,一举多得。如果是这样,那么蓟州的不可思议就解释的通了。但是想想看崇祯和北京老百姓的想法,以前和后金再怎么打,也没打到过北京城下,这袁崇焕上任一年,崇祯把钱粮一个子不少的给了辽东,据说为了能给辽东凑钱凑粮,本来崇祯已经减除的赋税,又重新加收了。最后袁大督师还把后金放到北京城下,这种落差感也是为什么袁崇焕被凌迟时,北京老百姓要争啖其肉了。

我个人认为袁崇焕的议和想法不是一天两天的,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丁卯之役前,袁崇焕就和皇太极商量过议和之事,并且据史料当时基本都要敲定了议和之事。而且其实我们看史料,不管是宁远还是宁锦,袁崇焕都是防守方,袁崇焕的防守战打的很漂亮,但是复辽要的是进攻战,不进攻如何收取失地呢?袁崇焕能不知道自己擅长的是什么吗?所以恐怕从一开始袁崇焕接手辽东时就已经定下了议和为最终目标。

其实我们如果无赖一点,以结果推过程,以现在来看当时的情况,也许议和不是一件坏事,崇祯元年,闯王高迎祥揭竿而起,而且当时全国大饥荒,如果当时能够议和成功,给大明缓口气,抽调出辽东的部队、军饷等,也许大明还能有条活路,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我们只能说袁崇焕袁大督师不是坏人,但是这件好事没办成,还把自己搭进去了。袁崇焕从来都是忠于大明朝的,这点从他在北京城下的力战就能看出。但是他却从第一次的平台召对的五年复辽到最后的死战北京城下,一步步的臭棋把自己逼到了一个必死的角落。袁大督师在政治上的幼稚让他最终走上了断头台。或许他早一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崇祯,也许结局就不会是这么一个悲剧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