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孔子评价后世儒者,你认为他评价最高的三个人会是谁?

凤影焰68167305


孔子评价最高的三名后世儒者,虽儒家两千年,公认有影响力者屈指可数。

先用排除法,孔子会厌恶董仲舒,朱熹二人。

为什么呢?这两位不是造就儒家两千年的关健性人物吗?

头一位促成了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一统天下,从此庙堂之上,儒家即文人,文人即儒家。应该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孔子会不喜吗?

第二位创立理学,充分解读儒学,制定了系列规则,再一次巩固儒家天下数百年。

孔子会不喜吗?

我们得回到孔子的背景,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学说来剖析这件事。首先,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他事前很多周游列国见多识广的同时,也不断的向人学习,从他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言论亦可推断。但董和朱的做法,却与这种海纳百川,包罗万象,自身不断成长的宗旨相悖。

孔子是一个视野开阔的人,他具有开放式思维,但董朱二人却不是这样,特别是朱熹,完全的固化。孔子不会迷信儒家,因为他所处的百家争鸣的时代,使他清醒的知道,儒家只是其中之一。

董仲舒在儒家迷信化的事情上开了条路,而朱熹则是完全构造了一个体系,将儒家推到了迷信化的巅峰。

孔子是处江湖之远,而非居庙堂之高的人,这意味着它对权为抱有清晰的谨慎,不会轻易丧失原则而沦为政治的附庸。就这一点,董仲舒就入不了他的眼。

说起这两位啊,恐怕孔子的棺材板都压不住喽。

那孔子会喜欢谁呢?

这三位:孟子,王阳明,曾国藩。

孟子就不用说了,这个没有争议。孟子的背景,经历和孔子很像。如果他们是在同一个时代的话,就没有72贤人什么事了。亲传衣钵弟子,只有孟子一个。

王阳明,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其实是孔子特别想要的,他周游列国的梦想就是这个,但不是董仲舒那一套。

曾国藩是少有的,能践行这一套儒家思想的人,在朱陈理学禁锢之下,还能做到这样真不容易,他能获得孔子喜欢,主要靠人品。儒家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就他了。


西部小牧童


题主好,这个问题很巧妙,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明确了孔子心中完美的儒者形象是什么,问题就简单了。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哲学概念,同时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孔子心中的儒者,首先要是一个仁者,要有极高的道德情怀,这种情怀最突出,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的精神。其次,孔子身上最突出的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这也会是孔子所要认同的儒者所必须具有的品质。再次,有目标,有行动,没有能力是不行的,有“仁、义、勇”,还得有“智、信”,孔子认同的儒者必定要很有智慧,识人料事,估量形势都很准确,同时要非常忠信,也就是不忘初心,为信仰而活着,不苟且。

用以上三点作为评分标准,儒家历史人物中得分前三名的,野狐认为应该是:孟子、诸葛亮、曾国藩。如果从整个历史中选三个最满意的儒者,孔子应该会选此三人,理由分述如下。

孟子被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和发展的孔子的思想学说。孟子比孔子更有侠义精神,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孟子说“当今天下舍,我其谁”,都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

儒家讲立德、立言、立功,孟子在当世没有什么事功,但其德堪比孔圣。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孟子的“仁政”学说就是对孔子仁学的发展。孟子的养气说和他描绘的大丈夫形象都是重要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孟子》一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孟子当是孔子所要首选的儒者。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能体现儒家的道德情怀,关键是诸葛亮能身体力行,不只是说说罢了。诸葛亮一生克勤克俭,辅佐没有多少军事资本的刘备,和魏、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后世充分的肯定。

诸葛亮很清楚三国最后的结局,他在《后出师表》中很清楚的讲到,伐魏不伐魏最终都会灭亡。诸葛亮知道伐魏虽不足以成事,但足以成仁,这就和孔子周游列国一样,正像孔子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都很有名,对后世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儒家非常推崇的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诸葛亮也算是占全了,孔子没有理由不选诸葛亮入围。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是纯正的儒者,又是比较早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大臣,毛泽东、蒋介石都对曾国藩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大家熟悉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歌,其实就是毛泽东从曾国藩治军纪律要求中改编过来的。

曾国藩有着极高的道德修养,他严于律己,也严于治家,《曾国藩家书》对后人影响非常大。曾国藩评定太平天国,围剿捻党,主办洋务,门人弟子遍及天下,位极人臣但能克己尽忠,无任何跋扈之色。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仁义礼智信”来治军,选将、募兵、管理军务、协调外务。元明清以来,最为纯正的儒者,最有成就的儒者就是曾国藩了,儒家强调的三立,曾国藩都占全了,曾文正公有资格入选。


野狐习禅


我认为应该是荀子、董仲舒、朱熹。因为他们三人对后世儒学影响大,他们不但继承了儒学经典,而且发扬光大了儒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