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該怎麼治?

芬媽有話說:家庭中正常關係的失調,是孩子以後產生精神和情緒的各種病態的肥沃的土壤。

窩裡“橫”外面“慫”,像這樣的孩子,在中國家庭並不少見;

前幾天有位寶媽私信跟我說,他家5歲的兒子是典型窩裡“橫”外面“慫”;

孩子在家的時候,小嘴總是噼裡啪啦說個不停,有時還特別霸道,必須讓家人滿足他的全部需求,否則就撒野摔東西,爺爺奶奶一鬨,就更不得了。

但一出到外面就立馬“慫”了,見到鄰居不敢打招呼,跟其它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玩具車被搶了,連聲都不敢坑,有時被別的小朋友打,也只會哭鼻子示弱;

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該怎麼治?

孩子的巨大反差,讓這位媽媽難以理解,為什麼孩子的性格會變成這樣呢?是不是再長大一些,孩子就會好了?

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該怎麼治?

父母要是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孩子遲早要步入社會,與不同的人交往;因此,6歲前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期,父母有必要從小培養。

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該怎麼治?

孩子窩裡“橫”外面“慫”,受到鄰居或朋友鄙視的眼神,有些父母會覺得很沒面子,就會忍不住責罵孩子:在家你不是“小霸王”嗎?出來外面怎麼就這麼慫了,你不是很會說的嗎?快說啊。

父母對孩子的怒吼,很容易讓孩子嚇蒙圈,在現場就算想說也說不出口。外面“慫”的性格有可能走向惡性循環。

這時候,父母不妨換種方式去引導孩子,說不定對孩子會有較好的改變。

比如:當孩子不敢說話的時候,父母可蹲下身抱抱孩子,煽情的告訴孩子,不要害怕,實在不想說也沒關係的,爸媽理解你,相信你下次會說得很棒的。

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該怎麼治?

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該怎麼治?

現在手機、電子產品發達,對遊戲沒有“抵抗力”的孩子,玩起來可以一整天都不出門。

長期悶在家裡的孩子,出門緊張害怕也是正常的。

因此,多讓孩子去外貌溜溜,經常帶孩子去戶外、廣場、公園這些地方,讓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接觸其他的小朋友、大人,時間久了,孩子再出門的時候,就不會顯得那麼慫了。

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該怎麼治?

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該怎麼治?

先從學會禮貌用語開始,現在有很多孩子,連起碼的禮貌都不懂,見到長輩不會打招呼,“有客人來家裡了也是啞口無言”。

這背後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孩子也有可能出現一種情況,他想說,但是不知道該怎樣跟別人交流。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應該從孩子最基本的禮貌用語教起,比如;你好、謝謝、歡迎來我家做客、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我們做好朋友吧……等等。

讓孩子打開跟陌生人說話的隔閡,等孩子熟悉些後,父母可再用一些遊戲的場景,讓孩子瞭解這些詞該怎麼用、什麼情況下合適用。

這些比較具體的教育方式,孩子就比較容易學會。

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該怎麼治?

多帶孩子去朋友家串門,讓孩子適應不同的家庭環境,鍛鍊自己的膽量。

可跟孩子說:你可以邀請些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爸媽是非常歡迎的哦,讓孩子學會接待小朋友,給他們端茶、拿水果、零食、玩玩具等、讓孩子做一個既懂事有禮貌的小主人。

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該怎麼治?

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該怎麼治?

比如帶孩子參加生日趴、親子班、繪本故事會或邀請三五個朋友一起去野餐。長時間讓孩子接觸這些活動,孩子出門慫的情況會發生大逆轉。

但是,有些孩子第一次參加類似的活動,需要跟大家介紹自己時,還是會顯得特別拘謹;全程下來都不肯說話,死活往父母懷裡鑽。

因此,父母更需要耐心去引導孩子,畢竟外面“慫”的孩子,需要一個過程去適應。

幾次下來,大部分孩子都敢於介紹自己,和別的小朋友聊得來就越放得開,這過程環境體驗、見識和積累都會讓孩子變得大膽起來,從而以後在公眾場合不再膽怯。

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該怎麼治?

育兒專家孫敬修曾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父母個人的言行,對於未成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陽光。”

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該怎麼治?

因此,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父母別輕易去怪罪孩子,父母先從自身找原因,不能過於溺愛孩子、適當立規矩,讓孩子懂得最基本的教養,慢慢的將窩裡“橫”外面“慫”的習慣糾正過來。

教育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教育是“教”和“育”的結合。

“教”是對孩子的引導認知,讓其長智力、獲知識、練技能。“育”是引導做人,以思想情感去薰陶、培育、感化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