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凶、外面慫,這樣”窩裡橫“的孩子該如何引導?

”在家生氣他的任性霸道、出了門擔心他的膽小畏縮——這孩子怎麼就不能平衡一下,在家乖一點、出門膽子大一點呢?“

媽媽們的焦慮,隨時可能擊垮育兒的耐心。

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家長們在這個問題上往往是矛盾的。

一方面,當然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野蠻的“小霸王”,但他在家裡活脫脫就是個不可理喻的傢伙;

另一方面,父母更不希望孩子在外面是個怕事兒的“受氣包”,但孩子在學校卻膽小懦弱、受人欺負,完全沒有在家裡的威風。


家裡兇、外面慫,這樣”窩裡橫“的孩子該如何引導?


那”欺軟怕硬“的根源在哪裡呢?

請家長們冷靜地思考一下孩子的病根在哪?

孩子的重要養育人,往往對孩子的影響最大。

一位控制不住自己脾氣,但又給孩子過多呵護的家人。


家長總是先發火,提高嗓門呵斥。但最終總會被孩子所壓制,孩子在對攻中甚至會罵人。

但在外面,孩子就徹底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表現得很小心,進入新環境要適應很久,不願意嘗試、不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不自信。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發生矛盾,人家罵他,他就站在那裡聽,沒有一點反抗。


家裡兇、外面慫,這樣”窩裡橫“的孩子該如何引導?


孩子從媽媽身上學到了兩樣東西:第一,發脾氣;第二,只要自己堅持發脾氣,媽媽遲早會妥協,幫助他做本該由自己完成的事情。

比如說上學早起穿衣服,孩子的情緒來自哪裡?

媽媽會說:沒睡夠、對媽媽不滿、需要關注。

我繼續問:不管是哪種原因,孩子為什麼要用鬧脾氣的方式達到目的呢?

媽媽會說:我也經常會告訴孩子,你可以好好和媽媽說,發火沒用的。

我試問大家:你這句話有道理,但沒效果。發火真的一點用都沒有嗎?

在孩子看來一定有用。他一發火,大人就屈服。


對孩子來說,發脾氣不但有用,而且簡單,根本不用動腦筋。這個策略適用範圍極廣,簡直是萬能的法則:遇到困難,發脾氣;心情不好,發脾氣;需要關注,發脾氣……

如果孩子一直依賴發脾氣的策略,久而久之,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就會落後於同齡的孩子。就算他想說,也未必能準確地描述自己的需要和主張。


你想要個”小霸王“嗎?

曾經有位媽媽來校區諮詢時說起他兒子的一件事:有次在外面,幾個男孩子打起架來,媽媽很快就找不到他兒子了。急得媽媽大喊了半天,他才不知道從哪裡出來。

媽媽心裡很不滿,覺得這孩子怎麼那麼怕事,一看打架就要跑。

請問:大家希望孩子怎樣呢?

家長會說:希望孩子還手,不要一味地躲。

請問:你覺得躲開不好嗎?

家長會說:是的,男孩子不應該怕事。


但我們從另一個相反的角度想想:完全不怕事,結果會怎樣呢?

當然也不行,甚至會有危險。

的確是這樣,黑社會的人通常都是不怕事,正因為如此,才會越走越遠。


所以我總結一下:家長雖然不想看到孩子受欺負。但是家長真正不滿意的,是孩子的策略太單一,只會躲避,希望他能審時度勢、靈活應對。如果一味地告訴孩子別怕事,只是培養了莽撞的個性。


家裡兇、外面慫,這樣”窩裡橫“的孩子該如何引導?


“欺軟怕硬”的孩子生活在恐懼中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分析一下:在家裡,孩子最常用的策略就是發脾氣,到了外面,他再用發脾氣的策略,會怎樣呢?對方會像家長一樣妥協嗎?

不會,對方會反擊。

看看:孩子在家裡最仰賴的策略失效,對方反擊,自己又沒有別的辦法,孩子能怎樣呢?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只能躲避。


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發火,已經做了一個負面的榜樣;同時,孩子一發火就妥協,習慣性地遷就、保護孩子。讓發火發展成為孩子唯一的策略工具。


家裡兇、外面慫,這樣”窩裡橫“的孩子該如何引導?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當大人不在身邊,無法提供貼身的保護。而對待家人有效的辦法,面對他人的時候又無效。孩子孤立無援,不知道怎樣保護自己,也不知道怎樣親近他人。

我們能想象孩子內心有多害怕嗎?而且這種不安和不確定的感覺,會放大孩子的恐懼。說得誇張點,這簡直是“羊入狼群”。

當孩子在極端害怕、不自信的時候,僅僅從表面上鼓勵孩子勇敢、別怕事。在事實上,是又把孩子推了出去,他的內心更加無依無靠。



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就要在家裡遵守基本的人際規則和社會規則。不要隨意地對孩子發脾氣,也不要因為孩子發脾氣就妥協。只有這樣,他進入小夥伴群體,行為模式才不會受到挑戰。而是獲得接納,這樣才會一路暢通無阻。

親子之間,遵循基本的人際規則和社會規則,是對孩子最深刻的祝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